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鱼
茴鱼科茴鱼属动物
茴鱼是鲑形目鲑亚目茴鱼科茴鱼属的1种,又名斑鳟子。体形长而侧扁。吻钝而短,上下颌各有1列细齿。眼大。鳞细小,排列很密。背鳍长且高,呈旗状,背缘圆凸;脂鳍小,位于臀鳍基后段上方;雄体的背、臀鳍较雌体为大。体背部黑紫色,体侧上方有许多黑褐色小斑点;生殖期色彩鲜艳;成鱼体侧有许多大红色斑点,背鳍上有2~4条纵列的红褐色斑点;幼鱼体侧在侧线上方有一列大斑点。
生长习性
茴鱼系冷水性鱼类,一种典型的山涧溪流栖居的鱼类,游动范围较小,常年不进入大江和湖泊。夏季多生活在支流的上游,喜在水草繁茂、昆虫众多、水色澄清、水流较急的河川中;冬季即在山溪深水处越冬,仍不停食。每年有短距离的生殖以及一个为躲避干旱和冰冻的秋季洄游。茴鱼以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物,索食时间多在夜间,主要捕食昆虫、蛹、蠕虫和甲壳动物。分布于北美、俄罗斯西伯利亚水系和我国新疆额尔齐斯河。为冷水性底层鱼类。喜生活在山麓砂底的清澈激流中,食性以水生昆虫及软体动物等为主。茴鱼在我国有三种亚种:黑龙江茴鱼,产于黑龙江流域;北极茴鱼,产于额尔齐斯河流域;鸭绿江茴鱼,产于鸭绿江上游。
鲑科(Salmonidae)茴鱼属(Thymallus)几种像的鱼类的统称。产於欧亚大陆和北美北部清冷的溪流中,体银紫色,长约40公分(16吋)。鳞大,眼大,口小,牙细弱。背鳍帆状,体背部黑紫色,体侧上方有许多黑褐色小斑点;色彩鲜豔,具20~24鳍条。以昆虫为食。春季在浅水区产卵。北美一些地区溪流污染,使这种食用鱼的数量减少。有人将茴鱼划为茴鱼科(Thymallidae)。
为冷水性山溪栖居的鱼类。冬季在山溪深水处越冬。主食动物性饵料,多在夜间摄食。黑龙江茴鱼产卵期较早,约在4月末~5月初。4冬龄鱼约240毫米。为名贵的食用鱼类。
种类
黑龙江鱼种
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属鲑形目,茴鱼科,茴鱼属。俗称:斑鳟子、红鳞鱼、鱼华、海罗茨。英文名:Amur grayling , Arctic grayling 。
濒危等级:易危。
黑龙江茴鱼体长而侧扁,尾柄发达。吻钝且短。口端位,上下颌等长。口裂倾斜。上颌游离,末端可达到眼正中的垂直线下方。上下颌各有一列细齿,舌上无齿。眼大。鳞细小,侧线鳞80-98,侧线平直。背鳍长且高大,背缘圆凸,呈旗状;脂鳍小,位于臀鳍起点之后上方;雌体的背鳍、臀鳍较雄体为大。背部和体侧紫灰色,体侧散生有许多黑褐色小斑点;生殖时色彩明显,成鱼体侧有许多大的红色斑点,各鳍赤紫色。背鳍上有2条由赤褐色斑点形成的纹带,幼鱼体侧除斑点外,还有数条暗色横斑,随着生长而消失。腹部色淡,整个体色较鲜艳。黑龙江茴鱼系冷水性鱼类,为北冷温带一种典型的山涧溪流栖居的鱼类,游动范围较小,常年不进入大江和湖泊。夏季多生活在支流的上游,喜在水草繁茂、昆虫众多、水色澄清、水流较急的河川中;冬季即在山溪深水处越冬,仍不停食。每年有短距离的生殖、适温及索铒的春季洄游,以及一个为躲避干旱和冰冻的秋季洄游。茴鱼以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物,索食时间多在夜间,夏季喜在浅水处捕食水生昆虫和落入水中的陆生昆虫。成熟年龄为4冬龄,繁殖季节约在4月中旬至5月初,此时亲鱼集群游到清澈而湍急的水流中产卵,卵常粘附着在河底的砾石上面。
黑龙江茴鱼在我国产于黑龙江上游、嫩江上游、牡丹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绥芬河;国外分布于俄罗斯鄂霍次克海沿岸和日本海沿岸。
