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蜥
蜥蜴科草蜥属物种的统称
草蜥(学名:Takydromus)是蜥蜴科、草蜥属物种的统称,已知的有25种,中国共有13种。草蜥体细长,尾细长,为体长的2倍以上。头顶有对称排列的大鳞,背部起棱大鳞排成纵行,腹部大鳞近方形。大腿腹面近肛侧有鼠蹊窝1-5对。受到强烈干扰时,尾易自截,断后又能再生。体背呈绿褐色,腹面灰白色,体侧下方绿色。刚孵出的幼蜥尾下常为红褐色。
动物学史
草蜥物种原分为两个,甚至三个不同属。1997年,阿诺(ARNOLD)认为草蜥属分为一个属和两个亚属。然而,分子数据证明这些亚属不是单系群。
形态特征
草蜥大部分种类体形圆长而略平扁。尾长,多数超过体长的2倍以上,有的达到3倍以上。头鳞正常;下眼睑被细鳞;鼻孔位于鼻鳞、后鼻鳞与第1枚上唇鳞之间;额鼻鳞1枚;前额鳞2枚;额鳞1枚;额顶鳞2枚;顶鳞2枚;顶间鳞1枚。身体背面被覆起棱大鳞,体侧为颗粒细鳞,腹鳞覆瓦状排列,纵横成行,外端游离,全部或仅外侧数行起棱。指、趾圆柱形,底面横鳞圆而光滑,指、趾末端直伸;具股孔;有鼠蹊孔1~3对;尾长,圆柱形,易段。
栖息环境
草蜥栖息于海拔180~1750米的丘陵、平原和山区的茂密草丛中或矮灌木林间,受到惊扰则迅速逃遁。
分布范围
草蜥分布于欧洲、亚洲西部及非洲。 主要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安徽、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香港、 湖北、湖南、 内蒙古、 江苏、 江西、 吉林、辽宁、陕西、山东、四川、云南、浙江)、印度(阿萨姆邦、梅加拉亚邦、 米佐拉姆邦、锡金邦、西孟加拉邦)、印度尼西亚(邦加、爪哇、加里曼丹、纳土纳群岛、塞布库、苏门答腊)、日本 (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对马群岛)、琉球群岛、老挝、马来西亚(砂拉越、西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朝鲜、 俄罗斯、韩国、台湾(包括兰屿和佩斯卡多雷群岛)、泰国、越南(包括吉婆岛)。
生活习性
草蜥善于在地上爬行或在草丛、灌木丛中穿梭,动作敏捷。每年4月初在11点前后活动得最多,8月间每大9~11点和15~16点外出活动得较多,10月底在12~13点活动量最多。它们主要以昆虫为食,春季主要吃蝗虫卷叶蛾幼虫鼠妇地花蜂;夏季主要吃直翅目昆虫(如蝗虫、螽斯)、也吃尺蠖蛾幼虫和鞘翅目昆虫。
生长繁殖
所有物种均为卵生,窝数和窝卵数存在种间差异。生态位也存在种间差异。草蜥在8月开始产卵,每窝4~6枚,卵圆形,乳白色,卵径9~11毫米×11.5~14.5毫米。刚孵出的幼蜥全长74~82毫米,尾长51~60毫米。
下级分类
近种区别
草蜥和石龙子是生活在人们身边的爬行类,它们的体貌略有不同。草蜥的鳞片形状清晰,但颜色并不艳丽。石龙子的鳞片颜色艳丽,但形状极小且不显眼。幼年石龙子的尾部还带有青色的金属光泽。说到尾巴,草蜥的尾巴长度夸张,能占到体长的三分之二龙子的尾巴就只有半个身子那么长,差距是明显的。
保护现状
黑龙江草蜥、台湾草蜥、雪山草蜥、恒春草蜥、北草蜥、南草蜥、蓬莱草蜥、白条草蜥均已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参考资料
草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1 21:14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