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永琪
清高宗弘历第五子
爱新觉罗·永琪(1741年3月23日-1766年4月16日),清朝宗室,字筠亭,号藤琴居士,直隶省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人,乾隆皇帝弘历第五子,生母愉贵妃珂里叶特氏。
人物生平
封王
永琪幼聪慧学,少习马步射,武技颇精,博学多才,娴习满语、汉语、蒙古语,熟谙天文、地理、历算,尤其精于天文算法,所书八线法手卷,至为精密,著有《蕉桐賸稿》传世。其算法传子绵亿,再传孙奕绘,奕绘著《本形篇》记其梗概。永琪工书善画,尤长于书,与其弟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齐名。
荣王的博学多才,工书善画,恪尽孝道正是乾隆帝觉其“贵重”的主要原因。因为这几个方面正是乾隆帝所推崇并亲历实行的,荣王在这几个方面都做的十分出众。尤其是九州清晏殿火灾一事,乾隆当时曾因为弟弟和亲王爱新觉罗·弘昼没有及时前去救援一事大发雷霆,而荣王亲自将乾隆帝背出火中,想必在乾隆帝心中留下不小的震撼,在此事过后的第一个可以封王的年份(清廷亲王的册封每五年一次),乾隆三十年(1765年)十一月,乾隆就将年仅24岁的永琪封为和硕荣亲王。封号“荣”,满语为“dengge”,意为“光荣”、“荣光”。
永琪的亲王爵位是在其生前所封,而不是死后追封。这种殊荣在乾隆帝的诸子中只有三人享有:皇五子爱新觉罗·永琪(封和硕荣亲王)、皇十一子爱新觉罗·永瑆(封和硕成亲王)、皇十五子爱新觉罗·永琰(封和硕嘉亲王,后即皇帝位是为嘉庆帝)。永琪是最早享受这一荣誉的。其他皇子的亲王之位,或是死后追封,或是嘉庆皇帝晋封。
荣之含义
清代有两个和硕荣亲王,一为顺治第四子、二为乾隆第五子,二者满文不同,则说明含义不同。顺治子之“荣”是wesihun,作为封谥等处用语,意为高贵的,尊贵的、崇高的,对应的汉字除了荣,还有贵、崇。比如太宗皇太极的贵妃,满文是wesihun amba fujin,直译为贵大福晋,顺治朝由皇考大贵妃尊为皇考懿靖大贵妃。皇太极的年号崇德之崇,也是wesihun。
而乾隆第五子永琪的“荣”则与顺治子不同,拉丁满文是dengge,封谥等处用语,意为光荣、荣耀。谥法中“蒙恩优渥曰荣”,记在妃嫔谥之下,就是这个意思。
两荣区别在于分别取了汉文的两个意思,顺治为第四子定的封号意指出身高贵、尊贵、崇高,永琪则深受皇恩,光荣显耀。
乾隆曾说:“其时朕视皇五子于诸子中更觉贵重,且汉文满语蒙古语马步骑射及算法等事,并皆娴习,颇属意于彼,而示明言,及复因病旋逝。”此话是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使马戈尔尼谒见乾隆帝时,乾隆帝在谈到诸位皇子时提到的。在外国使节面前毫不讳言地指出要传位于荣王,又是在荣王逝世二十多年后,足以表现乾隆帝对荣王的喜爱和怀念。此外,永琪的谥号“纯”,满语为“gulu”,意为“纯正”、“正的”。这个谥号并不是通常赐予宗室王公的。
乾隆三十一年三月十五日,乾隆写下御诗来缅怀永琪
御制诗《进宫遣怀》(时有皇五子殂逝之慽)
进宫尤忆近临问,一恸拼休再过诸。
差矣斋将躬举藉,岂宜卜慽更怀予。
死因
其文自注曰:“王患附骨疮,不得溃,昨冬病中受封,今三月薨逝陈兆仑所说的昨冬病中受封,是指三十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距离二月初三日,乾隆探视永琪之病差不多已间隔了十个月,而此时永琪病情一日重似一日——“因病剧,始加封为亲王”,这才促使乾隆封其为亲王,以慰其心。此外,同年十二月十二癸丑日(1766.1.22),乾隆以未将病情缘由据实上奏,以致耽误永琪病情为由,将太医张如璠和宋国瑞交由内务府大臣治罪也说明了当时的情况。