茴鱼在我国另有两个亚种:产于鸭绿江的鸭绿江茴鱼(T.arcticus yaluensis)和产于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的北极茴鱼(T.arcticus arcticus)上述三亚种的外形和习性颇相似,仅地理分布不同而已。
黑龙江茴鱼是一种冷水鱼类,但和其它的冷水鱼类有所不同,即使在寒冷的冬季,它们也栖身在山涧的溪流中,不像哲罗鱼细鳞鱼狗鱼或者山鲶鱼等一些冷水鱼类那样游弋到大江、大河里去越冬。黑龙江茴鱼的游动范围比较小,常年不进入江河及湖泊中,只在山涧溪流中栖身。夏天它们多生活在水温比较低的支流上游,喜欢在水草繁茂,昆虫众多,水色澄清,水流湍急的河川中生活。即使到了水瘦山寒的冬季,它们仍旧逗留在山溪中,回到下游找一处溪水比较深的地方越冬。因此,除了那些生活在山里的人以外,外面人很少见到过它们的真正容颜,很多人都不认识茴鱼,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它们的名字,显得十分神秘。
几乎所有的冷水性鱼类,多为肉食性鱼类,黑龙江茴鱼也不例外。而冷水鱼生长较为缓慢,又多生活在无污染溪流中,肉质尤为细嫩,味道鲜美,无土腥味,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茴鱼的鱼肉更是一种高蛋白、高脂肪鱼类,其胆固醇含量几乎为零,况且它的肉里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这些微量元素的含量均是其它鱼肉的数倍,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利。
黑龙江茴鱼在一年之中,有两次洄游:一次发生在春季,为了生殖及索铒它们逆水朝上游洄游;再一次发生在每年的阴历八月十五之前,为了躲避冬季的冰冻,而洄游到溪流的下游。茴鱼的性成熟年龄为4冬龄,繁殖季节约在每年的4月中旬至5月初这段时间。此时,性成熟的亲鱼集群结队地游到清澈而湍急的水流中,在那里互相追逐,然后产下鱼卵,粘附在河底的砾石上面。到了每年的阴历八月十五以后,茴鱼又会积聚在一起顺流而下,开始朝溪水较深的下游集结,准备在那里越过漫长的冬季。
北极鱼种
北极茴鱼又名棒花鱼。体长形,侧扁,前背窄棱状。吻钝短,眼大,口裂稍斜,上下颌约等长,各有一行细弱牙。鳞中等大,尾鳍深叉形,分布于额尔齐斯河流域,为冷水性底层鱼类。喜生活在山麓砂底的清澈激流中,食性以水生昆虫及软体动物等为主。
茴鱼一年四节都在捕食,只有产卵期进食性稍差一些。茴鱼的食物以水生昆虫等软体动物等为主,也捕食一些小鱼。夏季则喜欢在浅水处捕食水生昆虫,或者捕食落入水中的陆生昆虫及飞蛾。每逢到了夏天的傍晚,透过清澈的溪流,常能看见几条茴鱼停留在湍急溪水的中下层,转动着眼睛紧紧地盯着水面上空翩翩起舞的飞蛾。一旦有飞蛾溅落水面上,还没等到被湍急的水流冲走,立刻会有几条茴鱼同时冲上去,被其中一条茴鱼一口叼住,立刻拖到水下。即使到了寒冷的冬季,溪流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茴鱼仍在冰下不停止摄取食物,以补充营养,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
鸭绿江鱼种
鸭绿江茴鱼全长25厘米,吻长大于眼径;上颌骨末端伸达眼前缘。分布于鸭绿江。
鸭绿江茴鱼是一种中小型鱼类,个头一般都在50—400克之间,很难见到有超过500克重的大鱼。茴鱼的身体呈长而侧扁状,尾柄较发达;吻钝且短;口端位,上下颌等长;口裂倾斜;上颌游离,末端可达到眼正中的垂直线下方;上下颌各有一列细齿,舌上无齿;眼较大;鳞细小,侧线平直;背鳍长且高大,背缘呈圆凸形,呈旗状;脂鳍较小,位于臀鳍起点之后上方;雌体的背鳍、臀鳍较雄体为大;背部和体侧为紫灰色,体侧散生有许多黑褐色小斑点;生殖时色彩明显,成鱼体侧有许多大的红色斑点,各鳍均为深紫色;背鳍上有2条由赤褐色斑点形成的纹带,幼鱼体侧除斑点外,还有数条暗色横斑,随着生长而逐渐消失。
