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神,即守护菩提树的天神。因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佛,
菩提树因此成了佛教的圣树。在寺院中,菩提树神的造像一般为手持带叶树枝的中国古装妃子像。
人物简介
菩提树神是守护菩提树的女天神。相传,释迦牟尼佛在
菩提树下打坐修道时,菩提树神便以树叶为释迦佛挡风遮雨,保护他安心修道,故名。她被认为是佛教最早的
护法神。在
佛寺里,她的形象特点是两手拿一树枝,打扮成年轻妇女的样子。
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五载,昔有一王
毁灭佛法,渐至菩提树时,
菩提树神自化现殊胜女身,伫立其前,彼王见已,寻生贪染,护法善神遂得其便,杀王及其军队、恶神众。
菩提树本名毕钵罗树,这种树为常绿乔木,叶子呈卵形,茎干黄白色,花隐于花托中,树籽可作念珠。由于它是佛教圣树,东南亚佛教国家信徒常焚香散花,绕树礼拜,沿习成俗
圣树的产生
菩提树神,即守护菩提树的天神。因释迦牟尼在
菩提树下成佛,菩提树因此成了佛教的圣树。
菩提传说
相关传说
相传,
释迦牟尼佛在
菩提树下打坐修道时,菩提树神便以树叶为释迦佛挡风遮雨,保护他安心修道,故名。她被认为是佛教最早的
护法神。在佛寺里,她的形象特点是两手拿一树枝,打扮成年轻妇女的样子。菩提树本名
毕钵罗树,这种树为常绿乔木,叶子呈卵形,茎干黄白色,花隐于花托中,树籽可作念珠。
由于它是佛教圣树,东南亚佛教国家信徒常焚香散花,绕树礼拜,沿习成俗,守护菩提树之天女也。金光明经中佛对此天女说流水长者子之昔缘。天女赞曰:“我常念佛。乐见世尊。常作誓愿。不离佛日。佛赞叹曰:善哉善哉,树神善女。汝于今日。快说此言。一切众生。若闻此法。皆入甘露无生法门。”
菩提树释义
佛教、
印度教、
耆那教认为菩提树是神圣的。菩提树的
梵语原名为“毕钵罗树”(Pippala),因佛教的创始人
释迦牟尼在
菩提树下悟道,才得名为菩提树(梵bodhivrksa),“菩提”(梵bodhi)意为“觉悟”。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陀们还经常在菩提树下思考。一棵位于斯里兰卡
阿努拉德普勒的圣菩提树种植于公元前288年,据说源自释迦牟尼在下面觉悟的那棵菩提树,是有确定年龄的最古老的人工种植的
被子植物。菩提树是印度的国树,台湾花莲的县树。
“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
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在英语里,“菩提树”一词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宽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类学中,菩提树的拉丁学名为Ficus religosa,有神圣宗教之意。佛门弟子把菩提树奉为圣树。佛祖释迦牟尼在
菩提树下得道成佛,又在菩提树下涅槃升天。
莫高窟壁画中的菩提树随处可见,不计其数。最为高大的是第17窟(
藏经洞)北壁两棵,枝叶繁茂,郁郁葱葱,树身苍劲多节,藤蔓缠绕,形似当地常见的胡杨树。
据《
大唐西域记》,佛陀成道后,在
菩提树下踱步七日,异花随迹,放异光明。为报树恩,目不暂舍,故此瞻望。这时有五百青雀飞来,绕菩萨三匝而去,十分殊胜,人天欢喜。为此,信众们常常带着鲜花等物品来供养佛陀。佛陀常常外出说法,信众有时遇不上世尊,他们很扫兴。后来
阿难陀把这件事告诉佛陀礼拜菩提树吧,这和礼拜如来功德一样大,因为它帮助我圆正佛果。留学佛子释本性说:“佛门中,菩提树是圣树。因为,佛陀是在菩提树下成道的,见菩提树如见佛。因此,礼拜菩提树蔚然成风,流传至今”。
哲理菩提
此乃六祖惠能的悟禅之言,因为其师兄的: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悟禅不彻底,于是他吟出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从字面上讲: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
惹尘埃呢?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参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而最终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对于世间的事情,万物,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这一切。
菩提本无树
神秀(606?-706),俗姓李,汴州
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隋末出家。唐高祖武德年间在洛阳受戒。五十岁时嗣
禅宗五祖弘忍,历六年,升为上座僧。
弘忍卒后,移住江陵
当阳山玉泉寺,开禅宗北宗一派。卒谥
大通禅师。
唐朝初年,他与师兄惠能对话,写下诗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
惹尘埃。意思说:身是觉悟的根本(菩提是觉悟的意思,以前释迦牟尼在毕钵罗树下觉悟成佛,后世便将此树称为菩提树),心像明镜一样,能照万物。物象来时,镜不增加,物象去时,镜不减少。这里的“身”和“心”,实是互文,意思相同,只是为了符合诗歌的句法而作的安排。
惠能(后来称禅宗六祖)对写了这么一首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流传甚广,所以后世许多人都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菩提树,其实是人们误解了他的本意,菩提树不仅存在,而且又名思维树,是一种桑科榕属常绿大乔木。惠能所写的“菩提本无树”这一诗句,大概是从佛家理论“四大皆空”里作了引伸而来的吧!