附骨疮即附骨疽的讹写,据《医宗金鉴》所述,此“系调治可愈之证”,可见在当时并非绝症。“附骨疽生于大腿外侧,……由体虚之人露卧风,冷浴后乘凉寒湿侵袭,或房欲之后盖覆单薄,寒邪乘虚入里,遂成斯疾。初觉寒热往来,如同感冒风邪,随后筋骨疼痛,不热不红,甚则痛如锥刺筋骨,不能屈伸。”乾隆谈及永琪,曾不无遗憾的说“朕视皇五子于诸子中觉贵重,且汉文、满洲蒙古语,马步射及算法等事,并皆娴习,颇属意于彼而未明言,乃复因病旋逝。”可见永琪精于骑射,其病之起极有可能缘于风餐露宿骑马射猎所致。而因病薨逝,感觉病起仓促,可能即是因为陈氏所言的不得溃,此症状的特征是“三阴不足,外邪过盛,大腿通肿,皮色不变,疼痛日增不消不溃者,此属虚寒骨冷。”
特别需要说明的一点,附骨疽在现代医学也属于骨结核的一类,相关资料皆言其没有发现此症可以遗传,但是爱新觉罗家族患此症的不少,比如康熙十三子怡贤亲王胤祥及其子弘暾即患有此病,(稽古右文的交辉余韵版有相关资料,大家可对照看下)而光绪,记得也有骨结核,如果说这种疾病并没有遗传,但是有可能和他们容易患天花且不易痊愈进而导致死亡一样。
家族成员
父亲/生母
父亲乾隆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生母愉贵妃珂里叶特氏,员外郎额尔吉图之女。
妻妾
嫡福晋为满洲镶蓝旗西林觉罗氏(汉姓), 是雍乾时大学士鄂尔泰第三子四川总督鄂弼之女。此外鄂尔泰之侄鄂昌之孙女西林觉罗春,改名顾太清,以王府侍卫顾文星之女,纳为永琪之孙贝勒奕绘的侧福晋。乾隆五十九年甲寅十二月初六卒(?— 1794.12.27)。
侧福晋索绰罗氏左都御史观保之女 ,初入府邸为格格,逝世后于嘉庆五年庚申四月(1800.4.24 — 1800.5.23)因子封王而被追封为侧福晋。乾隆帝瑞贵人(德保之女,英和之姐)的隔房堂姐妹。
侍妾(格格)胡氏胡存柱之女。
侍妾(格格)某氏,档案中称为如格格,乾隆三十一年丙戌三月(1766.4.9 — 1766.5.8)荣亲王薨后卒。
子嗣
第一子
夭折未命名(1759年8月2日—1759年8月5日),生于乾隆二十四年己卯六月十日,卒于同月十三日, 生母为侧福晋索绰罗氏。
第二子
夭折未命名(1760年3月3日—1760年3月3日),生于乾隆二十五年庚辰正月十六日,卒于同日,生母为侍妾胡氏。
第三子
夭折未命名(1762年1月12日—1763年8月19日),生于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十二月十八日,卒于乾隆二十八年癸未七月十一日,生母为侧福晋索绰罗氏。
第四子
夭折未命名(1764年9月10日—1764年11月4日),生于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八月十五日,卒于同年十月十一日,生母为侧福晋索绰罗氏。
第五子
多罗荣恪郡王绵亿(1764年9月10日—1815年4月14日),生于乾隆二十九年八月十五日,卒于嘉庆二十年乙亥三月五日,享年五十二岁,生母为侧福晋索绰罗氏。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甲辰封贝勒,嘉庆四年(1799年)己未晋荣郡王,嘉庆二十年三月初五日,谥曰恪。(根据以上的记载,第四子和第五子应是双胞胎)。
第六子
