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西屏
清代围棋国手
范西屏(1709年—1769年),一作西坪,名世勋,浙江海宁人。清乾隆时期著名围棋棋手,与施襄夏同列为当朝第一国手,并与施襄夏、程兰如梁魏今合称“清代围棋四大家”,与黄龙士、施襄夏并称“清代三大棋圣”。
人物生平
幼年痴棋
范西屏生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幼年聪颖。范西屏的父亲是个棋迷,直下到家道败落仍未尽兴,可惜棋艺始终不高,只把这一嗜好传给了儿子。范西屏三岁时,见父亲与客人对弈,竟然在旁咿咿呀呀地指指点点,看样子似乎对围棋十分熟悉。从他“指点”的地方,大家发现确实是棋局要点,众棋友惊道: “此童必以围棋名扬天下。”父亲喜出望外,便开始耐心教他下棋,并请来县中高手郭唐镇、张良臣担任老师。范西屏天资俊秀,七八岁时就能与郭、张下对子棋不分胜负,两人只好知难而退,建议另择良师。
当时,山阴俞长侯棋名远播,父亲就带着范西屏慕名前往拜师。俞长侯见范西屏天资聪慧,将来必成大器,遂收为关门弟子,加以重点培养。俞长侯棋居三品,有这位名师指点,范西屏棋艺进步神速,十二岁时就与师父俞长侯齐名,众人皆赞叹不已。三年后,范西屏已可受先与师父俞长侯对弈。他与师父对弈十局,师父完全不能招架学生的凌厉攻势,均败在学生手下。从此,俞长侯不再和他下棋。
屡胜名家
范西屏十六岁时,随师游松江,屡胜名家,成为闻名天下的国手。二十余岁游京师,与各地名手较量,战无不胜,名驰全国。有一姓黄的弈家,年长他一倍余,先西屏而出名,称国手,久游王公巨卿之间,享尽风光。当时,那些豪富长者设彩,使这一南一北两代国手会一会局,也让好弈者们开开眼界。行至中局,局未分,仅以一角争上下。黄起身推掉棋抨,猝然倒地而亡。自此之后,范西屏名气更大。
范西屏弈棋出神入化,落子敏捷,灵活多变,被棋坛推崇为“棋仙”。时人评论称:“布局投子,初似草草,绝不经意,及一着落枰中,瓦砾虫沙尽变为风云雷电,而全局遂获大胜。”袁枚曾为其作墓志铭,称:“西屏之于弈,可谓圣矣。”
范西屏学成时,正值雍正、乾隆年间。他和俞长侯同住松江,受到棋艺家钱长泽的盛情招待。十余年后,范西屏再访松江,后住松江钱长泽家,长泽与他晨夕参究,编成《残局类选》一书。游太仓,宿毕见峰家,毕见峰之孙子毕沅与西屏相友善,对他极为欣赏,特作《秋堂对弈歌》相赠,中有“君今海内推棋圣”之句,语气甚为敬慕。
范西屏出名之时,天下太平,大官们多闲聊无事,他们争着拿银子请强手与范西屏较量,以此为乐。当时棋林高手梁魏今程兰如、韩学之、黄及侣都纷纷败在范西屏手中。棋手胡兆麟,人称“胡铁头”,棋力甚凶猛,也常是范西屏手下败将。
弈棋授徒
当时,唯有同乡同学施襄夏可以匹敌。乾隆四年(1739年),范西屏与施襄夏于浙江平湖张永年宅,对弈十三局(一说十局)胜负相当,被誉为“旧式对子局的高峰”,被后人称为“当湖十局”。
在当湖,范西屏和施襄夏除对弈外,主要是教张永年和他的儿子张世仁、张世昌下棋。张氏父子都能文工弈,棋达三品,有“三张”之称。范、施教其间,与三张受子对局,后选出了精彩的二十八局,刻成《三张弈谱》一书。
客居扬州
范西屏晚年客居扬州。当时,扬州是围棋的中心之一。范西屏居此期间,施襄夏的学生卞文恒携来施襄夏的新著《弈理指归》,向范西屏请教。范西屏据书中棋局,参以新意,写成棋谱二卷。扬州盐运史高恒,为了附冀名彰,特以官署古井“桃花泉”名之,并用署中公款代印此书,这就是《桃花泉弈谱》。范西屏在扬州还写了其它围棋著作。
