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政猛于虎》选自
西汉戴圣编撰的《
礼记·檀弓下》,记载了
孔子和弟子子路路过泰山时,遇到一名身世凄惨的妇女的故事。文章以质朴的叙事为铺垫,深刻揭露反动统治者对人民大众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结语“苛政猛于虎”,鞭辟入里,刻骨淋漓,振聋发联,警省无比。孔子这句话,远胜《
论语》中的诸多言论。
作品原文
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⑴。夫子式⑵而听之。
使子路⑶问之,曰:“子⑷之哭也,壹⑸似重⑹有忧者。”而曰:“然⑺!昔者吾舅⑻死于虎,吾夫又死焉⑼,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⑽也?”
曰:“无苛政⑾。”
夫子曰:“小子⑿识⒀之,苛政猛于虎也。”
词句注释
⑴哀:伤心。
⑵式:通“轼”,车前的横木。
⑶子路:孔子的弟子。
⑷子:对别人的敬称。
⑸壹:实在,的确。
⑹重:重迭。
⑺然:是的。
⑻舅:公公,古代儿媳称公婆为舅、姑。
⑼焉:于此。
⑽去:离开。
⑾苛政:虐政也。
⑿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的尊称。
⒀识:与“志”同,记也。
白话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旁边时,看见一个妇人在坟前哭得十分伤心。孔子扶着车轼仔细地听着。
孔子让子路去问她,说:“你哭得这样伤心,必定是有深重的苦难吧?”那妇人说:”是的。从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里,我的丈夫后又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
孔子说:“你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妇人说:”这里没有繁重的赋税。”
孔子说:“年轻人要记住,苛政要比吃人的老虎还凶猛呀!”
作者简介
戴圣(生卒年不详),西汉今文经师,《礼》小戴学的创始人。字次君,梁(今河南商丘)人。与其叔戴德从后苍学《礼》,时人称为“小戴”。宣帝时立为博士,参加石渠阁会议,成帝时再任博士,官至九江太守,并创立《礼》小戴之学,与《礼》大戴之学、庆氏之学并立于学官。戴圣以其学授梁人桥仁、杨荣。桥仁官至大鸿胪,家世传其业,杨荣官至琅玡太守。由此,《礼》小戴又有桥氏、杨氏之学。今所传《小戴礼记》(见《礼记》,后列入儒家“十三经”之一),为东汉学者托小戴之名的礼经之《记》的辑本,非戴圣手定或所传。
创作背景
在古代社会,封建专制的统治十分残酷,尤其是对人民的横征暴敛,造成社会经济的凋敝,如田赋、捐税和徭役多如牛毛,给劳动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秉持民本主义理念的孔孟之道,对这种严苛残暴的统治给予了激烈的抨击。这篇文章所讲的故事,也记载在儒家经典《论语》当中。
诗文赏析
全篇反复用了三个“于”,两个“焉”。 “于”通常用作介词,“哭于墓”的“于”犹在,表处所; “死于虎”的“于”犹在或被,句意为“死在虎上”或“被虎咬死”;末尾的“于”表比较,犹比。“焉”为兼词,犹于(介词)+之(代词); “死焉”,意同“死于虎”。 “之”为指示代词:听之,打听“妇人哭于墓者而哀”这一情况;识之,记住“苛政猛于虎”这一事实。
作者通过一则简单的故事将“苛政猛于虎”这个严峻的主题揭示出来。如此,抽象的道理被寓于人物平易的行动和对话之中。这都得力于作者采用生动的类比手法。他以虎患与苛政相类比,巧妙地取物喻理,出奇制胜。祖孙三代为虎所伤,已经是非常凶残了,谁曾想苛虐的政治甚于虎。举事以类义,即物以明理。这个故事虽仅有八十字,然言简意赅,含意深沉,成为历代说理文体的典范。
作品评价
清·林西仲:“以政杀人,无异于刃,孟夫子比之‘率兽食人’。《
史记·王温舒传》曰:‘其爪牙吏,虎而冠。’然则苛政一行,是纵百千之虎于城邑中,择人而食也。以城邑不可居,方恋恋于泰山之侧。三世喂虎,还是为苛政所驱,究竟死于其政耳!夫子戒小子之言,至今读之,犹令涕下,当日鲁政不问可知矣!吾愿天下后世,凡仕宦者,皆书此一幅,置之座右。”(《言文对照古文笔法百篇》)
清·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文不满百字,而其中有山有墓,有哭者,有听者;有虎之猛,有苛政之更猛。无数景物,无数情态,洵简练之至。”
扩展阅读
今本《礼记》,也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是儒家的经典之一。《礼记》中的“礼”,指的是《仪礼》(即《礼》或《士礼》);“记”是指对经文所作的解释、说明或补充。实际上,《礼记》是一部先秦至两汉时期儒家关于各种礼仪的论著以及礼学文献汇编。它的内容庞杂、繁富,综合了儒家传统礼学的各个方面,既阐释了《仪礼》所载各种礼仪制度的意义,也点滴记述了夏商周三代所传之礼,其中还记载了孔子及弟子关于礼的问答、阐释,是研究中国古代礼学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孔子及早期儒家礼学思想的重要资料。《礼记》既可与《仪礼》、《周礼》相互补充,又可相互印证,是“三礼”中对后世产生影响较为重大的一部儒家关于礼学的代表著作,对于研究中国二千多年以来的礼仪制度、礼学思想、礼教学说、礼法道德乃至人们的行为规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