夭折未命名(1765年11月9日—1765年11月29日),生于乾隆三十年乙酉九月二十六日,卒于同年十月十七日,生母为嫡福晋西林觉罗氏
一女(?-- 1781年6月27日)
生年不详,生母为侍妾胡氏,封县君,下嫁蒙古阿拉善亲王罗卜藏多尔济之子旺沁班巴尔,乾隆四十六年辛丑闰五月初六日亡故。额驸续娶皇四子永珹第二女县主为妻,乾隆五十年正月成婚。
爵位世系
历史评价
历史上的永琪是真有其人,且给予的评价非常之高,说他自幼聪慧好学,能骑善射,精通满语、汉语、蒙古语,熟谙天文、地理和演算法,并在书法、绘画方面也颇有建树,因此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一篇《听五阿哥永琪后人讲家族史》的文章说,永琪生性纯良。
荣王府一支在入旗后被分配在右翼近支镶红旗第一族,与高宗脉下循王府,仁宗脉下瑞王府,以及宣宗脉下隐王府同族。
后世纪念
荣王府
永琪府邸荣王府在宣武门太平湖西侧,现为中央音乐学院所在地,其府门、正殿、后楼等建筑仍然可见。昭梿啸亭杂录》记载其“此园俱好,园林亦佳”。后成为醇贤亲王奕譞的府邸,奕譞就是光绪帝的生父。老醇亲王府因为是光绪的出生地,光绪承继大统后,为潜龙邸,不再适宜普通人居住,醇亲王府就搬到了刹海北岸,俗称新醇王府
荣王墓
荣王死后下葬定亲王墓。定亲王墓俗称太子陵,是乾隆皇帝长子定安亲王永璜和三子循郡王永璋、五子荣纯亲王永琪之墓,位于今不老屯杨各庄村二里许,风水极佳,是清朝唯一一处埋着三位成年王爷的坟墓。1947年护陵章京齐国臣被人民政府镇压,1953年太子陵红墙被毁。太子陵保存完整直至1958年,由于修建密云水库,遂将太子陵全部拆除。地宫因从未被盗,挖开后殉葬品十分丰富,后移入首都博物馆收藏。
密云皇子墓
顺治元年5月,清军破墙子岭入关,进占北京,定鼎中原。7月,顺天巡抚移驻密云城,此后在清朝统治的二百六十八年期间,密云作为历代的兵家必争之地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突出的政治、军事地位成为清朝盛极一时的皇家胜地。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长达260年之久的皇家风水禁地,还有很多被赋予了皇家色彩的避暑行宫、御道寺庙、王爷陵墓、格格遗迹等。清朝的皇子和格格似乎与密云有着不解之缘,据《密云县志》载,仅清一朝就有四位皇子葬与此,人们称这些陵墓为“王爷坟”,而其中最著名的一座王爷坟就是爱新觉罗 永琪的坟墓。和大公主府,密云文史文物三字经云:“清建筑,王爷府,大公主,早作古,迁复建,何辛苦,启民智,展文物,古建群,新用途。”
以上这些资料的真假且不去考究,但是病逝后的永琪葬在密云县不老屯镇杨各庄村却是事实。这座陵墓建于乾隆十七年,占地约一万平方米,规模宏大,先后葬有乾隆帝长子安定亲王永璜,第三子循郡王永璋、第五子荣纯亲王永琪。一墓葬三子,这在清代的王爷坟中是比较特殊的,为什么要这样建呢,这就不得不说起擅观风水的刘伯温,相传早在明朝定都之前,刘伯温曾经踏访过这个地方,他认为这里很有风水,就推荐给明帝,但是由于明帝认为耗资太大,而且北京旧有的建筑可以利用,所以就没有在这里建新都。传说总归是传说,但是乾隆能把三位皇子都建在这,这本身就说明是出于风水的考虑以及对密云山水的推崇和钟爱。1958年,当地人民政府做出了修建密云水库的决定,由于陵墓位于库区范围,所以陵墓建筑被全部拆除。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1 16:1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