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加耕,1940年出生,为高级政工师、中共党员。曾任江苏盐城团地委书记、盐城县委副书记、团中央委员、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成员等职,曾当选为第3届全国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执行主席,第4届全国人大常委、盐都县政协副主席。1961年5月,董加耕毅然放弃去北京大学深造的机会,立志回乡务农,他的行动曾影响上世纪中国乃至前苏联等国内外千千万万青年的行为。
简介
董加耕是江苏省盐城县葛武公社董伙大队人,1961年夏天他高中毕业,面临着升学还是回乡的两种选择,作为盐城县
龙冈中学的预备党员、团支部书记,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学习成绩各门课程超过96分,老师们都希望他上大学,但他却在升学志愿书上填上“回乡务农,立志耕耘”。董加耕立志要回乡务农,使老师和同学们难以理解,他们觉得将这么一块好材料送到农村去种庄稼实在可惜,他回答说:“正是因为党的教育培养,才使我懂得一个年轻人应当根据革命的需要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10天以后,董加耕得到县委的批准,用一根扁担挑着书籍和行李回到家乡葛武公社董伙大队第四生产队。董加耕回家种田的事,在乡亲们中间引起不少议论,有位老伯用旱烟袋敲敲他的后脑壳说:“加耕,人家读书越读越远,你呢,从城里读到乡下,我看你是读书读呆了啊。”董加耕回答说:“大伯,古话说读书越多越明理,我读了书懂得了要用知识建设新农村的道理,才回家劳动的。”
当时正值中国农村面临连续自然灾害,经济最困难时期,他回乡时,公共食堂还未解散,浮肿病到处皆是,董加耕没有动摇信念,吃腌蒿子、豆饼,照样乐观的唱着:“洪湖水,浪打浪”等革命歌曲,赤膊和乡亲们一起拉犁、割稻、罱泥,扬场------。董加耕回乡后,已经当了小学教师的女友与他分了手。公社党委决定调他到邮电所工作,他却发誓 “决不从第一线撤退”,连母亲的眼泪也动摇不了他的决心。他在日记中写到:“身居茅屋,眼看全球,脚踩污泥,心怀天下”这几句话后来成为传遍全国的名言。
乡亲们迫切改善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促使他立志改变家乡几千年来的传统农业,董加耕利用自己所学的农业技术,在家乡进行了“农业内部的第一次产业改革”,提出“沤田改旱田,稻、麦、棉、绿肥轮作,改良土壤,解放劳力”的措施,结果粮食获得大丰收,水乡第一次长出了棉花,从此稻、麦、棉、绿肥轮作制在全大队、全公社乃至
里下河地区推广成功。
在60年代初期强调阶级斗争和家庭出身,象董加耕这样的贫农后代,学生党员属于政治条件最好的一类,他放弃升大学,回乡务农其他人有什么理由抱怨下乡插队是屈才呢?因此自他下乡开始之日起,便成为当地领导与新闻媒介所瞩目的先进人物。
1963年12月31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走革命的道路,当革命的接班人》,其副标题是《评知识青年董加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想和行动》,紧接着《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相继报道宣传董加耕回乡务农的事迹,强调“董加耕所走的道路,正是毛泽东时代知识青年所应该走的革命道路。成千上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参加农业生产是有最广阔前途的革命行动。”董加耕的成长事迹,对1964年达到高潮的全国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运动确实起到了预期的推动作用,当年南京市就有72名应届毕业生在他榜样的感召下,自愿放弃高考,到苏北农村插队务农,而被称为“72贤人”。
很快,董加耕被选为生产队长,当选为共青团“九大”代表,以后又担任共青团盐城地委书记,出席了第三届全国人大会议。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也为《董加耕日记》一书题词,1964年8月在共青团“九大”上,邓小平、彭真、薄一波、陆定一都在报告中号召全国青年向“新式农民董加耕学习”。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爆发董加耕立即成为“红色风暴”的冲击对象。他被冠于“黑苗子”、“走资派”的罪名,北京有人组织了“五湖四海”调查团,盐城也成立了“拔黑旗”战斗队和“董加耕问题联络站”、把斗争矛头指向他,说他是受刘少奇“吃小亏,占大便宜”的影响,将下乡作为进身之阶。
1968年夏天,董加耕被人以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的名义关到一个谁也不知其所在农场中,那些人一度曾想将他淹死在长江里。1971年他又被莫名其妙地打为“5.16骨干分子“,遭受严重迫害,有13人轮流看管,被押达3年之久。
1974年国务院总理
周恩来在召开知青工作座谈会听
邢燕子回忆毛主席请她与董加耕做客的情况,了解到董加耕在深挖“5.16“事件中所受的迫害,随即要求为他平反,并提议增补他为全国四届人大代表。1974年12月正在田里干活的董加耕被通知立即到盐城地委报到,下了小火轮又上了吉普车,从南京乘火车赴京,住进中组部招待所。在四届人大上他被当选为人大常委,接着经毛主席批准担任共青团“十大”筹备组副组长,兼任盐城地委副书记,1976年又担任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成员。从此,一度从政治舞台上消失的董加耕又时来运转,他深感“如履薄冰”,却还是再次被卷入中国政治漩涡。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董加耕又被审查了14个月,直到1977年底当时党中央副主席汪东兴批准他回到故乡,仍旧回葛武公社董伙大队参加生产劳动,又回到他生活的起点,他这才有了一种象一粒随风飘荡的种子又落根大地的充实感。
所获成绩
1982年春天,他又一次被“解放”,担任盐城市郊区郭猛乡主管乡镇工业的副乡长,1987年提任郊区乡镇企业局副局长,一年四季,他多数时间跑基层,骑自行车,挤公共汽车,风雨无阻。1994年该区乡镇企业总产值突破100个亿,被列为全国百强乡镇企业县(区)的第55位。1990年夏天,他和几位同事去贵阳参加全国乡镇企业产品展销会,正在一棵树下交谈,忽然注意到有几个人径直向他走来,走在最前面的人把手伸出来对他说“好面熟”,董加耕一眼就认出来这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同志。70年代他们曾在北京多次开过会,乔石亲切地与他合影交谈。1996年国庆,一批共和国老劳模应邀赴京参加国庆观礼活动,董加耕又见到了邢燕子和候隽,在天安门城楼上,他们热泪盈眶,深深感觉到人民群众没有忘记他们。2000年董加耕在盐都县政协主席位置上退休,他用16个字总结自己走过的曲折人生道路“人贵有志,志贵不移,观念更新,不改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