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绍运河
世界文化遗产
萧绍运河,是中国大运河浙东运河的西段,西起西兴镇,向东流经萧山城区,到衙前镇后进入柯桥区钱清街道与西小江汇合;再向东,通过上虞区抵曹娥江。萧山境内长21、6公里。河床面宽30米,西与湘湖、白马湖、小砾山输水河相连,南与南门江、西小江相通。
申遗历史
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申请项目由隋唐宋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元明清时期以北京、杭州为起始的京杭大运河,从宁波入海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的浙东运河三条河流组成,涉及沿线8个省市27座城市的27段河道和58个遗产点,河道总长1011公里。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被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在《国际运河古迹名录》中列为最具影响力的水道。
2005年,世界遗产中心将运河遗产拓展为世界遗产名录项目。
2005年12月郑孝燮罗哲文朱炳仁三位专家发表了致运河沿线城市市长的公开信,中国大运河申遗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2006年2月,全国两会,大批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呼吁将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2006年底,大运河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经历了8年的漫长准备期后,2014年6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开幕,中国向本届大会提交了“大运河”文化遗产申请。
2014年6月22日(北京时间),在卡塔尔首都多哈进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包括浙东运河西段(萧绍运河)在内的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大运河是世界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开凿至今1600多年,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
简介
新编《萧山县志》载,西晋永康年间(300-301),司空贺循在会稽主持凿渠,即今萧绍运河一段,后又延伸,西至西陵,东与上虞曹娥江合流。到了唐朝,运河的渡、河、塘、站四项工程均纳入官办范畴,呼名为官渡(浙江渡)、官河(运河)
、官塘(纤道)、官站(驿站)。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后,为漕运需要,曾多次整治、疏浚西兴至萧山县城段河道,乾道元年(1165)又开挖西兴至江边段新河,因有北海塘相隔,未与钱塘江接通,现与北塘河相连;乾道三年(1167)
,又募人疏西兴至大江沙河20里,浚闸内运河13里;嘉定年间,萧山县令汪纲主持西兴通江段工程的疏浚,并在通江口建了节制闸,又在萧山西门外“创庐一所,名曰施水”。此后,运河又经过多次疏浚,其主干河道一直基本稳定。
在古代,凡到越中为官、经商、运货、访友、寻迹,无不从钱塘江上的西兴、渔浦等渡口过渡,而后坐上运行于浙东运河之上的船只入绍、甬、剡等地,返之亦然。历代水利与争战事迹,帝王与文人行踪等,都为浙东运河两岸留下了众多的人文古迹,亦成为历代诗人们争相咏唱的题材,故后人有“浙东唐诗之路之头”之说。
沿浙东运河两岸,古有多处老街、集市。从西至东有西兴、县城、衙前等老街,街内店铺林立,前店后宅,甚是兴旺。元代张招的“古市直通南北路,官河不断利民船”(《萧山四咏》诗),说得就是萧山自南至北古有街市,市心桥南称南街,桥北称北街。运河两岸从东而西有古街,南面的称城河上街,北面的称城河下街,均临水而筑,“东西开水市”(清·朱彝尊《萧山道中》诗)。因槽运需要,官府经常疏浚和修缮运河,故俗称官河;萧绍一带为水网地带,百姓出行、运货多用船载,因此河中各种商船、货船、客船往来不断,非常繁忙。
现状
现在萧绍运河上有河床、桥梁、官塘、水驿、堰闸、河埠等景观。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24 15:39
目录
概述
申遗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