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石人
以石材为主雕刻的人像
草原石人是以石材为主雕刻的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人像。是新疆草原上的一大历史人文景观,它主要分布在阿勒泰草原和伊犁昭苏草原上。它与墓地有关。它们或随葬于墓中,或者守护在墓前,面向东方——那是太阳升起的方向,是可以重新唤起生命意识和力量的地方。
外形与科学兴趣
在新疆北部的草原上 ,不时有一尊石雕人像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是这些石人来自何方 ? 是谁人所为 ? 是哪个民族或部落的文化遗产 ? 学术界至今还没有彻底揭开这些文化之谜的谜底。这吸引了文化、考古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研究兴趣。 这些石人都是用整块的岩石雕凿而成。从外形来看,大都是全身像,头部、脸型和身躯雕刻得生动逼真。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境内阿尔夏提草原上发现的阿尔夏提石人,就是用一整块白沙岩石雕凿而成的。其头部雕凿出一个宽圆的脸庞,一双突起的细长眼睛和高高的颧骨,上唇有两撇八字胡须。身上雕凿出翻领大袷袢,腰部束一根宽腰带, 右手拿一只杯子举在胸前,左手按着一把垂挂在腰际的长剑。脚部刻画出一双皮靴子。石人的脸部表情严肃, 仿佛是威武的将士在保卫和巡视着周围的草原。
在新疆博尔塔拉州境内的农五师的怪石峪,也发现了类似石人的存在。其中农五师怪石峪里发现的草原石人本是用作据传是突厥古墓前的石碑。(图新疆怪石峪草原石人)图中的草原石人是用怪石峪独特、典型花的岗斑岩为材料雕琢而成,见首不见身。该石人头部圆雕和阴刻手法并用,线条鲜明有力,脸庞宽大,额上有皱纹,双眼和眼眶突出,鼻梁长而直,嘴巴紧抿,脸部肌肉紧绷,表情极为严肃,似在怒目圆睁,又像在深刻内省。
这些来历不明的石人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游人的兴趣,而考古界、研究历史的学者们也在积极探讨这些石雕作品的“来龙去脉”,我们正在一步一步地接近真相。
分布
草原石人不仅仅局限在新疆,它的范围遍布整个亚欧草原。新疆发现的200多尊石人,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天山、准噶尔西部山地的博尔塔拉州等10个地州市境内。阿勒泰地区是我国草原墓地石人最丰富的地区,已发现80余尊。最高的石人通高3.1米、露出地面高2.7米,最矮的石人露出地面高0.6米。经考古研究,阿勒泰地区在青铜时代已出现了墓地石人,有萨木特和喀依纳尔两个类型。萨木特石人类型以青河县萨木特墓地石人最典型,其特点是只注重表现脸面器官,圆形脸面,圆眼。鼻子呈三角形,翼部宽,平切底。颧骨明显,大嘴。喀依纳尔类型石人则以阿勒泰市切木尔切克乡喀依纳尔墓地石人最典型,石人不仅雕刻出了脸面,有的也雕刻出了手臂。石人明显程式化,缺乏写实。圆形或桃形脸面,圆眼,方直鼻,小嘴,肩胸部饰三角纹。据研究情况看,阿勒泰地区青铜时代石人与我国历史上记载的“鬼国”人的文化联系密切。
阿勒泰地区也发现了铁器时代的墓地石人,主要有喀拉塔斯、切木尔切克10、11号石人、阿勒帕布拉克和塔勒德布拉克等四个类型。喀拉塔斯墓地有男、女两尊并列的石人,皆立于墓葬的东边,面向东。石人仅雕刻出了脸面。男性石人居左,以剪底法显示面部轮廓,嘴比较大,鼻直,平切底。女性石人居右,以浮雕表现面部轮廓,小嘴,小眼睛。从文化溯源上考虑,阿勒泰这一时期石人可以与它的铁器时代文化联系起来,属于狄人文化系列,所以也可以认为是丁零人一支的文化现象,同时也不排除为呼揭人文化的可能性。
称呼
历史文献中对石人的称呼有许多种,比如翁仲、巴巴、巴力巴力、杀人石等,不同的称呼对石人就有着不同的解释。
我国最早发现新疆草原石人的,是清朝末年的旅行家徐松。他在《西域水道记》中记载了在新疆伊犁河以西发现石人的经过,并怀疑是古代军人墓葬的附属物,与唐代昭陵前的石翁仲一样。
翁仲是传说中的巨人,《淮南子·汜论》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在临洮这个地方有一个巨人,身高五丈,脚有六尺,人们按照他的形象,用金子铸造了一个塑像称为翁仲。后来人们把铜像或墓道石像都称之为翁仲。
而 “巴力巴力”和“杀人石”这些古怪的名称又是什么意思?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岑仲勉先生认为,“巴力巴力”指的就是分布于亚欧草原的石人,并认为“巴力巴力”就是汉文献中记载的突厥“杀人石”。“杀人石”,在我国历史典籍中也有所反映。《北史·突厥传》和《隋书·突厥传》记载,突厥战士生前杀一人,死后则在墓前立一石,有的成百上千,以此来昭示突厥武士的显赫战功。对此考古学家王博提出了异议。他认为突厥碑文中的“巴力巴力”指的应该是草原石人,而非中国古籍中的“杀人石”。
