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国公,中国古代大臣的
封爵名称,获封的人物包括唐朝贞观年间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
杜如晦,宋朝时期的宰相赠中书令
寇准以及
吕蒙正等。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汉族,京兆杜陵(今中国陕西西安市长安区)人,唐朝初期大臣。他是唐太宗夺取政权、开创
贞观之治中的最重要要谋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图形
凌烟阁,排在第三位。
贞观五年(631年)四月,杜构在登州、莱州海域剿匪时,左腿筋被针梁鱼嘴戳断,助渔民钓针梁鱼致富。官至慈州刺史。贞观十七年,其弟、驸马杜荷建议太子李承乾兵变,谋反失败被杀,因弟杜荷的牵连而被流放岭南,死于边野。
徐世勣初随翟让为瓦岗军将领,后侍李密封东海郡公。李密投降李唐后,李密原来管辖的地盘东到大海,南到长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都被李勣占据,没有具体归属,李勣对长史郭孝恪说:“魏公已经归附大唐,如今这里的人民土地,是属魏公所有,我如果上表献出它们,就是借主人的失败得利,自己为自己邀功,用来求取富贵,是我认为耻辱的。现在应当一五一十地记录州县的名称数量和军民的户口,全部报告
魏公,让魏公自己献给朝廷,这样就是魏公的功劳了。”
于是派使者报告李密。使者初到朝廷,李渊听说李勣没有奏表,只有信给李密,非常奇怪。使者把李勣的本意上奏给李渊,李渊非常高兴地说“:徐世勣感怀主人的恩德、推辞功劳,确实是一个纯厚的臣子。”下诏封他为黎阳总管、上柱国、莱国公。不久加授右武侯大将军,改封曹国公,赐姓李氏。
后来跟随李世民平定四方,后来成为唐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曾破
东突厥、
高句丽,功勋卓著。
李勣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显庆二年(657年)奉旨与
许敬宗、
苏敬、
孔志约、
于志宁等编《
新修本草》二十卷,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药典。
总章二年(669年)十二月初三戊申日,李勣卒,享年七十六岁,
唐高宗辍朝七日,赠李勣
太尉、扬州
大都督,谥号贞武,陪葬
昭陵。
吕蒙正(?—1011),北宋大臣,字圣功,洛阳(今属河南省)人。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丁丑科
状元,授
将作监丞,通判升州。再
著作郎,入值史馆。太平兴国五年,拜
左补阙,
知制诰。后任
参知政事。
端拱元年,拜为宰相。为人质厚宽简,素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不允者,必不强力推行。与开国元老
赵普同在相位,关系极为融洽。
淳化二年,贬为
吏部尚书。两年后复以本官入相。
至道元年,再度罢相。真宗即位,任命吕蒙正为
左仆射。
咸平四年,第三次登上相位。后封莱国公,授
太子太师。不久,因病辞官,回归故里,卒谥文穆,赠
中书令。
寇准(961-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擢尚书省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迁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因他刚直不阿,敢于向皇帝犯颜直谏,所以宋太宗就称赞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
魏征也”。太宗
淳化五年(994年),任参知政事。
至道元年,加给事中。罢知邓州。迁尚书工部侍郎。
咸平初,徙河阳,改同州。三年,又徙凤翔府。迁刑部,权知开封府。六年,迁兵部,为
三司使。
真宗
景德元年(1004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即任宰相之职。当时辽军大举进攻,他反对王钦若等南迁的主张,力排众议,主张抗,促使真宗往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与辽订立“
澶渊之盟”。第二年被
王钦若排挤罢相,任刑部尚书、知陕州。以从封泰山,迁户部尚书、知天雄军。祀汾阴,命提举贝、德、博、洺、滨、棣巡检捉贼公事,迁兵部尚书,入判都省。又权东京留守,为
枢密使、同平章事。进尚书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
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又被
丁谓排挤去位,罢为太子太傅,封莱国公。又降为太常卿、知相州,徙安州,贬
道州司马,追贬逐任
雷州(今广东海康)司户参军。
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闰九月初七日,已徙衡州司马。未赴任,死于雷州,终年62岁,归葬西京长安(今临渭区官底)。无子,以从子寇随为嗣。殁后十一年,复太子太傅,赠中书令、莱国公,赐谥“忠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