茴鱼肉质鲜美,为名贵的食用鱼类,但数量不多,未形成一定的捕捞量。当地渔民多在洄游期进行捕捞,捕捞强度过大,使原来就不多的资源量显著下降。此外,由于河流均在兴修水库和水利设施,改变了茴鱼的产卵、摄食、越冬环境,对其繁殖和生存也造成了影响。
烹饪方法
红烧
原料:茴鱼500克。
调料:葱段,姜片,黄酒,老抽,糖,胡椒粉,味精,麻油,精制油,生粉。
制作:活茴鱼杀后洗净,切成块状,入沸水略烫一下,洗去表面污物。将炒锅置于旺火加热,倒入食油烧热。将茴鱼排放锅内略煎一下。入葱、姜、酒、老抽、糖、味精、胡椒粉、水煮开,用小火焖熟后再用大火收汁到稠浓,淋麻油就可以起锅装盆。
特点:色泽红亮,口味咸中带甜,软糯浓郁。
煎炸
备料:鲜茴鱼,姜丝,蜂蜜,白醋(米醋),柠檬,胡椒粉,盐,料酒,土豆淀粉,面粉。
做法:
1.清洗:茴鱼买来,用清水冲洗一下,空一下水。
2 .去内脏:一只手捏住鱼身,另一只用手捏住头部,往外带着拽,连头、鳃和内脏一次都拽出来了,非常方便(也可以先在腮下掐一道口在拽)。可用流水稍微冲一下腹腔,空水。
3.腌制:放姜丝和料酒煨十分钟。
4.配汁:取一长方型的食盒,放入姜丝、米醋、胡椒粉,蜂蜜(白糖),柠檬汁,盐,口味依个人喜好掌握,调好了可以尝一下。汁少了,可适当加些白开水,不够了也可以再调一些汁。
5. 煎炸:土豆淀粉加一些面粉,放盐,搅匀。把油做成七八成热候,将茴鱼外里裹一下面,下锅煎炸。一批煎的一次裹好现炸(一般放78条),两面煎熟(不需要很长时间,炸到蛋白凝固,鱼身成浅金黄色即好);控一下油(可用厨房用纸沾一下浮油),立即放入调料汁中,摇一摇使其沾满汁。
6.都做好了,放凉,冷藏备用。
7.食用时再挤上些柠檬汁。
绿茶北极鱼
做法:
1,北极茴鱼剥好,煎至8分熟。
2,将上等茶用滚开水泡开,茶汤不必多。
3,将茶叶捞出,过油,炸至出茶香,捞出后放在鱼身上。
4,把茶叶汁配入咸淡味料,勾芡,淋在北极鱼上。即成。
特点:茶香、鱼香,浑厚古朴,香醇诱人。
养殖方法
放养密度确定放养密度的关键是使放养鱼类种群密度尽可能符合水体的饵料基础状况,做到既不妨碍天然饵料资源的再生产,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饵料生物的生产能力,维持养殖鱼类的最大种群密度,提供尽可能多的鱼产品。
搭配比例科学地搭配放养种类和数量是决定水库鱼产量高低的重要技术措施。要求组成一个可以互相共存、各摄其饵、各自占有不同生态小生境的合理的鱼类群落,较好地发挥水体鱼产力。
放养方法通常采用“三级放养”方法,即从小水面至中水面,最后放到水库的主体.“三级放养”是中国水库养鱼培养大规格鱼种,提高放养成活率的成功经验之一。鱼种放入水库的时间一般选择在一年中水温较低的季节。拦鱼防逃设置拦鱼设施是提高水库放养鱼种存活率的重要保障。不建拦鱼设施、设施建造不当或管理不善,就会发生逃鱼事故。常用的拦鱼设施有:金属拦鱼栅适用于宽度不大、水流较急的水库溢洪道及涵洞等处,中小型水库应用较多。大量溢洪时效果较差。
拦鱼网常设置在溢洪道和输水涵洞附近或水库上游的进水口,网拦库湾中也用它拦鱼。具有抗洪强度大、结构简单、管理方便等优点。在汛期起拦鱼作用,非汛期可用来捕鱼。但排污性能较差,在流速大、漂浮物和污物多的水库中使用有一定局限性,需另外配置专门的排污装置加以弥补。拦鱼网的网衣通常用尼龙线、聚乙烯线或聚乙烯与维尼纶混合线编结而成。采用抛锚式、打桩式和抛礅式等加以安装固定,在船只来往频繁处还应加设过船装置。拦鱼电栅鱼类对电刺激产生防御性反应,当鱼游到距电栅一定距离时,受到电场强度的刺激,就会改变游泳方向。以往拦鱼电栅多用交流电,70年代以来,一些水库改用脉冲电拦鱼电栅。