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藨子属
虎耳草科的一属
分布于北温带和南美的安第斯,我国约59种,产西南部、西北部至东北部,其中有些供观赏用。有些的果可食。灌木,有刺或无刺;叶常绿或脱落,互生或丛生,单叶,常掌状分裂;托叶缺;花两性或有时单性,单生或排成总状花序;萼管与子房合生,裂片直立或广展;花瓣4-5,通常小或为鳞片状;雄蕊4-5,与花瓣互生;子房下位,1室,有2个侧膜胎座胚珠多数;花柱2;果为一浆果,顶冠以宿存的萼。本属在Engler系统中置于虎耳草科。
形态特征
落叶,稀常绿或半常绿灌木;枝平滑无刺或有刺,皮剥落或不剥落;芽具数片干膜质或草质鳞片。叶具柄,单叶互生,稀丛生,常3-5 (-7) 掌状分裂,稀不分裂,在芽中折叠,稀席卷,无托叶
花两性或单性而雌雄异株,5数,稀4数;总状花序,有时花数朵组成伞房花序或几无总梗的伞形花序,或花数朵簇生,稀单生;苞片卵形、近圆形、椭圆形、长圆形、披针形,稀舌形或线形;萼筒辐状、碟形、盆形、杯形、钟形、圆筒形或管形,下部与子房合生,上部直接转变为萼片;萼片5 (4),常呈花瓣状,直立、开展或反折,多数与花瓣同色;花瓣5 (4),小,与萼片互生,有时退化为鳞片状,稀缺花瓣;雄蕊5 (4),与萼片对生,与花瓣互生,着生于萼片的基部或稍下方,花丝分离,花药2室;花柱通常先端2浅裂或深裂至中部或中部以下,稀不分裂;子房下位,极稀半下位,具短柄,光滑或具柔毛,有时具腺毛或小刺,1室具2个侧膜胎座,含多数胚珠,胚珠具2层珠被
果实为多汁的浆果,顶端具宿存花萼,成熟时从果梗脱落;种子多数,具胚乳,有小圆筒状的胚,内种皮坚硬,外部有胶质外种皮。
分布情况
此属全球有160余种,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和较寒冷地区,少数种类延伸到亚热带和热带山地,直至南美洲的南端。非洲仅于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区有2种,大洋洲无分布。我国产59种30变种,隶属于4亚属10组15系,主产西南部、西北部至东北部。
下级分类
单性花亚属 Subgen. Berisia (Spach) Jancz.
醋栗亚属 Subgen. Grossularia (Mill.) A. Rich.
密刺亚属 Subgen. Grossularioides Jancz.
茶藨子亚属 Subgen. Ribes
模式种
红茶藨子RibesrubrumL.
落叶灌木,高1-1.5米;枝斜生,小枝灰褐色或灰紫色,平滑,皮不裂或稍纵裂,嫩枝灰棕色至灰黄色,无柔毛,有时散生短腺毛,无刺;芽长卵圆形或长圆形,长5-7毫米,宽2-3.5毫米,先端急尖或微钝,具数枚紫褐色鳞片,外被短柔毛。叶近圆形,长3-7厘米,宽4-9厘米,基部心脏形,稀近截形,上面深绿色,下面色较浅,两面无毛,稀于下面稍具短柔毛或下面仅沿叶脉微具腺毛,掌状3-5浅裂,裂片卵状宽三角形,先端稍钝或急尖,顶生裂片与侧生裂片近等长,边缘具粗锐锯齿;叶柄长3-6厘米,无毛或微具短柔毛,基部常有腺毛,浅红褐色。花两性,开花时直径6-8毫米;总状花序长2-6厘米,初期直立,后下垂,具花5-15朵;花序轴和花梗常无柔毛,疏生短腺毛;花梗长3-5毫米;苞片小,宽卵圆形,稀近圆形,长1-2毫米,宽稍大于长,先端微尖或圆钝,无毛;花萼浅绿色或浅绿褐色,无毛;萼筒盆形,长1-1.5毫米,宽2.5-3.5毫米;萼片匙状圆形,常具红色或褐色条纹长2-2.5毫米,宽几与长相似,先端圆钝,直立,边缘无睫毛;花瓣小,近匙形或近扇形,长约0.5-1毫米,宽短于长,先端平截或圆钝,浅紫红色,下部无突出体;雄蕊长于花瓣,花药卵状圆形;子房光滑无毛;花柱先端2裂,长于或几与雄蕊等长。果实圆形,稀椭圆形,直径8-11毫米,红色,无毛,味酸。花期5-6月,果期7-8月。
主要价值
此属植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果实富含各种维生素、糖类和有机酸等,可供生食及制作果酒、饮料、糖果和果酱等,也可作提取维生素的原料。某些种的根和种子供药用。枝、叶繁茂,春季着花满枝,秋季结实累累,是良好的绿化观赏植物。
参考资料
茶藨子属 Ribes Linn..中国植物物种信息库.2002-02-24
茶藨子属.中国植物志.
红茶藨子.中国植物志.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9 15:36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