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维亚弟兄会(Moravians),即莫拉维亚教会(The Moravian Church),又称弟兄合一会(Unity of Brethren),发端于15世纪捷克的胡斯宗教改革,形成于16世纪中叶。因该会最初主要活动于捷克中部的莫拉维亚地区而得名。流传于德国、英国、美国、坦桑尼亚和加勒比地区,分为19个教省,超过90万信徒,其中一半生活在非洲。此派人数虽少,但它以强调平等、友爱、互助、灵修的特色,而成为新教独立的一派,其国际组织为“合一会议”(Unity Synod),每7年召开一次。
历史沿革
15世纪捷克反封建的
胡斯战争失败后(注:1415年,
约翰·胡斯钉死于刑桩),其残存的社会下层成员于1457年建立新宗教团体波希米亚弟兄会。该会特点是强调平等,共同生活,公共消费,对统治者采取不合作主义,因此于16世纪中期被驱逐出境。弟兄会部分成员迁往捷克中部莫拉维亚地区,遂更名为莫拉维亚弟兄会。
在此居百余年后,复遭迫害,被迫迁居。其中操德语的一支于1722年迁往德意志,受到当地信奉
路德宗虔敬派的伯爵
尼古劳斯·路德维希·青岑多夫路德宗的《
奥格斯堡信纲》基本一致。该派强调圣经为信仰和行为的唯一准则;重视信徒个人与基督的灵性关系;提倡友爱互助,人人平等。其教牧人员分为三类:执事、长老和主教,主教为灵性领袖,无行政权力。此派很重视教育和传教,尤其重视到边远和贫困地区传教。自1732年开始,该会除在欧洲传教外还向西印度群岛派出传教人员。
青岑多夫于1741年-1743年亲至北美传教。他于1741年平安夜在
宾夕法尼亚州费城以北六十英里的荒野建立教会以及
伯利恒、
拿撒勒等三座城镇,成为弟兄会在北美的中心。
至19世纪中期,莫拉维亚弟兄会在欧洲的传统聚居地逐渐衰落,其成员多移居美国以及加拿大西部,其中心移至美国。
1891年,加拿大
卡尔加里到
埃德蒙顿的铁路竣工。1894年春,一群来自俄罗斯的德国人因着特殊的兴趣抵达
埃德蒙顿定居下来。除了寻求适合耕种的土地来维持他们的家庭,他们同时还热衷于建立莫拉维亚教会。加拿大不仅提供土地来满足他们的需求,也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传教。他们早年从俄罗斯移居至波兰,他们遭到宗教镇压,当局并未兑现承诺的兵役优惠和豁免,因此加拿大吸引了这批人前往定居。随后来自俄罗斯的德国人获得了他们的土地,建立了两间教会并邀请美国莫拉维亚弟兄会总部差遣牧师来此侍奉。赫耶尔(Hoyler)侍奉加拿大的教会长达28年,他不仅牧养为移居者而建的教会,同时于1902年在
卡尔加里兴起莫拉维亚弟兄会。三年后,一间新的教会在
埃德蒙顿南部建立。
二战后莫拉维亚弟兄会积极发展传教事业,尤其强调在青年中传教。1957年弟兄会世界会议在美国
宾夕法尼亚伯利恒召开,同时还召开了首次青年会议。会议着重研究了弟兄会的传教计划。由于该会在非洲和中美洲有较大发展。故于同年重新调整了教省,在欧洲、北美、中美洲和非洲分设17个教省。并组成国际性的“合一会议”。
各地情况
在北美地区,其北方教省,总部设在美国
宾夕法尼亚州伯利恒市,在美国的13个州和加拿大的两个省中拥有93间教会,共2.3万名信徒。其南方教省,总部位于美国
北卡罗来纳州温斯顿塞勒姆,大多分布在东南部,拥有58间教会,近1.7万名信徒。信徒分散在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
佛罗里达州、
乔治亚州、
伊利诺斯州、
印第安纳州、
马里兰州、
密歇根州、
明尼苏达州、
新泽西州、
纽约州、
北卡罗来纳州、
北达科他州、
