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羽菊(学名:Rhaponticum repens (Linnaeus) Hidalgo)是菊科、漏芦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单生,或少数茎成簇生,直立,自基部分枝,分枝斜升,全部茎枝被蛛丝毛,被稠密的叶。全部茎叶质地稍坚硬,长椭圆形或匙形或线形。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花序或伞房圆锥花序。总苞卵形或椭圆状卵形;全部苞片附属物白色,透明,两面被稠密的长直毛。全部小花两性,管状,花冠粉红色或淡紫色。瘦果倒长卵形,淡白色,顶端圆形,无果缘,基底着生面稍见偏斜。冠毛白色,多层,向内层渐长,全部冠毛刚毛基部不连合成环,不脱落或分散脱落,短羽毛状。
多年生
草本,高25-70厘米。根直伸。茎单生,或少数茎成簇生,直立,自基部分枝,分枝斜升,全部茎枝被蛛丝毛,被稠密的叶。全部茎叶质地稍坚硬,长椭圆形或匙形或线形,长2.5-5厘米,宽0.6-1.2厘米,顶端钝或圆形或急尖而有小尖头,边缘全缘,无锯齿或少数不明显的细尖齿,或叶羽状半裂,侧裂片三角形或斜三角形,两面灰绿色,被稀疏蛛丝毛或脱毛。
植株含多数
头状花序,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
伞房花序或
伞房圆锥花序。
总苞卵形或椭圆状卵形,直径0.5-1.5厘米。总苞片约8层,覆瓦状排列,向内层渐长,外层与中层卵形或宽倒卵形,包括附属物长3-11毫米,宽2-6毫米,上部有附属物,附属物圆钝;内层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包括附属物长约1.3厘米,宽2-3毫米,顶端附属物小。全部苞片附属物白色,透明,两面被稠密的长直毛。全部小花两性,管状,
花冠粉红色或淡紫色,长1.4厘米,细管部长7毫米,詹部长7毫米,花冠裂片长3毫米。
瘦果倒长卵形,长3.5-4毫米,宽约2.5毫米,淡白色,顶端圆形,无果缘,基底着生面稍见偏斜。冠毛白色,多层,向内层渐长,长达1.2厘米,全部冠毛刚毛基部不连合成环,不脱落或分散脱落,短羽毛状。
顶羽菊为多年生旱生杂类草,农区常见杂草,也散生于荒漠草原和荒漠地带的干燥山坡,在轻度盐渍化低地的芨芨草丛中有时也见有生长,在天山东段北坡的局部地区可上升为亚优势种,撂荒地上常见有以顶羽菊为优势种的群落。顶羽菊具有强的抗旱和耐寒能力。多生于粗骨质的棕钙土和淡栗钙土上。在巴里坤它和
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 altaicus)、
白茎绢蒿(Seriphidium terrae-albae)、
短花针茅、
糙隐子草(Cleistogens squarrosa)等组成荒漠草原草地,盖度20-50%,草层高度15-30(50)厘米。
分布于中国甘肃、河北、内蒙古、宁夏(银川、银北、银南各县市)、青海、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新疆;阿富汗、克什米尔、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巴基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西南亚洲、欧洲也有分布。
顶羽菊的物候期因分布地区不同而差异明显,但通常多在3月底至4月底返青,花期6至8月,9月至10月枯黄。根系发达,入土深度达60厘米以上,种子数量多,又带毛,侵占性较强。
青鲜时因全株被白色长柔毛和含有苦味素,适口性差,除牛采食外,其它家畜均不食,但营养丰富,青鲜时调制成的干草,除马外,其它家畜均喜食,据中国新疆当地农牧民反映,有催肥、保膘和催乳的效果。霜后其适口性有所回升,牛羊喜食,骆驼乐食。顶羽菊冬季保留好,调制的青干草适口性上升,属中等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