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苞
由茶油树果叶异常生长而成的变态生长物
茶苞,各地叫法不同,有“茶泡”、“茶匏”等。是由茶油树果叶异常生长而成的一种变态生长物。清明前后,油茶树长势最好,此时茶油果子,树叶都刚属幼龄,容易发生异变。悬在树冠上,多是树冠的中央,也有悬在边缘枝头上的,茶苞大小不一,大的可有苹果大小,小的比乒乓球还小,甚至有的只有手指头大小。花苞一般内空心的,只有一层半透明的皮(类似桔子皮)。“茶苞”可以吃,水分不多,有一种清淡的甜味。茶苞,茶耳都是同树所生,为茶油树果叶异常生长而成,这东西在清明前后长势最好,此时茶油果子,树叶都刚属幼龄,容易发生异变。另外茶树被砍后,来年生长出来的新茬产出的幼叶最多,变异成茶耳的几率也是最多的。
简介
茶苞是油茶上的一种病害,危害油茶的叶、嫩枝及花。又称油茶茶苞病茶饼病、叶肿病等。病叶最初在正面形成淡黄色病斑,后变为红色。在病叶背面相应部分肥肿,初为灰色,逐渐覆盖白色粉状物一层(担子和担孢子)。如果病斑形成在叶脉上,使叶片皱缩成畸形;嫩梢受害后也呈肥肿状,其表面也生白色粉状物一层。花部受害后,子房畸形发展,肿大如桃子(故称茶桃)。桃子表面初为白色后变暗褐色,白色时可食。
清明前后,油茶树生长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须有新叶(或新果),二是须有充足水分,三是阳光较充足。在长江中下游就可以满足这些条件,茶树换新叶时雨水特别多。而且这时茶果也还很小,一些环境刺激就会使新叶(或幼果)异常生长,开成茶耳茶泡
分布及危害
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油茶(Camellia oleifera)产区。有些地方发病十分严重,如广西宁明县某些油茶产区,株发病率可达96.6%。油茶果的平均损失率在42%。
症状
本病主要为害花芽、叶芽、嫩叶和幼果,产生肥大变形症状。由于发病的器官和时间不同,症状表现略有差异。主要发病形态是病原侵染当年不发病,越夏后才发病,其症状表现为整体性。子房及幼果罹病膨大成桃形,一般直径5~8cm,最大的直径达12.5cm;叶芽或嫩叶受害常表现为数叶或整个嫩梢的叶片成丛发病,成肥耳状。症状开始时表面常为浅红棕色或淡玫瑰紫色,间有黄绿色。待一定时间后,表皮开裂脱落,露出灰白色的外担子层,孢子飞散。最后外担子层被霉菌污染而变成暗黑色,病部干缩,长期(约1年)悬挂枝头而不脱落。
次要发病形态是在发病高峰后期,约在3月下旬出现,是病菌侵染淡绿色向绿色过渡的叶片,当年引起发病而产生的,其症状表现常为局部性。罹病叶片形成1cm左右的圆形斑,一叶有1~3块,有的2~3块相连形成大斑。斑块比叶的正常部分肥厚,表面稍凹陷,紫红色或浅绿色;背面微凸起,粉黄色或烟灰色。最后斑块干枯变黑,常引起落叶。
病原
茶苞是由细丽外担子菌[Exobasidium gracile( Shirai)Syd.]侵染引起的。细丽外担子菌是一种专性寄生菌。病菌以菌丝在受病组织中越冬,第二年春天产生担孢子,随风雨传播到油茶嫩叶、嫩梢或子房。在适宜的环境下,本病每年可发生一次,一般以春季为主。在高湿条件下,温度为15-20℃时有利于发病。在日照不足或通风不良的茶林或雨量多的年分以及阴湿地区茶林均有利于病害发生发展。
发病规律
该病季节明显,在低纬度地区,如在广西的中南部一般只在早春发病一次,发病时间相对较短。个别较阴凉的大山区,发病期可拖延至4月底。病菌有越夏特性,以菌丝形态在活的叶组织细胞间潜伏。病害的初侵染来源是越夏后引起发病的成熟担孢子,而绝不是干死后残留枝头的旧病物。病菌孢子以气流传播,在发病高峰期担子层成熟后大量释放孢子。孢子数量随病源距离的增加而递减,油茶林缘至 距离处孢子最多,20cm以上的距离尚能捕捉到孢子。大风(4~5级)天气,孢子的传播距离在千米以上。
病菌孢子的萌发、侵入并引起发病要有三个条件,即水分、温度和叶龄。最适发病的气温是12~18℃。空气相对湿度在79%~88%、阴雨连绵的天气有利发病。孢子在气温16~19℃,在水分、空气充足的条件下,孢子萌发率在65%以上。萌发后的孢子产生芽管,从气孔或直接穿透侵入植物组织
叶龄影响着病菌的侵入和发病。据观察,油茶新叶约在半月内是淡绿色的,1个月左右的叶片渐呈绿色,最后呈深绿色。随着绿色加深,叶的质地亦加厚变硬。病菌容易侵入淡绿色叶片,并引起发病。病菌侵入后处在潜育阶段时,由于叶龄增加或气温不适宜发病时,发病常会被抑制、推迟。若叶片处在绿色阶段,尚能产生次要发病形态。当叶片已呈深绿色,发病则受抑制。病菌潜伏越夏(气温20℃以上),待来年春季再引起发病,产生主要发病形态。因此,根据病害的发生过程,病害的侵染循环是一个大循环,而中间可能有一次小循环(产生次要发病形态)。
日照每月在70~80小时,云量在25以上的阴天达半月以上,有利于本病的发生。
在通风不良,阳光不足的茂密林分中发病较重,更新的分蘖嫩枝叶片最易感病。病害以在树冠中、下部发病较多。
发病与油茶种的关系密切。在广西普遍发病的是大叶类型的大果油茶,如陆川大果油茶(越南油茶)、博白大果油茶等;而小叶类型中果、小果油茶,如普通油茶、小果油茶、小叶油茶(又名茶梅)等,发病甚轻,有的地方长期与病株相邻也不发病。原因是小叶类油茶萌动迟,常常是病害后期(3月底、4月初)尚未长出新叶,因而形成一种避病作用,避开担孢子有效侵染的机会。而大叶类油茶正相反,萌动早,发叶快,新叶出来时恰好是病害侵染的有利时机。
防治措施
对茶苞的防治应加强油茶林管理,避免茶林荒芜,以降低湿度,增强通透性,创造不宜发病条件。在发病轻的茶林可结合管理清除受病部分深埋,以减少病原。发病普遍的地区应在发病前喷射0.5%波尔多液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8 17:13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