脉冲电对鱼的刺激性较强,而断电后对鱼的副作用时间短,可以节省电能消耗,便于机组小型化。在使用拦鱼电栅时,要保证连续供电,并注意人畜安全。 繁殖保护与增殖:为了保证能在水库中自然繁殖经济鱼类,让其顺利繁衍后代,在亲鱼产卵和仔幼鱼肥育期间,应规定禁渔期,在产卵场和肥育场规定禁渔区。在冬季大捕捞时,在鱼类越冬场所也要规定一定范围的禁渔区,以保证次年有足够数量的产卵鱼群。由于水位的波动,可能引起草上产卵鱼类繁殖条件的恶化,可在产卵场所附近设置浮性人工鱼巢,供受精卵附着和仔鱼栖息。适合于水库放养的经济鱼类或其他水生动植物,可以采取移植措施来增加资源。还可以移植一些螺、蚬、虾等鱼类的饵料生物。
防止水质污染:某些污染物排入水库会影响鱼类的正常生活环境,影响水产品质量,甚至引起鱼类死亡,损害或破坏鱼类资源。必须对水库周围的污染源加以有效的监测,未经妥善处理的污水污物严禁排入水库。保护生态系统:维护陆地生态系统、水陆交替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对水库生物生产力的提高也很重要,植树造林是其中有效的环节。良好的植被可减少泥沙流入水库,延长水库寿命。此外,经济林木水果的生产也是发挥水库综合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工繁殖
采用人工挤卵干导法受精。每组雌鱼4尾, 雄鱼2尾。为了提高受精率及孵化率, 人工授精采用等调液 (KCl 2.4g, CaCl22.6g, NaCl 90.4g, 蒸馏水10L) 及精液稀释剂。卵受精后阴暗处静止2小时, 然后漂洗受精卵数次, 移入丹麦式平列槽中进行孵化, 平列槽中水流控制在300 mL/s, 进入平列槽中的水不应产生气泡。孵化过程中水温保持在6~13℃, 孵化槽内卵的密度为5万粒/m2, 溶解氧保持在6mg/L以上。
常见疾病的症状
健康状态的茴鱼稚鱼有集群游泳的习性 , 而且在鱼苗培育槽中一圈圈的游动 。 一 旦发现个别离群 ,摄食异常或者躁动不 安等症状应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
茴鱼常见的疾病及防治方法有 :
小瓜虫病
又称白点病。这是在黑龙江茴鱼中首次发现这种病,这种病常流行于每年的 6 ~ 8月份, 适于发病温度是15 ~ 25°C,易感染仔鱼和稚鱼。症状:病鱼的皮肤、鳍条或鳃瓣上,肉眼可见布满白色小点状囊泡, 感染初期病鱼可以摄食 。 严重时体表似有一层白色薄膜,鳞片脱落 , 鳍条裂开、腐烂 。 病鱼反应迟钝,缓游水面 , 不时在其他物体上摩擦 , 并停止摄食,不久即成群死亡。虫体若侵入眼角膜可 引起炎症 , 导致失 明 。 小瓜虫病传染速度极快 ,若治疗不及时,短时间内可造成大批死亡 。
疖疮病
每年夏季, 黑龙江茴鱼的幼鱼易患疥疮病, 此病病原为疖疮型点状产气单胞菌, 最适发病温度是 25 ~ 30°C。
主要症状 :在鱼体躯干的局部组织上长有一个或几个类似于人类疖疮病的脓包。发病部位常常在鱼体背鳍基部附近的两侧。其典型的症状是:在皮下肌肉内形成感染病灶,随着病灶内细菌繁殖, 病情的发展, 肌肉内组织溶解 、出血、渗出体液、细胞游离,里面充满浓汁、血球和大量细菌。患部皮肤软化, 向外隆起 , 用手触摸有柔软浮肿的感觉。隆起的皮肤先是充血,以后出血,然后坏死、溃烂形成溃疡口。诊断 :根据症状进行诊断,疖疮皮肤未溃烂时, 切开疖疮可以看到内部肌肉组织溶融成浓血样液体 , 直接涂片检测 , 可以看到大量的细菌和血球。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05 10:12
目录
概述
生长习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