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继忠(1578—1642年),字康侯,黄冈(今武汉
新洲三店)人,明代大儒士。出
邹元标、
高景逸、
冯从吾诸大儒之门,曾主盟
首善书院、
白鹿书院数载,主持管理
问津书院达三十余年。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邑一代名儒萧继忠卒於问津书院。
萧继忠(1578—1642年),字康侯,黄冈(今武汉
新洲三店)人,明代大儒士。
萧继忠继忠师事
耿定向,弱冠补诸生,旋举副榜。性情豪迈,喜广交文友。曾因为伯父鸣冤而被诬入狱,受尽酷刑,险些丧命。出狱后,发奋攻读,学益纯笃。又历游燕都、金陵、抵江右访求名儒学者,出
邹元标、
高景逸、
冯从吾诸大儒之门,与万历状元
焦竑,给事中罗匡湖为友,曾主盟
首善书院、
白鹿书院数载。
万历三十四年(1606),萧继忠曾与衡山宁咸,邑儒王升商量迁建孔子山庙一事,终因资金问题而没有启动。到了万历四十三年(1615),郡守
王世德任
黄州知府,与推官许士奇修建
问津书院,买备祀田,延邑士萧继忠、
孙应鸿讲学会课其中。”萧继忠对于筹建问津书院一事,不仅仅是“讲学会课”,更是鼎力襄助。他“与同郡黄武皋、彭熙阳、王晋吾合力迁建问津书院”。将孔子山庙与书院合二而一,由
王世德倡导,萧继忠等人具体操办。
新书院建成之后,一直由萧继忠主持管理达三十余年。在他主政期间,积极完善办学条件,制定了《学规六则》,这是问津书院有史以来第一个规章制度。并广延社会名流前来讲学,购置学田。当时“门士以千计,春秋会祀,绅袊之履相接”,盛况空前。大儒
朱试《与康侯》的信上说:“海内同志无不关心,矧邃彻如老丈者乎?澹祠与问津书院相望,彼此主持正学,俾江楚俨然邹鲁,所赖于老丈宏毅之者,不少手教,宛如面命,契阔之怀小纾……”影响所及,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受河南儒士盛二泉之请,建问津分院于河南商城之汤池,萧继忠并讲学其间。所以明人
吕德芝在《问津书院记》一文中写道:“书院之设始于宋之
龙仁夫,成于明之萧康侯。”
书院对士子进行道德教化的成效非浅,山长萧继忠与某屠户的对话极为典型。萧氏在一屠户家避雨,屠户问道:“萧先生乎?近来所讲何学?”萧答:“不过平常日用事。”屠户又问:“所讲某等亦可为否?”萧答:“何不可,即如尔业屠,戥称如制即是圣贤事……今教尔每事只要问此心安否,心不安处便不做,便是圣贤学问。”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萧山长几句深入浅出的话语,深深触动了屠户的心灵,使其从此以后“悉改向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