范西屏晚年并未完全放弃围棋实践,《墨余录》记载:嘉庆初年,范西屏前往上海。当时上海最优秀的棋手是倪克让,其次是富加录等人。倪克让不屑与他人对弈,富加录等人则在豫园设棋局与四方棋手下棋赌钱。范西屏一日来到豫园,见有人对弈便站下了。看了一会见客方将输,便给他出主意,旁边人不高兴了,对范说:“这是赌博,旁观者不能多话。你既然会下棋,为什么不自己来决一胜负呢?”范西屏笑了笑,从怀里取出一大锭银子,对众人说“这就是我的赌注。”看到这么多银子,所有的人都眼红了,纷纷争着要和范对弈,范接着说:“我下棋子不怕别人说话,你们可以合在一起和我对局。”棋没下到一半,对手们已经手足无措,一筹莫展了。于是有人赶紧去报告富加录。富加录赶到,范西屏坦然自若,先授先三子与他下了一局,富加录输了。范西屏再让,富加录还是输了。大家傻了眼。不得不去搬来最后的援兵倪克让。倪克让闻风而至,一见面,二话没说,伸手弄乱了棋盘,告诉众人:“这是范先生,你们哪是他的对手。”这消息很快就传开了,上海的富豪们纷纷请他教棋。范西屏在西仓桥潘家授先四子与倪克让下了棋,观棋者把对局情况记录下来,编成《四子谱》一书。
范西屏卒年不详。大文学家袁枚曾写过一篇《范西屏墓志铭》,其中卒年、岁数和葬处均未说明,只写了“以某月日卒,葬”。袁枚亡故于1797年,事实上此后史料上还有范赴沪对弈一事的详细记载。估计袁玫写墓志铭时,范西屏并未去世,是所谓“生吊生祭”,当然这是推测而已。
主要影响
棋风人品
范西屏出生于围棋世家,自幼嗜好围棋,十六岁即成为围棋第一人。范西屏的棋风奔放幽远,行棋不拘泥于前人之法,变化多端出人意表。
范西屏为人耿直朴实,他不求下棋之外的生财之道。有了钱财,也将一半分给同乡中的困难人家。袁枚对他的为人盛赞不已,说:“余不嗜弈而嗜西屏。”他认为那些“尊官文儒”都不及范西屏人品高尚。
范西屏的棋风,前人有不少总结。棋手李步青曾对任渭南说,范西屏全局观念特别强。范西屏不很注重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更多地从全局着眼。具体手法就是“时时转换,每出意表”。这种手法不少棋手都有领教,评价甚高。
范西屏不仅汲取了前人围棋家的全部经验,而且有所创见,有所发展。这从他写的《桃花泉弈谱·序》中可以看出。在这篇文章里,他先谈到下围棋“实用心之事”,他自己“自髫年爱习前贤之谱,罔不究心”。接着,他谈到了明代棋坛的情况:“有明作者,皆浑而不举,言先后,言虚实,言向背而已。”这是棋谱家的缺点,也是棋手的缺点。他又谈到清朝初年的棋手:“国初弈乐园诸公冥心孤诣,直造单微,于先后之中生先后,虚实之中生虚实,向背之中生向背,各就英分所极,自成一家。堂堂正正,怪怪奇奇,突过前人。”然后,他又谈到了他这一代棋手:“至三十年来,国手则不然,较大小于毫厘,决存亡于官冥。交易变易,时时存一片灵机;隔二隔三,处处用通盘打算。数至此,尽心至此。”范西屏认为,围棋之所以这样不断向前发展,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不坐困千古也”。这充分说明范西屏不迷信前人的创新精神。李松石还说过这么句话:“范于弈道,如将中之武穆公(即岳飞),不循古法,战无不胜。”范西屏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并不认为围棋发展到自己这里就停止了。他认为围棋的发展是无穷无尽的。他说:“以心制数数无穷头,以数写心心无尽日。勋生今之时,为今之弈,后此者又安知其不愈出愈奇?”可见这位围棋大师的胸襟是很宽阔的,对围棋事业的发展也是充满信心的。
