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味叶下珠(Phyllanthus amarus Shumach. & Thonn.)是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茎直立,株高50-120厘米不等,主根不发达,须根多数;茎类圆柱形,有分枝灰绿色,直径一般0.3-0.5厘米,叶互生,羽状复叶,小叶片长椭圆形;花小,5瓣,淡绿色,柱头周围有黄色花粉,腋生于叶下,蒴果无柄,扁球形,种子细小,橘瓣状,黄棕色,千粒重0.1克。全草气微,味苦。
形态特征
茎直立,
株高50-120厘米不等,主根不发达,须根多数;茎类圆柱形,有分枝灰绿色,直径一般0.3-0.5厘米,叶互生,
羽状复叶,小叶片长椭圆形,长0.5-1.2厘米,宽0.3-0.5厘米,无
叶柄,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灰绿色,
托叶小,膜质,尖三角形;花小,5瓣,淡绿色,柱头周围有黄色花粉,腋生于叶下,
蒴果无柄,扁球形,表面淡绿色,种子细小,橘瓣状,黄棕色,千粒重0.1克。全草气微,味苦。
生长环境
野生于村寨边、旷地、田边、溪边草丛中。苦味叶下珠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中国西双版纳生长,在500-1000米海拔上生长比较好,西双版纳春、夏、秋三季都有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以土壤深厚、肥沃、含腐植质多,熟化程度高,砂性大的土壤较好;低洼积水,粘比例较多的生土地方生长不好。
分布范围
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海南、广东、广西等地。野生于村寨边、旷地、田边、溪边草丛中。
繁殖方法
种子繁殖:把选好的种子按4厘米×5厘米株行距点播于备好的地上,2-7月播种较好,播后浇水,土壤经常保持湿润,每穴播4-5粒种子,深1厘米左右,约7天出苗,按15千克/公顷播种量,撒播于备好的地上。
无性繁殖:在备好的地上,按4厘米×5厘米株行距扦插,3个节为一段,5-7月扦插,7天开始长根发芽,插后浇水,常保持土壤湿润。
栽培技术
整地
选土层深厚、肥沃、向阳、腐植质含量高的砂性地块,施腐熟牛羊猪粪50000千克/公顷,深翻30厘米,随深翻撒施
磷酸二铵、
尿素各500千克/公顷,做1-3米宽平畦,畦内整平,耕细,多耕让土壤充分熟化。
移栽
在备好的地上,按4厘米×5厘米移栽培育的壮苗,移栽时期5-7月,栽后浇水,土壤经常保持湿润,每穴栽2-3苗,深4-5厘米,7天恢复、成活率98%。
管理
浇水与松土除草:定苗、追肥后在严重干旱时要浇水,保持土壤湿润,适时松土除草,保持土表疏松无杂草。
追肥:定苗后用1%尿素液喷洒叶面,用量少,次数多,一个月2次,总量不超过200千克/公顷,定苗后,在两行中间开沟埋施
硫酸钾高效复合肥约1000千克/公顷,栽后20天开始喷
硫酸钾或0.5%
磷酸二氢钾约900千克/公顷.隔15天1次。
收获
每年10-12月,选晴天,连根拔出,洗净泥土,稍晾晒,趁鲜切成1-2厘米长,晒干或烘干,备用,市场上以绿色为佳。
病虫防治
白粉病:栽种后20天,当苗长到15厘米高时,用7.5千克/公顷喷硫磺粉,喷粉时间应选在风力不超过2级时为宜,晚上10点钟至翌晨8点钟,气流平稳,叶面有露水最适宜喷硫磺粉,硫磺粉用来防治苦味叶下珠白粉病的发生。
茎腐病:茎杆基部呈黑褐色,叶片失録、变黄。可用百菌清、多菌灵隔7-10天交替喷药防治。
主要价值
全草可以入药,有利水通淋、苦补健胃、收敛止痢、清热解毒、杀虫止痒、止咳平喘、祛痰通经、催乳、清肝明目的功能。主治肾炎、结石、性病、黄疸、发热、肿痛、毒蛇咬伤、咳嗽、肝炎、眼炎、疥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