俄亥俄州、
威斯康星州、
宾夕法尼亚、
华盛顿州以及
加拿大的
阿尔伯塔省和
安大略省。
在西印度群岛东部地区,拥有49间教会及47位牧师和教师,共19510位信徒。分布在
安提瓜岛、
巴巴多斯岛、
圣克罗伊岛、圣约翰岛、
圣基茨岛、
圣托马斯岛、
特立尼达岛、
多巴哥岛等8个群岛。 后开展至
托尔托拉岛(1994年)、
圣马丁岛、
格林纳达。
在北欧地区,一些莫拉维亚弟兄会信徒没有脱离当地的
路德宗或
加尔文宗,他们往往被称为“福音弟兄”(Evangelical Brotherhood)或“赫仁护特派”(Herrnhutters,意为“主护者”)。
重视教育
莫拉维亚弟兄会给世界带来了先驱教育家
扬·阿姆斯·夸美纽斯(John Amos Comenius,1592年~1670年)。夸美纽斯一生致力于宗教教育的探索,因其革命性的的教育原则,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他视教育为灵魂救赎的工具(因为灵魂必须被训练去寻找真理并在发现真理的时候认识它)。自从莫拉维亚弟兄会发现每个灵魂都是潜在的被救赎的选民,所以任何人都必须受教育。夸美纽斯在1632年如此写道,“不单单是有权有势的孩子,所有的人一样,无论男孩抑或女孩,无论高尚抑或卑鄙,无论富裕抑或贫穷,无论在哪一个城市、城镇、村庄,都应该被送去学校。“因此莫拉维亚弟兄会把教育的重要性放在仅次于教会事工的地位上。
16岁的伯爵夫人Benigna·冯·青岑多夫与她父亲
尼古劳斯·路德维希·青岑多夫伯爵在新大陆莫拉维亚弟兄会定居点进行长达18个月的视察。1742年5月,女子学校由伯爵夫人建立,成为美国史上最古老的寄宿学校。它取得了值得称赞的声誉,
乔治·华盛顿在他第二个总统任期内,亲自请求校长录取他的两个侄子。伯利恒女子学院,因其出色的名声,在1863年被特许拥有授予学士学位的资格,并在1913年成为莫拉维亚女子学院。男子学校分别于1742年7月及1743年在
宾夕法尼亚州伯利恒市和
拿撒勒市建立。这些院校则于1759年合并为拿撒勒会堂(Nazareth Hall),以一个机构的形式存活到1929年。男子神学院作为拿撒勒会堂的延伸在1807年建立。莫拉维亚男子学院在1858年搬至
伯利恒并在1863年同被特许拥有授予学士学位的资格。
1954年,在两个世纪的独立发展壮大后,女子学院和男子学院合并成一所男女同校的大学。
莫拉维亚神学院以神学研究院的不同身份与之保持着密切联系。作为合并结果,莫拉维亚学院成为
利哈依河谷的第一所男女同校的
高等教育机构。
教会文化
活动特点
(一)第三世界信徒迅速增加,非洲和
加勒比地区的教会发展很快。
坦桑尼亚四个教省的信徒几乎占该派全部信徒的一半,
西印度群岛的教会也有很大发展,1988年当地成立了一个新教省。
(二)信徒的构成有所变化。弟兄会吸收了不少黑人、
印第安人、
爱斯基摩人,欧美教会亦从移民难民中吸收了大量信徒。
(三)弟兄会受其
虔敬主义传统的影响,一直对社会政治事务较淡漠,但这种情况正在改变,
英国、
美国、
南非、
中美洲、
巴基斯坦和
印度等地的教会都对本地的社会矛盾和斗争越来越关心。1988年的合一会议讨论了南非
种族主义以及有关制裁措施,对有争议的问题,弟兄会一般尊重各教省的决定权。
(四)弟兄会对普世合一运动的热情有增无减。1988年的合一会议强调
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的活动指出了方向,鼓励所有教省参加和支持世基联及其活动。然而,在2005年教会委员会投票一致同意结束支持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