范西屏的《桃花泉弈谱》二卷,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价值最大的古谱之一。这本书,“戛戛独造,不袭前贤”,内容异常丰富全面,精辟地记载了范西屏对于围棋的独特见解。此书一出版,便轰动棋坛,风行一时,以后重刻版本很多,二百年来影响了无数棋手。
当湖十局
当时能与范西屏抗衡的,只有一个人,就是四大家之一的施襄夏。不过,据各种史料记载来看,施襄夏思路不如范西屏敏捷灵活,两人对弈,施襄夏常锁眉沉思,半天下不了一子,范西屏却轻松得很,似乎全不把棋局放在心上,甚至应子之后便去睡觉。有一回对局,范西屏全局危急,观棋的人,都认为他毫无得胜希望了,必输无疑。范西屏仍不以为然,隔了一会儿,他打一劫,果然柳暗花明,七十二路棋死而复生,观棋者无不惊叹。
范西屏和施襄夏本是同乡,年龄又相仿,未出名前,两人常在一起下棋。后来他们相继成为国手,便分道扬镳,各奔前程,相聚时日便不多了。据《国弈初刊·序》引胡敬夫的话,范、施雍正末、乾隆初曾在京师对弈十局,可惜这十局棋的记录现已无处找寻。以后,乾隆四年时,范、施二人受当湖(又名平湖)张永年邀请,前往授弈。张永年请二位名手对局以为示范,范、施二人就此下了著名的“当湖十局”。原本十三局,现存十一局。“当湖十局”下得惊心动魄,是范西屏、施襄夏一生中最精妙的杰作,也是我国古代对局中登峰造极之局。同代棋手对其评价很高。钱保塘说:“昔抱朴子言,善围棋者,世谓之棋圣。若两先生者,真无愧棋圣之名。虽寥寥十局,妙绝千古。”邓元穗认为这十局是棋中“至当”。
范西屏和施襄夏棋力远在众多棋手之上,能与他们对子者寥若晨星,一般棋手者如张氏父子,受子后方可开局。当时受棋者从二子到十一子不等。凡让子者,均称指导棋,是当时培养后进的一种较为实际有效的方法。除此之外,范、施二人都亲自面授了不少门徒,为发展围棋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历史评价
清代袁枚《范西屏墓志铭》:“西屏之于弈,可谓圣矣。”
清代李步青:“君等于弈只一面,余尚有两面,若西屏先生则四面受敌者也。”
清代李松石《受子谱·序》:范西屏“能以弃为取,以屈为伸,失西隅补以东隅,屈于此即伸于彼,时时转换,每出意表,盖局中之妙。”“范于弈道,如将中之武穆公,不循古法,战无不胜。”
清代施襄夏:“范西屏以遒劲胜者也。”
清代邓元鏸:“西屏奇妙高远,如神龙变化,莫测首尾。”“西屏崇山峻岭,抱负高奇。”
清代毕沅《秋堂对弈歌》:“君今海内推棋圣。”“淮阴将兵信指挥,矩鹿破楚操神机。鏖战昆阴雷雨击,虎豹股粟瓦尾飞。乌道偏师方折挫,余子纷纷尽袒左。忽讶奇兵天上下,当食不食全局破。”
清代李汝珍:“此四子者,皆新奇独造,高出往古。而范尤以出神入化,想入非非。”
清代钱保塘:“昔抱朴子言,善围棋者,世谓之棋圣。若两先生者,真无愧棋圣之名。虽寥寥十局,妙绝千古。”
主要作品
范西屏著有《桃花泉弈谱》二卷,总结前人经验,推陈出新,为清代棋谱中权威之作,流传颇广。另著有《二子谱》《四子谱》,又与梁魏今、程兰如、施襄夏三人合撰有《弈妙》一卷。
轶事典故
棋到人未到
扬州有一位围棋国手,名叫胡肇麟。他是范西屏与施定庵的棋友。胡肇麟以盐业起家,富甲一方。与范、施二人对局时,二人皆让胡肇麟二子。胡在对局时每负一子便输白银一两。胡肇麟下棋有一特点:落子随便,大刀阔斧。结果不是大胜,就是大败。世人称为“胡铁头”。由于胡肇麟棋风粗放,在与范西屏、施定庵对局时,有时竟输至数十子或百子不等。终局时,几案上摆满了银子。
