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作kǔ)是汉字
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说文》中的小篆文字中。本义是苦菜。后引申指苦味;也引申为痛苦,苦痛的意思。
字源演变
“苦”字是
形声字。此字始见于
《说文》中的
小篆文字中。篆文的上部是一种植物的形象。下部是一个古字。到了汉代时期,与小篆文字相比,下部没有变化,但其上部的“艸”逐渐变为“艹”。而汉代后期的“苦”字,其上部是将“艹”从中间断开变为两个“十”字。但随着汉字的发展,又重现变回了“艹”。后面就没有变化,直至发展到了现代汉语。
“苦”字由“艹”和“古”字组成。“
艹”表义,是指一种草本植物。“
古”是“苦”的声符。“苦”的本义是指苦菜。即茶。如《诗经》中说“采苦,采苦,首阳之下”。由于茶的味道是苦的,故也引申为苦味。苦味令人难受,由此也引申为难受、痛苦。”苦”还有竭力的意思。
详细释义
常用词组
苦艾、苦熬、苦不唧,苦不唧儿、
苦差、苦差事、苦楚、苦处、苦大仇深、苦胆、苦杕、苦迭打、苦干、苦根、苦工、苦功、苦瓜、苦果、苦海、苦寒、苦活,苦活儿、苦尽甘来、
苦境、苦口、苦口婆心、苦苦、苦苦哀求、苦况、苦劳、苦力、苦楝、苦闷、苦命、苦难、苦恼、苦情、
苦趣、苦肉计、苦涩、苦参、苦事、苦水、苦思、苦思冥想、苦痛、苦头、苦味、苦笑、苦心、苦心孤诣、苦心经营、
苦行、苦行赎罪、苦刑、苦役、苦因、苦斋、苦战、苦中作乐、苦衷、苦竹、
苦主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一】【艸部】 康杜切(kǔ)
大苦,苓也。从艸古声。
说文解字注
大苦。逗,苓也。见邶风、唐风毛传。释艸苓作蘦。孙炎注云:今甘艸也。按说文苷字解云甘艸矣。倘甘艸又名大苦,又名苓。则何以不类列而割分异处乎。且此云:大苦,苓也。中隔百数十字又出蘦篆云大苦也。此苓必改为蘦而后画一。卽画一之。又何以不类列也。考周时音韵。凡令声皆在十二部。今之眞臻先也。凡霝声皆在十一部。今之庚耕淸靑也。𥳑兮、苓与榛人韵。采苓,苓与顚韵。倘改作蘦则为合音而非本韵。然则释艸作蘦、不若毛诗为善。许君𣃔非于苦下袭毛诗。于蘦下袭尔雅。划分两处。前后不相顾也。后文蘦篆必浅人据尔雅妄增。而此大苦苓也固不误。然则大苦卽卷耳与。曰:非也。毛传、尔雅皆云卷耳、苓耳。说文苓篆下必当云苓耳,逗卷耳也。今本必浅人删其苓耳字。卷耳自名苓耳。非名苓。凡合二字为名者、不可删其一字以同于他物。如单云兰非芄兰、单云葵非凫葵是也。此大苦𣃔非苓耳。而苦篆苓篆不类厕、又其证也。然则大苦何物。曰沈括笔谈云。尔雅蘦大苦注云。蔓延生。叶似荷靑。茎赤。此乃黄药也。其味极苦。谓之大苦。郭云甘草。非也。甘草枝叶全不同。苦为五味之一。引伸为劳苦。
从艸古声。康杜切。五部。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字部】
《唐韵》康土切。《集韵》《韵会》孔五切。𠀤音䇢。《说文》:大苦,苓也。《诗·唐风》: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传:苦,苦菜也。陆玑云:生田及山泽中,得霜甜脃而美。谢灵运《山居赋》:二箭殊叶,四苦齐味。自注:四苦:靑苦、白苦、紫苦、黄苦。
又味也。《书·洪范》:炎上作苦。《诗·邶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又《集韵》:勤也。《孟子》:必先苦其心志。
又患也。《前汉·贾谊传》:非徒病肿,又苦𨂂盭。
又《类篇》:急也。
又《博雅》:怅也。
又《扬子·方言》:快也。楚曰苦,秦曰了。郭璞曰:苦而为快,犹以臭为香,治为乱,反覆用之也。
又去声。《正韵》:苦故切,音库。困也。《西溪丛语》:今人不善乗船谓之苦船,北人谓之苦车。
又姓。大夫苦成,见《国语》。
又《通志·氏族略》:汉有会稽太守苦灼。
又果五切,音古。恶也。《周礼·冬官考工记》:辨其苦良。注:谓分别缣白之麤细。《齐语》:辨其功苦。注:功,牢也。苦,脃也。《史记·五帝纪》:河濵器皆不苦窳。注:苦,麤也。
又音怙。地名。《史记·老庄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鄕曲仁里人也。
◎按苦良,苦窳,功苦之苦,或作楛,或作沽,亦通盬,义同。《直音》:作苦。苦字从艸作。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
方言集汇
◎ 赣语:kuu3 苦寒出身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u3 fu3 [东莞腔] ku3 [沙头角腔] ku3 fu3 [宝安腔] ku3 fu3 [海陆腔] ku3 fu3 [梅县腔] fu3 ku3 [陆丰腔] ku3 [客英字典] ku3 fu3 [客语拼音字汇] fu3 ku3
◎ 粤语:fu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