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慕韩,被誉为中国现代
印刷术的“奠基石”。新中国成立后,历任
东北军工局副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司长、国家计委军工局局长、国家计委副主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陕西机械学院(现西安理工大学)院长、第六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务院机械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经委经济管理研究
中心主任。
人物简介
范慕韩同志1917 年出生于
繁峙县,1936 年考入
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 年因抗战爆发而辍学。1938年,他投笔从戎,参加了抗日统一战线在
山西的一支部队——二战区新军政治部作宣传工作。1939年,
阎锡山要发动反共,形势十分紧张,范慕韩同志转到新军工卫旅政治部作宣传工作。1940 年组织上调他到延安去学习,接受党的教育和培养。1941年他光荣地加入了
中国共产党,曾任
陕甘宁边区工业局工矿课课长、晋察冀工矿局科长、秘书主任、东北军区军工部材料处处长。建国后,历任东北军工局副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司长、国家计委军工局局长、国家计委副主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陕西机械学院院长、第六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务院机械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经委经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1996 年5 月19 日,范慕韩同志在北京逝世。范慕韩同志长期在经济部门担任领导工作,他工作非常勤奋,了解他的人无不为他的高度革命事业心所感动。
荣誉贡献
印刷工业的领导人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
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的发明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加快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被人们誉为“文明之母”。
公元6~7世纪我国就发明了
雕版印刷术。1048 年前(约北宋
庆历年间),
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是我国印刷事业的第一次革命。以后,中国印刷术经
丝绸之路传到
欧洲,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直到1448 年左右,
德国人古登堡用铅合金铸成活字,并逐步实现了铅字
印刷机械化。而铅活字技术到19 世纪才传到
中国。大约又历经了150 余年,中国才逐步形成铅字印刷的工业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印刷技术有了长足进步。但是,国外印刷技术又得到了新的发展,世界
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60 年代末就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印刷工艺,结合
激光照排机排出西文。到70 年代,第四代计算机排版激光照排的印前系统已经达到普及应用时期,而中国在上世纪80 年代初仍然处于费时耗力的铅字排版印刷落后状况,远远不能适应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需求。一般图书从发稿到出书要1至3年时间,许多新书到发行时就成了旧书。
“文革”结束,百废待兴,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学习科学技术和经济文化知识,但却受到出书慢、买书难的困扰。1982 年8 月,中宣部和
文化部为改变印刷周期过长和印刷品质不高的“出书难”局面,联合国家经济委员会提出“振兴中国印刷工业”,要在我国解决汉字信息处理工程的基础上,采用世界新技术,对印刷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这时范慕韩同志刚刚从国家机械委副主任岗位上退下来,但仍担任新组建的国家经委机械办主任的职务。
张劲夫同志委托范慕韩成立了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请文化、机械、电子、轻工、化工部门负责人参加,统筹解决我国印刷工业技术进步问题。在这样一个时代的要求下,范慕韩同志成了我国印刷工业的主要领导人。
现代印刷技术的领路人
从1982 年9 月份起,范慕韩同志带队到
北京新华印刷厂、
人民日报印刷厂、
中国科学院印刷厂等地深入调查研究,与厂长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反复讨论研究,他主持组织起草了我国印刷技术装备“六五”、“七五”发展规划。1982 年底,在中宣部和文化部联合召开的全国出版工作会议上,范慕韩同志作了规划报告,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赞同。1983 年,范慕韩同志离休后,根据国家需要,仍担任国家经委属下的五、六个领导小组组长或主任。1983 年初,经他签发了向国家计委、国家经委上报的“关于提请审批印刷技术装备发展规划的报告”。1983 年3 月2 日,
姚依林同志在
中南海主持国家计委、经委第六次联合办公会议,
