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事管理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药事管理(Pharmaceutical Management)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药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发展历程
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药事管理位列其中,专业代码为100810S,为在少数高校试点的目录外专业。
2012年9月14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制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药事管理专业名称不变,专业代码由100810S变更为100704T,属药学类,为医学门类专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药事管理专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制为4年。
2020年2月21日,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版)》,药事管理与药物制剂临床药学药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海洋药学化妆品科学与技术共同组成医学门类药学类专业,其中药事管理专业代码为100704T。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具有药学基础知识和法学、管理学等知识与技能,系统了解医药管理政策法规,能够运用法学、行政学、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医药社会问题进行研究,从事药事各环节的监督及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修业年限:4年
参考总学分:140~180学分(高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
学生应达到国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及职业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较强的创新和创业意识、人际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1)掌握药学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与药学相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掌握药学的基本知识与实验技能,掌握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受到各学科实验技能、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药物研发、生产、流通、管理、质量控制和药学服务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3)掌握药学相关方面的知识及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药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前沿信息,熟悉药事法规、政策,熟练应用1门外语。
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心理健康。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药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类课程、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践环节等构成。
药事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应涵盖以下所列课程的知识或技能,同时鼓励高校设置体现学校、地域或者行业特色的相关选修课程,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建立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并应高度重视专业实践环节,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类课程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不低于10%,主要包括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鼓励高校多途径、多形式完成相关实践教学内容。实验教学中除基本教学内容外,还应有一定的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和特色实验项目,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数不超过35人。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人数原则上不超过6人。
理论课程
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学等)、外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等内容由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
主要包括化学类、生物学类、医学类、法学、管理学类课程。
主要包含管理学、经济法、民法、药学课程群(含化学药物、生化药物、生药学等课程)等。
中国药事法规、国际药事法规、药品质量管理规范、行政法、临床医学概论、药理学等。
实践教学
主要包括实验、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
化学类、生物学类、药学类课程的实验课总学时不少于100学时,医药企业实训和药房实训总学时不少于32学时。
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不少于16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应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保证一人一题。所有学生均须通过答辩获得毕业论文成绩。答辩程序规范。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药事管理专业应具有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的教师数量以及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师资结构。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该专业教学需要,生师比应不高于18:1。新开办专业的专任教师总数不少于15名。折合在校生数大于120名时,每增加20名学生,至少应增加1名专任教师。所有专任教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每1万实验教学人时数配备1名实验技术人员。专任教师中70%以上具有硕士、博士学位。35岁以下的教师必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
应有具备药学类学历教育背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且学术造诣较高的药事管理专业负责人。专业核心课程教师中80%以上必须具备药学类学历教育背景。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3门课程每门至少有1名具有药学类学历教育背景及高级职称的课程负责人,药理学课程至少有1名具有医学或药学学历教育背景及高级职称的课程负责人。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兼职担任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或指导教师。
教师应具有该专业类教学所需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教师在本科教学活动中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承担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总体评价良好。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应从事一定的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质量。
专任全职教师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3年平均发表该专业教学论文学术论文或主编(或副主编)正式出版教材数至少达到人均1篇(部)。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课程负责人应有相应的科研方向,具有主持省级及以上药学科研项目的经历。
高校应为教师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教师素质持续提升。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教师专业发展,各专业应建立基层教学组织,健全资深师传帮带、集体备课和定期教学研讨等机制。
有专业教师队伍教学、科研能力发展规划,并执行良好。主动为教师建立教学培训计划,重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培训,提出明确的培训学时、学分要求。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全国药学类专业师资培训活动、讲课竞赛和职业技能竞赛等。注重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建立通道和保障机制,有专门的青年教师培养发展计划和举措。
设备资源
药事管理专业的基本办学条件参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规定的医学院校的合格标准执行。
为教学提供足够数量和功能的教室、自习室、实验室以及各类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的课内外活动提供充足的设施保障。在制度和经费上保证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
(1)单项实验教学时,生均使用面积不小于2.5平方米。
(2)照明、通风设施良好,水、电、气管道及网络走线等布局安全、合理,符合国家规范。实验台应耐化学腐蚀,并具有防水和阻燃性能。
(3)实验室消防安全符合国家标准。实验室配备数量充足的消防设施,有警示标志,安全出口畅通,备有急救药箱和常规药品,并有各种紧急情况发生后的应急设施和措施。
(4)具有符合环保要求的三废收集和处理措施。