菩提成道
菩提树似乎天生来就与佛教渊源颇深,据传说,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原是
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今
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他年青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在
菩提树下禅定四十九日,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于本然之中观察诸法缘起性空而悟得
三明与
四谛,证得
无上正等正觉,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所以,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
国树。
佛门为什么崇拜菩提树呢?
很久以前,
恒河岸边有一棵高约百丈、技村粗壮、叶片嫩绿、冬夏长青的毕波罗树。此树夏能遮日,冬能挡风,阴能避雨。东来西往的行人常在树下歇息。释迦牟尼出家后,在毕波罗树下的菩提金刚
莲花宝座上苦修苦炼,终于得道成怫。此树便更名“菩提树”。这棵大树虽然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但有灵气如人的情意。每年到如来佛涅槃的这天,树上的叶子就全部落了,枝条上还浙淅沥沥地掉着水珠,如泪水一般。各国的君子、各地的比丘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祭祀,成千上万的人在树下奏乐,跳舞,献花上供,焚香叩首,诵经念卷,日夜不停。好多人用香水清洗树身,用乳汁浇灌树根。到了第二天,树叶又长出来了,更加鲜嫩碧绿。
阿育王刚继位时,横行霸道,广施暴政,不信佛法。下令全国毁掉佛祖的各种遗迹。最受佛门崇拜的菩提树首当其冲。阿育王心想:要灭佛门,必须砍倒有灵瑞气的菩提树。于是,他亲自带领王公大臣,兵马将士,浩浩荡荡地前来砍伐。士兵们手持利斧,轮流上阵,足足砍了半天,才将树砍倒。晚上,他们燃起大火,跳舞唱歌,饮酒庆贺。谁知第二天清早,光秃秃的树墩上又长出了两棵大树。清风一吹,树叶啪啪发响。阿育王恼羞成怒,认为菩提树在嘲笑他。即令士兵将树再次砍倒,连根挖出。又把根。杆、枝、叶剁得粉碎,堆在一起,点火焚烧。倾刻之间,烟雾滚滚,火光冲天。火乘风势,碑僻啪啪,越烧越旺。佛门弟子哪敢近前,只在远处观望,个个心如刀绞,泪如雨下。过了
一时三刻,火势渐弱,突然火堆中长出两棵菩提树,树杆像玉石一样洁白,叶子像翡翠一样碧绿,散发出醉人的香气。香气扑鼻而来,沁人肺腑。阿育王和将士都觉得心旷神恰,精力充沛。
大火渐渐熄灭了,菩提树节节长高了。阿育王亲眼看到了树的神奇,恍然大悟——佛的神力是奇异的,佛迹是万难摧毁的。他心中非常内疚,悔恨不该听信外道和王妃的谗言来砍菩提树。决心痛改前非,今后一心供奉佛祖。他命人抬来一百桶香甜的牛奶饶在树根上,使那两棵菩提树长得更加高大挺拔,郁郁葱葱。人们只要在树下转上一圈,就会病痛消除,轻松愉快。
阿育王弃恶从善,在树下摆上香案,亲自焚香供奉神树。还请了好多沙门高僧在树下击鼓敲磬,作法会道场,讲说佛经。他听得人了迷,一连半月没有回王宫。
再说王妃从小信奉外道。这次阿育王毁灭佛门遗迹,就是她再三煽动的。可是,大王出官半月有余,左等右盼不见回来,心中十分着急。她怕大王信了佛法,自己就会失宠。忙差人去请阿育王回宫。差人飞马返回,禀告王妃:大王砍树,神树死而复活,大王便皈依佛门,在树下供奉佛法,三个月不回王宫。王妃听言,气得昏了过去。仆人唤醒后,心想,大王三月不回,都是这棵菩提树作祟。不除掉妖树,难解我心头之根!带了十名壮汉,于夜深人静时,偷偷地又砍倒了菩提树。这天清早,阿育王来到树下供奉,见树又被人砍倒,不禁怒火中烧,正欲下令追查凶手,但转念一想;自己不也砍过这棵树吗?我虽信了佛,但还有人不信佛。他们还没有觉悟,才做出了这样的蠢事。这不能责怪他们,因为他们还不知道佛的神力。只有让菩提树再次复活,才能启发他们悔悟。于是,阿有王和众比丘怀着虔诚的心意,跪在树前祈祷,请树神再次显灵。又令人抬来一百桶乳汁浇灌在树根上。不久,树墩上抽出了新芽。到了太阳落山时,又长成了两棵参天大树。
阿育王对普提树越发崇敬了。他怕有人再来偷砍圣树,让工匠建造了一道高约丈五的石墙,把菩提树保护起来。从此,菩提树虽经受了无数次狂风暴雨、严寒酷暑,依然枝叶婆娑,树影斑驳,受佛门敬拜。大唐高僧玄类在印度取经时,还亲自拜谒了这两棵菩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