宋平、张劲夫、
吕东等同志出席,会议审议了由范慕韩同志主持起草的印刷技术装备规划草案,原则批准了这个规划方案,并在同年5 月由国家经委、国家计委联合发文,正式下达贯彻实施。从此,建国以来我国印刷工业规模最大的一次技术改造正式开始了。
1983 年至1985 年,范慕韩同志以对新技术的敏锐洞察力,全力支持我国自主开发的华光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而且把它作为80 年代我国印刷技术进步的突破口。他深入每个企业亲自指导,修改方案,鼓励企业果敢采用新技术、新装备。在他的大力支持下,王选、陈望銶、李新章、向阳、孔照元等一批科技人员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1984 年具有实用性的华光H 型在
新华社投入中间试验。他多次深入试验现场,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1985 年2 月正式通过由国家经委组织的国家级鉴定和验收。他连续三次向张劲夫、
邓力群汇报印刷工作规划落实情况,逐年落实年度技术改造计划,使华光系统在实用化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1985 年,由北京大学等单位开发的“华光”
激光照排系统获得了我国十大科技成果之一的盛誉。1985 年,范慕韩同志出任
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会长。1986 年9月,“华光”
激光照排技术在《
经济日报》进行了实用试验,并获得成功,从此我国
激光照排走上了推广应用坦途。1990 年全国省市级以上报纸,大都采用国产激光照排系统,1991 年全国1500 家骨干书刊和报纸印刷厂装备了“激光照排”机,排字能力大大提高,充分显示了先进科学技术的强大威力,走出了依靠科技、振兴印刷的成功之路。
印刷博物馆的创始人
中国是发明印刷术的文明古国,但一直没有一个专业的印刷博物馆。为此,范慕韩同志最先提出了筹建
中国印刷博物馆的设想,并积极为之奔走呼吁。1990年,他出席在
上海召开的第七届革命印刷印钞史料征集研讨会,会同全体代表上书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建议建立中国印刷博物馆。
1991 年1 月,范慕韩同志突发重病,经过一个多月的全力抢救和将近半年的治疗,他的身体逐步好转,但主动脉大面积梗死已经很难恢复。他顽强地和病魔作斗争,拖着病体继续为建立
中国印刷博物馆而奔走。同年10 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复同意筹建中国印刷博物馆。1992 年1 月20 日,中国印刷博物馆筹备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范慕韩同志被推举为筹委会主任。他在开幕式上说:“我们将要建立的中国印刷博物馆,是一个反映中国印刷技术发展史的专业博物馆。”“以显示印刷在发展文化、教育人民、推动社会进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和国际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后人赓续先人的奋发精神,弘扬
中华民族文化,振兴印刷工业,让它跻身于世界先进之列”。
在当时国家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范慕韩同志组织22 个单位发出了“弘扬民族文化、振兴印刷工业、为兴建中国印刷博物馆筹集基金倡议书”,得到了海内外印刷界的热烈响应。在他和筹委会的努力下,1993 年12 月底共收到捐款达1500 万元。
为搞好筹备工作,范慕韩同志不顾年老体弱,忍着病痛,柱着拐杖,亲自选址、审查设计方案。他要求每项费用都要精打细算,账目公开,提倡开会清茶一杯,吃饭不备酒水,严格执行伙食标准。范慕韩同志出身书香门第,其父曾任山西
兴县、
荣河县县长,广集历代书画。解放初,为支持祖国文化事业,他把珍藏书画悉数捐给国家。
1993 年12 月4 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印刷博物馆在北京
黄村隆重举行奠基仪式。出席仪式的领导和代表都一致认为范慕韩同志是中国印刷博物馆的创始者和奠基人,筹建当今最大的中国印刷博物馆离不开他的努力和海内外印刷界的鼎力相助。
多年来,范慕韩同志主持编印出版了《加快技术进步,振兴印刷工业》、《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中国印刷工业人物志》(第一卷)、《中国印刷业大全》、《中国印刷工业人物志》(第二卷)、《中国近代印刷史》等资料文集,为整理我国现代印刷理论,全面提高印刷厂职工技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96 年6 月1 日,中国印刷博物馆经过4 年的筹建终于顺利落成,而这一天距离范慕韩同志逝世仅仅13 天,这是对范慕韩同志英灵的最好告慰。2001 年,为迎接在北京召开的第七届
世界印刷大会,中国印刷博物馆又进行了改造,并投资1000 万元,建成了地下展厅。改造后的中国印刷博物馆共有建筑面积8100 平方米,设有“源头古代馆”、“近现代馆”、“印刷设备馆”和“综合馆”。同时还设有“港澳台印刷”、“钱币印刷”、“邮票印刷”、“欧洲早期印刷”、“印刷精品”等专题展,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印刷专业博物馆。
总结
范慕韩同志为中国印刷事业的崛起与腾飞殚精竭虑,奋斗了一生。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大批优秀的印刷科技人才、丰富的现代印刷理论资料和众多宝贵的印刷遗产与财富,更多的是他在多年生活和工作中体现出来的淡泊名利的崇高美德、谦逊质朴的无私襟怀和只讲奉献、不图索取的工作作风。这些,都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