一天,胡肇麟与范西屏对局。至中局时,境况窘迫。胡肇麟佯装身体不适,要求罢战,待病好后再续战。范西屏当然同意。恰巧,施定庵正在离扬州不远的东台县境内。胡肇麟让家人带上棋图赶往东台,向施定庵求教。施定庵将应对着法为之一一拆解。两天后,家人赶回扬州。胡肇麟见到范西屏说疾病已痊愈,请续弈。范西屏同意。续弈时,胡肇麟胸有成竹以施定庵演排的着法应付。几个回合之后,范西屏从着法上判断胡肇麟已得到施定庵的指教,不禁哈哈大笑道:“定庵并未到扬州,不料这对弈着法,居然先到了扬州。”胡肇麟闻言,面露惭色。
让棋悔终生
有一次,范西屏与程兰如对弈,吸引众多围棋爱好者前来观战,其中不乏赌棋者。战至中盘,范西屏明显占据上风,程兰如则苦苦应对,眼看就要输棋。程兰如心中急躁,想求人支招不灵,因为没有人棋力超过范西屏。那些设赌局的庄家也着急,这程兰如要是输了他们损失会很惨重。于是在封盘时,庄家找到范西屏,偷偷塞给他五百两银子,求他让棋给程兰如。范西屏欣然接受。回来接着再战,范西屏不露声色地卖个破绽,顿时局势发生逆转。最终程兰如以半目的优势战胜范西屏。
范西屏觉得自己胜得太多了,不在乎这次输赢。不料这次他算计错了。因为此番对弈,对于范西屏来说,不过是普通的一局,输赢无所谓,而且在当时像这种花钱买棋的也是常事;可对于程兰如来说,此局是他成名之战,他打败了范棋圣,就是站上了高峰。通过此盘棋,当地类似于围棋协会的机构就把程兰如定为天下大国手。这一下,程兰如名利双收,用不着媒体炒作,一夜之间他就成了众人崇拜的偶像,很多家长更是争着把他请到家里教孩子下棋。于是程兰如忙得不亦乐乎。而范西屏后悔不已,早知如此,当初绝不会让。可是棋已下完,输赢已定,只能寻机把程兰如杀得大败,找回天下第一大国手的名誉。但程兰如见好就收,不给他机会,不跟他对弈了。范西屏三番五次地叫阵,程兰如就是坚守不应。有时范西屏找上门,程兰如早早地就躲出去。实在躲不开,被堵在门里,就以年老为由推辞。无论范西屏怎么说,他也决不肯应战。这便成了范西屏的一块心病。
寄驴扬州路
魏瑛在《耕蓝杂录》中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次,范西屏骑着一头毛驴去扬州探亲。半路上遇到了一个“棋局”,他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他来到棋局里,与局里下棋赌钱。范西屏连输两局,局里人要范西屏拿出钱来,范西屏说:“我身边没带钱,只有一头驴,是否可以抵上?”局里人同意了,就把驴牵走了。
过了一个多月,范西屏又回来了,再到棋局里下棋,这回他连胜了两盘。局里人要出钱给他,他说:“我不要钱,你把上回我放在这里的驴还给我就行了。”原来上回范西屏到这里时,是想弃路登舟,但毛驴没有地方存放,就故意到棋局里输了两盘棋,然后把驴寄放在那里。这回回来,驴已经被棋局里的人养得又肥又壮了。局里人后来知道了这个人就是国手范西屏,就高高兴兴地把驴还给了他。
下棋要人命
据记载,乾嘉年间,有一位黄某,是一位高棋,但为人心胸狭隘,小肚鸡肠。有一次,他与一个姓韩的少年对弈,连输了三盘,觉得很没面子,就借故身体不适,约定改日再比。后来有一个亲王约韩姓少年下棋。事前有人嘱咐韩少年说:“亲王好胜,你悠着点儿下。”韩少年既不敢得罪亲王,又不想坏了自己的名声,就和亲王下了三盘棋,前两盘下成和棋,第三盘输了半目。这三盘棋的每一手都要经过仔细计算,不能差了分毫,实在比赢十盘棋还要辛苦得多。韩少年下完棋后,累得头晕眼花,几乎迈不开步子了。黄某闻知后,就在韩少年回家的路上截住他,要和他再比高低。韩少年拗不过,只好勉强答应。两人开局不久便在一个角部展开激战,由于这个角部的变化非常复杂,韩少年迟迟没有落子,黄某就不断用话挤兑他说:“为什么不落子,是不会了吧。不会就快认输,别耽搁时间。”韩少年既累又气,按书上写的便“神色顿异,遽喷血数升而绝。”
