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耳
植物
茶耳是一种由细丽外担菌(Exobasidium gracile)引发的植物病状,具体表现为叶片肿大畸形。多发生于幼叶,病叶所在枝干吸收的营养无法返还到除病叶外的其它叶片上而可能导致其它叶片黄化脱落;也可发生于幼果,是为茶桃。可食用,多较厚且白,个别呈微红色,食之有微甜口感,或略带涩酸,口感松脆;富含氨基酸与菌多糖,毒性未知,有待进一步研究。
基本信息
形态特征
茶耳,色白有光泽,肿大。生在茶树新枝上,一般以树腰上的新枝为多。较厚,一般厚度可达1.5mm左右,较薄时微红,厚时白且厚。
若发病于幼果,是为茶桃,亦称茶苞
病原物描述
该病状由细丽外担菌(Exobasidium gracile)引发。
其子实体绣褐色,胶质,半透明,4~ 15cm,由瓣片组成,干后角质,近黑色,子实层覆于仓部表面,担子深埋于子实层内,12~18×10~12.5 μm。孢子印白色,孢子近球形,基部尖,光滑,尤包,7.5~ 10×6.5~8μm。夏,秋季生于阔叶林中腐木上,枯树上,单生至群生,可食。民间常用于治疗妇科病。产地赤水、绥刖、湄潭、石阡,荔波、雷山、从江、榕江、剑河等地。
子实体单生、散生至群生。宽3—14厘米,由宽而薄的叶状办片组成,办片上部波曲成花朵状,鲜时胶质,淡茶褐色至茶褐色,干后角质,锈褐色至黑褐色,不含水溶性色素。子实层满覆于办片表面。孢子卵形至近似球形,无色;孢子成堆时白色。
通俗简介
地方别称
茶片(湖南)、红木耳、紫木耳(云南)、红耳、血耳(湖北,保康)、茶挂。
生物学特征
茶耳应该是茶树叶的异生体,色白(有的微红)形状像油茶树叶,但特别厚,味甜,松脆,很爽口。
生长在油茶树上的一种嫩叶。它长得白嫩晶亮,胖乎乎的,是生在茶树新枝上,一般以树腰上的新枝为多。可以吃。以湖南耒阳茶丰的茶挂(茶耳)最有名。
生长习性
产地分布
吉林、山西、陕西、青海、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
生长环境
阳光较充足,在长江中下游就可以满足这些条件。茶树换新叶时雨水特别多,而且这时茶片也还很小,整棵油茶有的枝干吸收营养无法返还到每个叶片中就集中在这几片上,形成茶耳。
春至秋生于阔叶树枯木及倒伏树干上,有时也生长在香菇、木耳的段木上。
控制手段
栽培方式
由于茶耳的可食用特性和独特风味,多数人一般不视其为病害。在此概念的基础上简单叙述其栽培方式:
其形成条件为:一是须有新叶(或新果),二是须有充足水分,三是阳光较充足。在长江中下游就可以满足以上条件。
茶树换新叶时雨水特别多,而且这时茶果也还很小,由营养过剩引起的异常生长,开成茶耳(茶苞)。会分解本身的一些纤维素,变为糖,所以吃起来有点甜,但这些东西生命不会很长。
防治措施
由于茶耳对茶树的危害,往往会造成茶树大面积减产,茶农一般视其为重点病害。在此概念的基础上简单叙述其防治措施:
防治上需从抗病品种、无病苗木、改进栽培管理和药剂防治多方设法。应加强油茶林管理,避免茶林荒芜以降低湿度,增强通透性,创造不宜发病条件。在发病轻的茶林可结合管理清除受病部分深埋,以减少病原。根据试验结果,在担孢子成熟飞散前,摘除病物烧毁或土埋,可获得≥72%的防治效果。
必要时在发病期间喷洒1:100-150波尔多液或500倍敌克松液,可分别获得≥75%和≥62%的防治效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9 22:13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