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米
菊科植物
菊米,是菊科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米须根系;茎紫红色、光洁无毛,细长上部多分枝;单叶互生,绿色或淡绿色;叶片上有腺体,叶背面有少量白而柔的细毛;头状花序,黄色,在茎枝顶端排成聚伞状花序;中央为管状花,两性;花蕾表面光洁;花期10-11月。菊米是利用当地特有的良种黄菊花未开放的花蕾,经炒制加工而成,因颗粒大小如米,故称菊米。
植物学史
菊米是利用当地特有的良种黄菊花未开放的花蕾,经炒制加工而成,因颗粒大小如米,故称菊米。
形态特征
须根系,次生根和不定根发达。
紫红色、光洁无毛,高50~100cm,细长上部多分枝,一般直立,密度高时基部常匍展。
单叶互生,绿色或淡绿色,全叶长5~11cm,宽2.5~5.5cm,叶柄长1~3cm,叶面长4~8cm;卵状三角形,羽状深裂,裂片边缘呈锯齿状;叶柄下方有明显的锯齿状假托叶,叶柄基部上侧有腋芽,可发育成分枝;上部叶渐小,叶片上有腺体,叶背面有少量白而柔的细毛。
头状花序,黄色,直径1.5cm,在茎枝顶端排成聚伞状花序,总包半球形,总包片4~5层,外层包片椭圆形,中、内层卵形,花边缘舌形,先端3浅裂,雌性;中央为管状花,先端5裂,两性;花蕾表面光洁,花期10~11月。
产地生境
菊米原产于中国浙江
菊米是短日照植物,喜凉爽湿润气候.较耐寒和瘠薄,适应性较广,抗逆性较强,对环境条件没有严格的要求,但为了确保菊米的优质高产,种植地应选择在生态环境良好、远离污染源,并且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在土层深厚,土壤团粒结构良好.腐殖质含量丰富,疏松肥沃的壤土上种植.丰产潜力大。
育植技术
菊米以短穗扦插或宿根分栽无性繁殖为主。
翻耕整地
合理翻耕.精细整地可以熟化土壤蓄水保墒,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同时可以消灭杂草,减轻病虫危害,平地于移栽前2~3d,在施足基肥的前提下,深耕25cm左右,精细平整做厢,厢宽80~100cm,沟宽25~30cm,沟深20~25cm,山坡地宜按每行大于120cm的标准做水平带,内做竹节沟,防止水土流失。
育苗移栽
育苗移栽于当年的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选取生长健壮、无病虫的茎枝,按10~15cm的长度剪成短穗进行冬季扦插育苗。苗床地宜选择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壤土地块,苗床厢宽110~120cm,厢高20cm,沟宽30cm,表土细平,并盖上3~4cm厚的新土,按行距10~15cm,株距5~10cm的密度扦插短枝,压实后每亩浇施10%人粪尿400~500kg,晴天扦插前应浇透水。冬插苗床要用地膜小拱棚覆盖,防寒保温保湿,到翌年3~4月份菊苗长至20cm左右,即可出圃移栽。
直接扦插移栽在每年的4月下旬至5月上旬,选取上年根茬上新长的健壮茎枝,剪成10~15cm长的短穗,直接扦插到大田,并在1周内注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以利菊苗成活。也可拔取上年老茬上新长的菊苗,于每年4月上、中旬带根移栽,但2年以上的老茬必须挖去重栽,以利优质高产。
适施肥料
菊米在生产过程中,一般不提倡施用化肥,以施用适量经无害化处理后的有机肥为主。
基肥
结合整地时施入,每亩施用腐熟厩肥1500~2000kg,或饼肥100~200kg。
追肥
第一次中耕除草后,每亩浇施150~200kg腐熟对水人粪尿,或50~100kg的商品有机肥,对土壤肥力水平低,生长特别差的菊苗,可在菊苗生长前、中期,结合中耕除草,每亩增施N—P—K复合肥10~20kg。
除草
菊米是旱地作物,容易滋生杂草,应在菊苗生长前、中期进行2~3次人工除草,除草与中耕、施肥相结合。菊苗移栽后1个月内进行第一次除草并培土5~7cm于菊苗基部.以后视杂草生长危害程度适时除草,有条件的地方可铺草覆盖。
打顶
及时适度打顶对控制菊茎顶端优势,防止徒长,促使菊苗增加分枝,提高产量,具有很好的作用。在菊苗高达30cm时打顶1次,到7月中旬前后进行1次修剪;对后期长势过旺的菊苗,可在8月上旬再进行1次轻修剪。
病虫防治
菊米在生长过程中,主要有蚜虫、叶蝉、瘿螨、叶斑病等病虫害发生,但一般不会危害严重,对菊米的生长和产量影响不大。防治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从菊米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优先使用农业和生物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害滋生,有利于各种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将各类病虫害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
检疫和农业
防治菊米种植地可实行冬季深翻,合理轮作。及时清除前茬作物的残枝残叶,减轻病虫基数;加强肥、水管理,培育健壮菊株,提高菊苗抗性;引种时应进行严格的植物检疫,防止有病虫的种苗带人或带出。
物理和生物防治
积极采取人工捕捉害虫.摘除病叶病枝并带出园外集中销毁:还可利用害虫的趋避性,使用灯光、色板、信息素等诱杀,或有色地膜、防虫网等拒避害虫。蚜虫等害虫严重时,可施用“BT”等生物源农药;保护和利用菊园中的瓢虫、蜘蛛、寄生蜂、鸟类等有益生物,确保菊米的无害化生产。
主要价值
药用
菊米,被中草药界誉为四大怀药之一,主要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菊米挥发油具有解热作用,而其主要活性成分菊米总黄酮对高血压、偏头痛、冠心病、心纹痛等症状都有良好的疗效。据科学检测发现,菊米还含有丰富的菊米内酯、蛋白质、氨基酸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润肺解毒,祛风散疗,清火明目,平肝降压,益阴滋肾,降低血脂等抗病保健功划,因此被广泛作为饮品。当然菊米除了可以饮用以外,还可以做药枕。
《增广本草纲目》记载,菊米“败毒、散疗、祛风、清火、明目为第一”,具有疏风清热、清肝明目之功效,能清泄肝经之热,起到平肝火降血压的作用。
经济
菊米还可以深加工成饮料、食品、床上用品、洗涤用品等系列产品,其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炒制技术
摊青
将采收的新鲜菊米原料薄摊于竹簟上,厚度不超过5cm,摊晾时间3~4h,让部分水分自然挥发,同时要拣净菊叶、柄梗等杂物,以便后续加工。
杀青
经过摊青后的菊蕾,即可进行杀青,杀青锅一定要干净无油腻,宜使用6CR一60(80)滚筒式杀青机杀青,投料时温度控制在120%左右.出料后应及时摊晾,以防捂黄。
烘干
杀青摊晾后的菊米,先进入热风炉烘箱进行初烘,初烘温度80℃~90℃,烘焙时间3~4h,菊米置于烘筛上要分布均匀,不宜过厚。初烘完成后取出菊米摊晾回潮1~2h,待菊米水分重新分布后进行二次烘干,复烘温度60℃~70℃,时间1~2h,直至完全干燥。干燥的标准是含水量小于8%,即用母、食指捏碾菊米,外脆易碎内有仁。
分级储藏
干燥后的菊米要进行去杂精选,对照产品标准按颗粒大小、色泽深浅、香气程度分级包装,储藏仓库要防潮避光,通风干燥;禁止和农药、化肥、油料等物品混放,防止菊米被污染和变质。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4 14:21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