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亭街
福州的街道
茶亭街,是位于福州街道
规模范围
福州洋头口(吉祥山)至南门兜的一段路(今八一七路的一段)称为“茶亭街”。
历史由来
相传有一位僧人当年化缘为南来北往的行人建立一座凉亭,整日烹茶施舍行人。久而久之,在此地免费煮茶水给行人喝的习惯被延续下来,以后这里茶肆林立,逐渐成了街市。到清咸丰年间,这里还建成乐善好施牌坊和茶亭庵,内设戏台。
茶亭街南起洋头口,北至南门兜,明代为南郊,以有僧在中途设亭供茶而得名。清道光后,建房舍、设茶馆。民国时期扩路成街,是福州市区南北走向的干道之一。沿街两旁木屋毗连,店铺林立,闻名遐迩的“李厚记”“润光厚”角梳;“老天华”“老天和”乐器;“观音头”“佛手”牌镰刀以及“利一”斩锯、梁锯、“王彩”桶刀、“谢太”剪刀、“永字号”剃刀、“恭字牌”小刀、“增金利”厨刀、“广和兴”钢锉等名牌优质产品都集中在这里出产和销售,这里遂成为福州市历史悠久的典型手工业街。
1990年,拓宽道路,拆除两侧简陋矮小木屋,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骑楼房,建筑物多彩多姿,别具一格,沿街开设各种商店380多家,既保留传统手工业街特色,又具有现代商业色彩,出售的商品有传统名牌手工业品,工艺美术品;也有百货、服装、鞋帽、家用电器、钟表眼镜、灯具、珠宝、图书、食杂等。服务业有餐馆、酒楼、卡拉OK、舞厅、发廊、美容院、照相馆、饮食店。白天,行人络绎不绝,夜晚,广告灯、霓虹灯光辉灿烂,是福州市区又一繁华街道。
茶馆林立
从南门兜到吉祥山这一条街是当时来往城台的主要通道,上任、赶考、驿递及过往行人都要经过这里。中间从福德桥到洋头口这一段路绿树成荫,正是乘凉、歇脚的好所在,因此沿街茶馆林立,有“一团轩”“第一亭”,西有“茗一春”等茶馆。其中以“一团轩”最为闻名,它是一座河上房屋,面积约三、四百平方米,三面开窗,空气流通,茶座多至百几十位,盛极一时。由于茶馆众多,因而人们便把这一段街面叫做“茶亭街”。后来随着城市的拓展,道路的开辟,交通工具的发展、更新,步行跑路的日见减少,茶馆生意逐渐萧条,以至倒闭,茶亭之名却延用至今。
十番音乐
福州茶亭十番音乐发源于福州市台江区的茶亭街。它位于台江区的北部,是福州城有名的手工艺街。据清乾隆年间郑洛英诗集《耻虚斋诗抄》中《榕城之夕竹枝词》描写十番的诗里曾记载道:“闽山庙里夜入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摈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这些诗句足以体现当时十番音乐在福州民间热闹、欢乐的盛况。并记载了福州十番音乐在清乾隆年间已极具规模,流行于福州城。
关于福州十番音乐的由来及其演变,在很早前,福州民间盛行舞龙灯。后来,这种用来伴奏的打击乐逐渐分化出来,成为单独演奏。演奏时,使用的乐器有狼串、大小锣、大小钹等五件。在元宵踩街、迎神赛会、婚丧寿喜时敲打一番。当装点仪式还显得单调感到不满足时,便考虑加进管弦乐器,包括笛子、逗管、椰胡,同时加进了清鼓、云锣。为求得音量上的平衡,每种管弦乐器多用双数,即双笛。双管、双胡。这时所用乐器已有十种,乐队规模基本成型。
福州十番音乐的发祥地在茶亭,很显然,它最早形成流行于城市,并逐步向周边农村及福州的五区、八县。还流传到宁德、建阳、南平、古田、福安、柘荣、霞浦。十番音乐以它独有的魅力,在民间广泛流传近三百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它所使用的独具特色乐器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传统十番音乐的乐器,主要有笛子、逗管、椰胡、云锣、狼串、大小锣、大小钹、清鼓等十种。随着十番音乐的不断发展与演变,又加进了笙、木鱼等乐器。十番音乐的乐器十分古老,应是乐器的活化石。狼串、逗管早在北宋时期我省闽清籍音乐家陈两所著的《乐书》中便有记载。十番音乐的演奏形式分为坐奏和行奏,其演奏排列位置十分讲究。主要是应用于迎神赛会和百姓婚丧嫁娶,以及家宴等民俗活动中。十番音乐的曲牌大多取材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体现一定的意境,有的还表现了古老的传说故事。
弘扬传承福州茶亭十番音乐,其价值己远远超出了音乐学范畴,它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学、民俗学、文化比较学、文化传播学、种族人口学、史学等诸多学科,都是一笔不可低估的具有探究、保留价值的财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3 18:27
目录
概述
规模范围
历史由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