来历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对新疆伊犁考察时,发现了几尊石人,经过初步研究之后,他第一次提出了,新疆草原石人就是突厥石人的观点。突厥,从公元六世纪中叶建国,到九世纪中叶灭亡,前后历时280余年。在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以及蒙古国和我国新疆发现的众多武士型石人,是突厥汗国留在草原上的惟一历史见证。
考古界一般认为,新疆石人最早起源于公元前1200年左右。在公元十四世纪伊斯兰教进入草原之前,草原上的人们一直信奉着一种古老的神秘宗教:萨满教。萨满教是一种以祖先崇拜为主的原始多神教。萨满教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后期,在中国,从匈奴、突厥、肃慎、契丹、蒙古等许多古代民族都曾经信仰过萨满教。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最突出的特点是对祖先的崇拜。他们相信人死了以后灵魂不灭,祖先们虽然已经去世,但他们的灵魂始终和活着的人在一起。新疆草原石人和鹿石,就是萨满教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仅是对英雄的崇拜,也是对祖先的崇拜。
但是,也有人认为,那些高大的柱石、鹿石、包括石人,都是男性生殖崇拜的象征。生殖崇拜,从母系氏族社会的中后期就开始了。西域先民的生殖崇拜,大都表现于早期人类的岩画、雕刻、随葬品,以及远古的传说中。
男性生殖崇拜,从父系氏族社会开始,逐渐取代了女性生殖崇拜。说明当时在草原上,男性在抵御外族入侵、狩猎游牧和社会生活中,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它象征着权力和尊严;象征着繁衍和兴旺。
后来,由原始的生殖崇拜逐渐演化为祖先崇拜。西域古代民族的祖先崇拜,集中表现在丧葬和祭祀仪式上。从新疆草原墓地石人的演变也可以看出,在青铜时代,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对男女始祖的崇拜是并存的。而到了隋唐以后,就再也没有女性石人出现了,突厥人雕刻的武士型石人当中,就没有发现一尊女性石人。
特征
草原石人的相貌、服饰、器物的具体形象,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化艺术。自东周以后,历西汉、隋、唐至晚清,皇陵及将相陵墓都相沿成俗,列石人石兽为神道,高踞帝陵之尊,威风、显赫。
阿贡盖提草原上的石雕人像,都是选用整块岩石雕凿而成。从外表来看,有的雕凿了全身人像,头部、脸部、身躯,生动逼真,线条明快。有的佩戴的饰物件件可数,造型细腻。而有的仅仅是一块大石头上浅浅刻画出几条细线,粗略地显出脸形的轮廓。这里石人像最高的有三米多,最矮的也有六七十厘米。服饰的衣领多呈圆形,胸前左右各有一个圆形铃状物,衣领相接处有锯齿形状浮雕物。有一尊石人,脸和眼部都是圆形,方直鼻,小嘴,胸前饰三角纹。还有一尊是武士石人,左手握刀,右手作托杯状,腰带雕刻精细,右侧垂以圆形的袋囊,刻有八字胡,风度威严。
在新疆草原上分布最多的是武士型石人。武士型石人的特点,是面部个体特点非常明显,腰部雕刻的有腰带的带扣,腰上还挂着刀,手执物品有兵器、杯、钵等。此外也有女性石人等类型。
公元6世纪中叶至9世纪是草原石人的兴盛时期,分布比较广,具有代表性的是乔夏类型石人。乔夏类型石人是典型的武士型石人,多为圆雕,表现出了头、颈肩、两臂及服饰,雕刻了髭。右手或作托杯状,或作执杯状,左手握刀或剑。腰带雕刻精细,带下右侧,往往垂以圆形袋囊或磨刀石等。短刀一般斜佩于下腹位置,不少的呈横佩状。长刀,一般是斜佩。有的石人短刀、长刀齐佩,很具大将风度。这一时期的石人主要是突厥石人,史书记载,突厥阙特勤死,中原皇朝“诏金吾将军张去逸、都官朗中吕向赉玺书入蕃吊祭,并为立碑。上自为文书,仍立祠庙,刻石为像,四壁画其战阵之状”。这些都得到蒙古地区考古材料的证实,同时也说明突厥民族在墓地立石人具有祭祀祖先的意义。
价值
草原石人在新疆天山以北,阿尔泰以南的广大草原上,当地百姓传说是天外来客。这一发现也引起了考古界的注意,考古工作者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从蒙元时期,一直将石人产生的年代上推到隋唐时期。并认为,是当时雄居于漠北草原的突厥人所为。它是亚欧草原游牧先民遗留于今的具有代表性的草原文物,对研究古代草原民族文化极具意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7 11:46
目录
概述
外形与科学兴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