后来来了一个姓范的,也是一位高棋。当地的富商大贾就集资作彩头,让黄某与他一决高下。这盘棋的胜负最后取决于一个角部的对杀。也是因为变化太复杂,黄某迟迟不能落子,姓范的就对他说:“先生殆不欲战乎?”用白话说就是“先生是不是不会下了?”黄某人一听这话,脸色立马就变了,说:“造孽呀,这是老天爷要出卖我,我还争什么呢?”说完,便“遽倒地死”。后来有人说,这个姓范的是为韩少年报仇来的,更有甚者说,姓范的是韩少年投胎转世。这个姓范的就是被誉为中国古代围棋第一人的范西屏。
当湖戏乾隆
乾隆四年,范西屏和施定庵二人在浙江平湖相遇。棋圣相遇,难免一时手痒难耐,于是摆开战局,一决胜负。十局之后,二人依旧难分高下,在场的棋迷都说既然二人同为棋圣,难分高下也属正常,假如一定要刻意分出高下,反而不美。
此时,正好乾隆皇帝下江南,得知此事,非常感兴趣,于是决定去会一下二人。化装为平民之后,乾隆皇帝骑着一匹大马来到了二人下棋的地方观看战况。
二人正在平湖大战,平湖周边景色宜人,风光秀丽,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观景。乾隆看着这里汇聚了不少人,于是也停下来仔细观看二人对弈情况。不知不觉已到了日落之时,二人依旧平分秋色。
范西屏抬头忽然发现了乾隆皇帝,于是起身迎接道:“马有千里之气,人有万盛之态,不知贵人驾到,请恕罪。”
乾隆皇帝见身份被识破,只好摆手告诉范西屏不要张扬,他对范西屏说:“听说范先生嬉游歌呼,随手应对。施先生敛眉射棋,出子甚紧。我今日过来就是想考考你们的。”
范西屏疑惑地问:“您想考点什么呢?”
“这个……”乾隆皇帝思索着,转身指着波光粼粼地湖水说:“我看你俩棋场上奋力厮杀,难分高下,关键之处杀得惊心动魄。都说二位落一子而力千斤,但是不知道二位是否有本事在落子间使我连人带马跳进湖里?”
施定庵本是出身书香世家,十分文雅,听到乾隆皇帝出言如此不慎,便有些不高兴,冷冷地回答说:“湖水无盖,毫无阻滞。假若有心下水,何须拘泥于我等?刻意深求,反而过犹不及。”说完便转身专心下棋,不再接话茬。
而范西屏听后则是看了一眼清澈见底的湖水,然后一边挠挠头,一边对乾隆皇帝说:“我虽不能落子推您下湖,但是却能借助举子之力牵您和马从湖里跃上来。”
乾隆听后,很是好奇,没多想就跃马跳入浅湖里,对着范西屏大声喊道:“我倒要试试看,你如何让我和马从水里跳出来!”
范西屏真的做到了“落子推入湖”。乾隆不禁大窘,但是也心服口服。
生卒争议
范西屏卒年不详,大文学家袁枚曾写过一篇《范西屏墓志铭》,其中卒年、岁数和葬处均未说明,只写了“以某月日卒,葬”。袁枚亡故于1797年,事实上此后史料上还有范赴沪对弈一事的详细记载。估计袁枚写墓志铭时,范西屏并未去世,是所谓“生吊生祭”,当然这是推测而已。
史料索引
毕沅《秋学对弈歌序》
袁枚《范西屏墓志铭》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17 15:44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