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氏为
颍川大族,在历史上曾经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影响当时的社会。
简述
荀伯子,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著有《荀氏家传》十卷。《荀氏家传》记载了从荀淑至荀伯子,凡十世,具有相当之史料价值,从
刘知几《
史通》可知,修《
后汉书》 、《晋书》者,曾经取材于此书。该书《隋志》漏载,两《唐志》史部传记类著录,后
佚。
原书作者
荀伯子(378~438),颍川颍阴人,事迹具《
宋书》、《
南史》本传。据《
三国志·荀彧传》注及《宋书·荀伯子传》,知伯子乃
荀彧之七
世孙。盖荀彧十子,其一曰恽,恽生甝,甝生頵,頵生崧,崧生羡,羡生猗,猗生伯子。荀彧,祖父荀淑,《后汉书》本传称淑乃荀子十一世孙,然则荀伯子乃荀子第二十世孙。
后世辑本
荀伯子《荀氏家传》十卷,《隋志》失载,两《唐志》史部传记类著录,后佚。前人尚无辑本。今从《三国志》
裴松之注、《世说新语》
刘孝标注、《文选》注、《艺文类聚》、《
北堂书钞》、《
初学记》、《太平御览》诸书辑得36条,勒为一卷。
《荀氏家传》所记,最早者为荀淑,最晚者为荀伯子。荀淑至荀伯子,凡十世。原书次序不可知,今依家传之体,将作者荀伯子直系父祖排列于前,伯子旁系父祖排列于后,概以昭穆先后为序。
《荀氏家传》一卷
1、荀淑八子,皆以慈为字。(《后汉书》六十二注。按荀淑八子:俭、绲、靖、焘、诜、爽、肃、旉。其字可知者,唯靖,字叔慈;爽,字慈明而已。)
2、荀淑有子八人皆贤,其地旧称西豪里,颕阴令范康曰:“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荀公亦有才子八人。”乃改西豪为高阳里。时同郡人陈实为太丘长,奕叶贤徳,往诣荀门。陈君使元方为御,季方从后,孙子长文尚幼,抱之于膝。君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自馀六龙侍侧,孙文若犹小,坐之于懐。言语三日,徳星为之聚。太史奏曰:“五百里内,有贤人集,故徳星为之聚。”因名荀里曰徳星乡,今郡城西南故宅是也。(《太平寰宇记》七。)
3、荀彧德行周备,其所规謩,以圣人为度。(《艺文类聚》二十一。)
4、荀彧徳行周备,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文选》五十九《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李注。)
5、荀彧徳行周备,名重天下,海内英俊,咸嘉焉。(《御览》四百零三、《三国志补注》二。)
6、荀彧,字文若。太祖既定冀州,为公起大第于邺,诸将各以功次受居第。太祖亲游之,笑曰:“此亦《周礼》六勲之差也。”(《御览》一百八十一。)
7、钟繇以为颜子既没,能备九徳百行,不二其过者,唯荀彧乎!或问繇曰:“君推荀君,比之颜子,自以不及,其可得闻乎?”繇曰:“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毎大事,常为先谘又(按:“又”字疑衍)荀彧,是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去固逺耶。”(《御览》四百零三。)
8、魏文帝在东宫,武帝谓曰:“荀公为人之师表,汝当尽礼敬之。”荀病,世子问疾,拜床下。(《御览》五百四十二。按:“荀公”,盖谓荀彧。)
9、恽字长倩,俣字叔倩,诜字曼倩。俣子寓,字景伯。《世语》曰:“寓少与裴楷、王戎、杜默俱有名京邑,仕晋,位至尚书,名见显著。子羽嗣,位至尚书。”(《三国志·荀彧传》注、《册府元龟》七百八十三。)
