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是中国著名文学家
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
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值“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曾参加过“
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他深夜漫步于清华园内近春园荷塘西北角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1982年,为纪念朱自清先生在此写下的名篇《荷塘月色》,清华大学在近春园东山上建起了一座亭子,并命名为“荷塘月色亭”。亭子建成后,
金德年教授受清华大学校办委托为其书写匾额。金教授经过几天的努力书写了若干“荷塘月色”匾名,但总觉得不是很满意,无法跟大师的为人、学识和境界相匹配,也无法融入荷塘月色的迷人景致和醉人意境,最后决定通过校史馆查找朱自清先生当年的笔迹。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存世稀少的朱先生不同时期手稿中发现了“荷”“塘”“月”“色”四个蝇头小字。金教授通过分析“荷”“塘”“月”“色”四个字的笔法、自清先生运笔规律和书写习惯,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终于创作成功,使得今人得见朱先生一气呵成、清美隽秀、挺拔有力、字如其人的 “荷塘月色”四个黑地金字。
近春园原是清咸丰皇帝的旧居,它的前身是康熙“
熙春园”的中心地带,四周环以荷池。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
圆明园,
近春园受到严重破坏,残有部分又于同治年间被完全拆除,沦为“荒岛”,前后达120余年。1927年仲夏,住在附近的
朱自清教授感于世变,夜不成寐,夤夜走出家门到这一带来散步,以其精妙的构思和生花之笔写下名文《
荷塘月色》,为这处古址增添了新的文化特色。
1979年以后,
清华大学经过几年的努力,将
近春园这座“荒岛”改造成一处富有历史和文化特色的胜迹。除“晗亭”、“吴晗塑像”外,还建有假山、瀑布、
草坪、鱼池。临水建“临漪榭”一座,是按园内原有同名建筑仿建的,按清宫法式,歇山起脊,金线苏彩,是遗址内惟一象征性的旧物恢复。
匾额黑地金字,“
荷塘月色”四个字用的是朱先生隽秀有力的手书,挺拔清秀,见字如见其人。下款署“
朱自清”。这种以文章篇名制匾建亭的事例,在我国近现代还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