康熙四年(1665),加
工部尚书衔。康熙九年(1670),以病乞休,诏慰留之。康熙十三年(1674),改
兵部尚书衔。
吴三桂反,陷
长沙,董卫国疏请发兵驻守
袁州、
吉安,上命
副都统根特自
兖州移兵赴援。
耿精忠亦反,侵
宁都、
广昌、
南丰诸府县,
饶州参将程凤、广信
副将柯升叛应之,构土寇破
都昌,窥
南康。董卫国密疏闻,上命定南将军
希尔根会董卫国剿御。耿精忠兵逼
袁州,山民棚居与相结,谓之“棚寇”。董卫国请设袁临
总兵,荐副将
赵应奎有胆略堪任,上从之。南瑞总兵杨富谋叛,董卫国廉得实,寘之法,并歼其党,上嘉之。寻改设
江西总督,以命董卫国。耿精忠兵及棚寇分犯
新昌、
上高,董卫国遣
游击佟国栋、参将
赵登举、
守备张射光赴援,大破贼,斩其渠左宗榜。
康熙十四年(1675),与
希尔根等招降
泰和、龙泉、
永新、
庐陵诸县伪官二百七十余,贼众六万五千有奇。
参赞桑额自上高克新昌,被檄引去;寇抵隙复入,城并陷,遣其徒遏
广信粮道。董卫国请督兵进剿,大将军、简亲王
喇布驻师
南昌,疏留之。
康熙十六年(1677),以土寇杨玉泰窃据
宜黄、
乐安、
崇仁山谷中,发兵讨之。崇仁寇蔡仕伯、宜黄寇沈凤祥等出降。破贼
於大岭,克乐安,杨玉泰亦降。湖南平江及铜鼓营寇起,董卫国留提督
赵赖守乐安,移兵入湖南,简亲王檄发董卫国标下兵悉赴乐安。董卫国疏闻,且言省城驻满洲兵不过二百,虑不足守御,乞赐罢斥,上严旨诘简亲王,并谕此后徵发当谘董卫国。董卫国遣兵徇
建昌,招抚伪总兵张发,降其官一千余,众六万余。击走贼首朱统錩于
泸溪,擒其党金洪、尹文郁。自将出芳塘,别遣诸将出黄冈口,招抚伪总兵袁菊茂等官一千三百余,众五万余,遂克铜鼓营。平江乃定。未几,耿精忠将
韩大任侵
宁都,时简亲王出驻
吉安,董卫国请与会师合剿,上命
绿营兵听便宜调遣。
康熙十七年(1678),巡抚
佟国正遣将破韩大任。耿精忠将郭应辅等分屯万安、泰和诸县,董卫国督兵进击,斩四万馀,降者亦四万六千有奇。犯永兴,薄吉安,上命董卫国守铜鼓营。吴三桂既死,其将据
岳州、长沙,师围之未下。董卫国请自铜鼓营督兵援剿,上嘉许,并授以方略。未几,
岳州、长沙皆下。
康熙十九年(1680),破鸭婆、
黄茅诸隘,攻
靖州。与都统
穆占会师逐
吴世璠将吴应麟等,克
沅州。进薄
镇远,力战夺石港口,抵大岩门。吴世璠将张足法悉众迎战,董卫国亲督兵奋击,大破之。张足法夜遁,逐之至油闸关而还,遂克镇远。贵州既定,大将军、
贝子彰泰下云南,留董卫国守
贵阳。
康熙二十一年(1682),调
湖广总督。董卫国初自湖南入贵州,前绥远将军、湖广总督
蔡毓荣以不听调度论劾。而董卫国有平镇远功,请免议,谕曰:“董卫国遵朕指授,剿定贼寇,恢复镇远,实为可嘉。蔡毓荣劳绩远出其下,且二人敌体大臣,无听调度例,以妬功故人重罚,着将蔡毓荣降五级调用。”
御史
蒋伊又论董卫国纵兵俘掠,江西总督
于成龙为疏辩。十一月,董卫国朝京师,濒行,谕曰:“尔在外二十馀年,民情宜悉知。前此方用兵,不免扰民。今天下承平,当思休养,兴革利病,务在实行。朕知尔有劳,毋畏人言,勉图后效。”十二月,卒,赐祭葬。
《
清史稿》:毓荣统绿旗兵下云南,廉清不逮赵良栋,战绩与相亚。哈占镇陕西,卫国定江西,有德略四川,督饷治军,其於戡乱皆与有功。云南既下,抚绥安集之绩,毓荣开之,继文成之,自是西南遂底於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