10、頵字温伯,为羽林右监,早卒。頵子崧,字景猷。《晋阳秋》称崧少有志操,雅好文学,孝义和爱,在朝恪勤,位至左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崧子羡,字令则,清和有才。尚公主,少历显位,年二十八为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假节都督徐、兖、青三州诸军事。在任十年,遇疾解职,卒於家,追赠骠骑将军。羡孙伯子,今御史中丞也。(《三国志·荀彧传》注、《续后汉书》三十一。)
11、荀羡,字令则,年十五,拟国婚之选。羡不欲连姻帝室,乃远遁长沙。监司追寻,不获已,遂尚浔阳公主。(《初学记》十、《御览》一百五十四、《山堂肆考》四十一、《渊鉴类函》一百零六。按:《御览》三百八十亦引,文字出入较大,此不具。)
12、荀羡与沛国刘真长、太原王仲祖、陈郡商洪源,并着情契。太宗时居阿衡之任,虚中诱纳,宾友贤哲,与羡等数人为布衣之好。(《御览》四百零九。)
(以上为荀伯子直系父祖。)
13、(荀)巨伯,汉桓帝时人也,亦出颍川,未详其始末。(《世说新语德行》“荀巨伯远看友人疾”条注。)
14、荀爽对策曰:“臣闻火生于木,故其徳孝。汉之谥帝称孝(《类聚》四十“孝”下有“者”字、),其义取此也。故汉制,(《类聚》四十“天”上有“使”字)天下皆诵《孝经》,选吏则举孝廉,盖以孝(《类聚》四十、《御览》五百六十二“孝”下并有“为”字)务也。夫亲自尽(《渊鉴类函》一百八十作“盖夫丧亲自尽”),孝之终也。今二千石不得行三年丧,非所以崇孝道而称火徳也。顷者,汉嗣数乏,枝叶不繁,其咎未必不由此。往者文帝劳谦自约,行过乎俭,故有遗诏,以日易月,此所谓夷惠激俗,当身而已,非贯万世,为后嗣法者也。”(《御览》五百四十五、《东汉文纪》十六、《渊鉴类函》一百八十。)
15、荀爽,字慈(原作“德”,据《三国志;荀彧传》注、《职官分纪》二十八改。)明,董卓徵公,公到府三日,策拜司空。起岩穴九十五日而为台司,世人号曰“白衣登三公”。(《艺文类聚》卷四十七 、《书钞》五十二、《渊鉴类函》六十七。)
16、爽,字慈明,幼而岐嶷,大学、儒林咸叹服之。年十二,太尉杜乔师焉。(《御览》四百零四。)
17、昙字元智。兄昱,字伯脩。张璠《汉纪》称昱、昙并杰俊有殊才。昱与李膺、王畅、杜密等号为八俊,位至沛相。攸父彝,州从事。彝於彧为从祖兄弟。(《三国志;荀攸传》注、《续后汉书》三十一。)
18、(荀)衍,字休若,彧第三兄。彧第四兄谌,字友若,事见袁绍传。陈群与孔融论汝、颍人物,群曰:“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衍子绍,位至太仆。绍子融,字伯雅,与王弼、锺会俱知名,为洛阳令,参大将军军事,与弼、会论《易》、《老》义,传於世。谌子闳,字仲茂,为太子文学掾。时有甲乙疑论,闳与锺繇、王朗、袁涣议各不同。文帝与繇书曰“袁、王国士,更为脣齿,荀闳劲悍,往来锐师,真君侯之勍敌,左右之深忧也。”终黄门侍郎。闳从孙煇,字景文,太子中庶子,亦知名。与贾充共定音律,又作《易集解》。仲豫名悦,郎陵长俭之少子,彧从父兄也。(《三国志·荀彧传》注。)
19、荀恱,字仲豫,俭之子。俭早卒,恱年十二,能说《春秋》。家贫,无书,每借人读,所见篇牍,一览多能诵记。性静,美姿容。(《御览》三百八十。)
20、荀粲简贵,不能与常人交接,所交者,皆一时隽杰。粲卒,至葬夕,赴者千余人,皆同年名士也,哭之盛恸(《渊鉴类函》无“盛恸”二字。),路人悲之(《渊鉴类函》作“感动路人”)。(《御览》四百零九、《渊鉴类函》四百零九。)
21、荀顗年逾耳顺,而母年九十,色养烝烝,以孝闻。在丧憔悴,貌不可识,若婴孺之号,哀恸傍人。(《艺文类聚》二十、《初学记》十七、《渊鉴类函》二百七十一。)
22、顗为司空,德望清重,年耆多疾,不数朝见,诏使侍中任恺谘问政化所宜行否。(《书钞》五十二。)
23、闿,字道明,性清净,善谈论,迁光禄大夫,以君面似胡,帝谓为神明胡子。(《御览》二百四十三。)
