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随笔是英国文学的一大特色之一。
起源及发展
英国随笔是英国文学的一大特色。但是,英国随笔发端起源则是法国的著名
散文家蒙田,蒙田于14世纪后半叶居乡隐居,潜心研读古希腊罗马作品,随手写下心得笔记。他的
《随笔集》一、二卷在1580年出版,由此开创了随笔这一文学体裁。蒙田随笔包罗万象,是小百科全书式的,宗教哲学,政治文化,社会历史,花鸟鱼虫,山川形胜,民俗典故,无所不谈。蒙田在《随笔集》卷首告诉人们:
“我本人就是这本书的材料。”《随笔集》的文体与风格,对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浸染极深。其崇尚理性和经验的思想,对英国的
培根与
莎士比亚的作品皆有深远影响。
蒙田的《随笔集》英译本为弗洛里奥所翻译,出版于1603年,很快就风行英国文学界。据说,这部书与诺斯翻译的
普鲁塔克所著《希腊罗马名人比较传》,俱是莎士比亚案头的必备书。15世纪后半叶,英国的散文随笔作品一时采丽竞繁,群花争艳,出现了各种风格的散文随笔,既有
黎里的《尤弗西斯》,华美雕琢,构思精妙;又有纳什的《不幸的旅人》,文思晓畅,清明如水;亦有
胡克的《论教会政策的法则》,行文绵密,叙次井然;而其中最具特色是培根的58篇《随笔》,其文笔隽永淡雅,深含意趣,有着浓重的哲理性色彩。至17世纪,英国的两位作家考莱所著的《随笔集》以及邓普尔的《杂谈集》都有一定影响。但他们刻意模仿蒙田的文体风格,并无多少新成就。而真正有艺术创见成果是著名诗人
弥尔顿,他以写作史诗《
失乐园》等闻名于世,可是,他的随笔也很优美,虽然有时句式过于累赘,却充满了雄奇之美。他写的《论离婚》、《论出版自由》等,既是政论文,也可算作随笔散文,且在英国散文史可称自成一家。
发展概况
18世纪是英国随笔的繁盛时期,由于启蒙主义的思想激荡,众多文人学者办起了期刊杂志,一时期刊文学蔚然成风,推动了英国随笔的进一步发展。其中,斯梯尔于1709年办《闲话者报》,艾迪生于1711年办《旁观者》报,将引车卖浆者们的俚俗笑谈,以及高档俱乐部贵族雅士们的幽默隽语皆搬上报刊,而艾迪生尤其文笔风趣,拥有广大读者。此外,写小说《
鲁滨逊漂流记》的
迪福也曾经主编过期刊《评论报》,创作小说《
格列佛游记》的
斯威夫特也办过《检察官》,
约翰逊博士办过《漫游者》,
哥尔德斯密斯则短暂地办过小刊物《蜜蜂》等。
由于办刊物的时代风气之盛,英国随笔的艺术性进一步提高。很多作家运用这种灵活的体裁抒发自己的个人情感,宣传自己的思想见解,随笔的题材也更广泛了,不仅写人物,也写社会事件,写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作者的个性因素浸染在文章中,文笔更加潇洒活泼。当时,英国随笔与
现实主义小说并列,成为英国文学的两大新领域。英国随笔已经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发展成一种成熟的文学体裁。
英国19世纪
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兴起,小说与诗歌都取得很大艺术成就。英国随笔的艺术成就也更加硕果累累。可以说,到达了一个艺术高峰。著名诗人
华兹华斯、柯勒尔律治及
雪莱都写过散文随笔,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而散文随笔领域更是群雄竞峙,人才缤纷。除了散文随笔的名家
哈兹里特、
兰姆、
德·昆西等,还有历史学家
麦考莱与
卡莱尔,文艺批评家
拉斯金与
阿诺德,美学家瓦尔脱·佩特尔,科学家托马斯·
赫胥黎,小说家
斯蒂文森,以及神学家纽曼等人。哈兹里特的名篇《时代的精神》,是很精粹的文论。而兰姆的《
伊利亚随笔》则是英国随笔中的名篇佳作。兰姆从1820年起,以“伊利亚”为笔名在《伦敦杂志》与其它刊物连续十年发表了诸多随笔,后编为两本随笔集,共有长短文68篇。这些随笔,活泼清新,典雅风趣,写其过去的往事以及种种遐思,写自己读过的好书,写自己看过的好戏以及认识的演员,写周围的亲朋好友,写伦敦的民俗市风,乞丐、单身汉、酒鬼等各种形象,都一一落入笔下。
这些随笔发表后,当即引起评论界及读者们注目,至今在世界文坛中享有盛誉。此外,还有散文大师德·昆西的名作《一个英国鸦片服用者的自白》,兰道尔的美文《幻想的对话》等,这些随笔讲究艺术风格,运词遣句尤注重音韵,企图在散文中形成诗的效果。另有
拉斯金的随笔集《芝麻与百合》,更是英国社会妇孺皆知 的随笔名篇。因其中一些篇章多次被选入中学课本和大学教材,遂被公认为是英国文学的精华之作。拉斯金的随笔有一特色,即这些随笔原是作者的演讲词,口语性极强,如演说者面对听众促膝谈心,亲切平易,娓娓而谈,文中时常利用贴切的比喻,既深有寓意,且形象动人。
19世纪的英国随笔美文佳作极多,其影响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其流风余绪所至,甚至对政界名人也不无影响。譬如,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首相
丘吉尔,在颇具激动煽情的演讲词中,就浸染了浪漫主义散文的艺术风格。这也与上世纪初直至30年代,英国随笔又曾进入过一个繁荣时期不无关系。那时英国政要名人在竞选和议会辩论中多喜用华丽词句。
主要影响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的白话散文园地真是繁花似锦,仪态万千。鲁迅杂文的锋芒,郭沫若散文的激情,朱自清随笔的沉郁,周作人
小品的恬静,以及诸多散文随笔大家的美文佳作,一时蔚为大观。这些优秀散文既继承了中国古代野史笔记和明人小品的传统文化精华,也汲取了英国随笔及其它外国文化的艺术养料,给中国新文化事业注入了勃勃生气。
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小品文随笔有过一个繁荣时期,
林语堂等人创办了小品文杂志《论语》曾经畅销一时,集中了左翼文人与自由派人士,特别受到青年知识分子们欢迎。但不久,左翼文人又创办了以陈望道为主编的《太白》杂志,多发表抨击时局的杂文。小品文多提倡“ 性灵文学”,号称是“自我表现的学派”;而左翼作家则以杂文为宣传武器,积极鼓吹自己的政治主张。
其实,无论是小品文,或是新型的杂文,思想领域的瞩目不同,艺术风格也各有差异,却又都属于中国式的随笔范畴。不过,恰如郁达夫所言:“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这确实是一语中的。实质上,这也是英国随笔及外国优秀文化对中国现代散文产生的最深刻影响之一。
语丝社
成立于1924年11月,办有《语丝》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之称。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平伯等。他们所创造的那种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学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语丝体”,在现代散文中影响甚大。他们融会英国随笔,日本俳文写法而提倡的随笔小品都曾经风靡一时,使新文坛大为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