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茶苞病是由细丽外担菌引起的、发生在
油茶的病害。主要为害花芽、叶芽、嫩叶和幼果,罹病后出现肥大变形症状,由于肿大如桃,故称为“茶桃”。
茶桃内形成空腔,感病组织松软能食,稍有酸、涩、苦、甘味,前期为绿色,以后表皮逐渐破裂,具有一层白粉,后期逐渐变黑,最后脱落,严重的植株,整株果实均受害。
油茶茶苞病的病原为细丽外担菌(学名:Exobasidium gracile (Shirai) Syd),属
担子菌亚门、外担子菌目、外担子菌属真菌。该菌的外担子层长在肥大变形的植物组织表皮之下,成熟后露出表面,呈浅灰色;担子棍棒状,无色,大小为(115—173)微米×(5—10)微米,担子顶端长有2或4个小梗,在每个小梗上着生1个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或倒卵形,单孢,无色,成熟后有1—3个分隔淡色,大小为(5.2—5.9)微米×(14.8—16.5)微米。
油茶茶苞病主要为害花芽、叶芽、嫩叶和幼果,罹病后出现肥大变形症状,这可能与该菌能够产生植物激素促进细胞分裂和增大有关。根据发病时间和发病部位,可分为主要发病形态和次要发病形态:
该病的
侵染循环是一个有一次小循环的简单闭合环。即发病期
担孢子成熟飞散,借风传播,侵染寄主的感病部分,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被侵染的嫩叶当年春季即发病,常在树冠下部的叶片产生局部性病斑,出现次要发病形态,在环境条件不适宜当春发病时(一般在4月以后),病菌则以菌丝形态、以越夏方式在植物组织内潜伏,以代谢物影响叶芽和花芽生长分化,待来年早春首先发病,产生大量的茶苞。
油茶茶苞病发病的最适温度是12—18℃。在种植过密、没有修剪的林分中,因通风不良、阳光不足而促使发病严重。同样,阴坡比阳坡发病重,山脚比山坡发病重;树冠中,下部比上部发病重。更新的蘖枝最容易感病。
不同类型的油茶感病程度有差异。细叶小果油茶因春季萌发较迟,常在发病后期尚未萌动,避开了病菌的侵染,所以很少感病。大叶中果油茶和大果油茶萌动早、发叶快,新叶抽出时,正值侵染高峰,所以发病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