(5)实验用药品的购置、存放和管理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1)建有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等实验室或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仪器配备充足,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2)仪器设备台套数要求:基础药学实验常用玻璃仪器应满足每人1套;大部分实验的仪器台套数满足每组实验不超过4人的需要;综合实验、大型仪器实验的台套数(如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满足每组实验不超过6人的需要。
有能够满足教学要求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毕业实习的指导教师必须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如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每人带教学生不超过3人。
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等社会资源,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一定数量的、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基地。
为学生推荐高质量的教材、参考资料和工具书,为师生提供充足的图书资料、电子资料等信息资源。专业所在学校图书馆或所属学院的资料室中应具有一定数量与该专业有关的中外文图书、期刊、电子资源等各类资料,且各类资料的利用率高。订阅药学类核心期刊种类数不少于30种,其中外文期刊应占一定比例。
建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网站,提供必要的网络教学资源。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投入充足,每年的教学经费不低于学校该专业学费收入的20%。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少于1200元,且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稳步增长。
新开办的药事管理专业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不少于300万元,且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少于5000元。
从专业开始招生起5年内,设备总值1000万元以内的专业,平均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设备总值的10%。设备总值超过1000万元的专业,平均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少于20万元。每年应有一定的教学科研仪器增长费和仪器设备维护费。
质量保障
高校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实验课等)建立比较完善的教学过程质量控制与评价机制,有明确的质量控制内容和要求,有完善的教学信息反馈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高校应形成专业基本状态数据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的自我评价。积极参加外部的专业认证或评估,强化学生的评估主体地位,吸纳毕业生、用人单位、校外专家等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完善以及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活动。
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发挥校友、用人单位和毕业后续教育机构的作用,结合社会和行业的评价,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后续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
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充分利用学生评教、管理人员听课、督导评教、同行评议、毕业生和社会用人单位评价等教学评价反馈信息,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预防与纠正措施,持续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手段等改革;完善教学规划与管理制度;调整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加强教学工作整改建设力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以适应中国内外药学事业和医药行业的发展需求。
学生发展
药事管理专业招生符合教育主管部门招生政策,招生章程公开,招生规模合理,能满足招生计划。关注学生群体的多元性,积极采取措施吸引优秀生源,生源质量较高。
毕业考核及学位授予制度健全,学位授予程序严谨无误、执行严格。该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3年平均就业率不低于80%。建立学生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跟踪毕业生发展。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较高。
具有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具有较为完善的“奖助贷勤补免”体系,并能有效执行落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活动。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课程计划的制订和评估以及其他与学生有关的事务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支持学生依法成立学生组织。
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讲课+考试”构成了中国本科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大多被动地接受并将学习目标定位为通过考试,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为欠缺。药事管理专业课程涉及范围广泛,内容随社会发展灵活多变,传统的固守教科书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应用型药事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学方式应从课堂教学和实践两方面考虑。应用型人才的课程教学应以简略式教学为主,即在课堂教学中不必严格依照教科书的体例去循规蹈矩地照本宣科,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提纲挈领地对基本概念、难点、重点进行讲授。而一些容易理解的或相对次要的内容则可让学生自学,并且在实践教学前尝试撰写计划书,领会课程理论。建立在讨论基础上的PBL教学也是一种可行的领会贯通课程理论的教学方式。教师采用实例教学,在分析案例时模拟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由学生讨论剖析不同解决方案间的差异,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视角,强化思辨能力,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主动性。
与其他学科以科研或撰写论文为主要内容实践环节不同,应用型药事管理学人才的实践内容主要是参与政策调研、计划书设计、资料准备、数据整合等具体药事管理事务。因此,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平台,比如GMP教学基地、案例教学室、药品监督管理局服务基地等,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关键。通过基地实习和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和案例实战演练,学生了解各药事部门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使学生在校就能接触社会,认知药事组织,了解就业方向和岗位,真正理解药事管理学科的工作内容、要求、规范和发展,也相应地有针对性地磨练对认证、注册等具体事务执行的预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也可以在实习学生中发现优秀人才,缩短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距离。
代表院校:福建医科大学
学校在应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采用了教学的改革热点,即“校企合作办学”。“3+1”药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分为两个阶段,学生先在校内学习3年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以夯实综合素质基础,最后一年在企业或研究所等事业单位内进行专业技术能力培训以进一步提高综合实力,通过这两阶段提升和完善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
高校教师对校企合作有着一定程度的认可,大部分学生也对企业的培养方案感到满意并认为在提升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对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且该模式可以使学校、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发展前景
人才需求
该专业培养掌握药学、管理学、法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掌握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价格、广告、包装及监督管理等不同环节的相关法律法规,能够运用药物经济学、药品质量管理、药品风险管理等经济、管理方法从事行业管理、预测、评估、注册等活动,能够适应现代医药事业建设与发展需要,从事药事相关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考研方向
法律(非法学)、药学、药剂学、药理学
就业方向
医药学术推广、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药房管理/药剂师、行政执法人员
开设院校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0 20:27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