24、攸,字公达;魏太祖以攸为军师;军(《渊鉴类函》“军”上有“凡”字)国选举及刑狱法制皆攸掌焉。(《书钞》六十三、《渊鉴类函》一百零七。)
25、衢子祈,字伯旗,与族父愔俱著名。祈与孔融论肉刑,愔与孔融论圣人优劣,并在《融集》。祈位至济阴太守;愔后徵有道,至丞相祭酒。(《三国志·荀攸传》注、《续后汉书》三十一。)
26、荀勖,蜀平之后,遣使通吴。司马文王用公所作书与孙皓,皓报命和亲。王谓公曰:“君前作书,使吴思顺,胜十万之众也。” (《艺文类聚》三十一、《渊鉴类函》三百零二。)
27、惟我之先,至于有晋。人物盈朝,衮衣暐晔。六代九公,不亦伟乎!磊落壊竒,光照六合。中兴,丞相王公叹曰:“勖已后,荣宠莫二,为天下贵门矣。”(《初学记》十八、《御览》四百七十。)
28、组(原作“维”,据《晋书·荀组传》改。下同。),字大章,中宗为晋王时,将征为司徒,问太常贺循,曰:“组旧望清重,勤劳显著,迁训五品,以统人伦,实允人望。”诏以为司徒。(《职官分纪》二。)
29、邃,字道玄,性简静,解音乐,美谈论,拜太子洗马。(《书钞》六十六、《
渊鉴类函》九十八。)
30、荀邃,字道玄,拜太子洗马,戴若思特见钦重,作诗颂之曰:“洗马荀道玄,既累叶重光;才经文雅,所以弱冠登朝。”(《事文类聚外集》二。按“作诗”以下二十五字,《书钞》六十六之作“作诗颂之云云”六字。)
31、荀邃夫人有至行,时岁荒,每来籴者,夫人恒叩其斛,籴者归量,辄过其本,时人号曰椓斛夫人。(《御览》四百九十六。)
32、恺,晋武帝时为侍中。(《三国志·荀攸传》注、《续后汉书》三十一。)
33、车骑将军悝,字茂中(《书钞》六十五作“仲”),山涛举之为太子(《书钞》无“太子”二字)右卫率,称君清和履(原作“理”,据《书钞》改)正,从容顾问,动可观采,真侍卫之美者(《书钞》无此句)。(《御览》二百四十七、《职官分纪》三十。)
34、荀恺,字茂伯,小而智,外祖晋宣王甚器之,字为虎子,弟悝为龙子。王每谓曰:“候汝长大,当共天下。”(《御览》三百六十三。)
35、(荀)隐,祖昕,乐安太守;父岳,中书郎。隐与陆云在张华坐语,互相反复,陆连受屈,隐辞皆美丽,张公称善云:“世有此书,寻之未得。”历太子舍人、廷尉,蚤卒。(《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条注、《
古诗纪》一百五十六。)。
36、荀藐(《职官分纪》四十二、《事文类聚外集》十四、《翰苑新书前集》五十八下并有“字公然”三字)除太原榆次令,为政以德,人怀之。时有凤凰集其境内,晋武帝下诏褒美。太始三年卒,吏人如丧亲戚,为之树碑。其序曰:“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爱之如父母,乐之如时雨。”(《书钞》七十八。)
评价
《史通采撰》云:“至如江东五隽,始自《会稽典録》;颍川八龙,出于《荀氏家传》。而修晋汉史者,皆征彼虚誉,定为实録。茍不别加研核,何以详其是非。”从这段话里可以得到两点认识。第一,伯子对其父祖多有溢美(这是可以理解的);第二,修《后汉书》、《晋书》者,曾经取材于《荀氏家传》。
参考文献
[1](晋)
陈寿.三国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62.
[2] (刘宋)刘义庆.世说新语[A]. <诸子集成>本[C]. 北京:中华书局,1954.
[3] (唐)李善注.文选[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 (唐)虞世南.北堂书钞[M]. 北京:中国书店,1989.
[6] (唐)徐坚.初学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62.
[7] (宋)李昉.太平御览[M]. 北京:中华书局,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