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王”一般系历史上
苗族部落领袖的尊称。所谓“王”,就是君主,是统治者。在氏族、部落中是首领。俗称的“苗王”是苗族中的首领。
在历史中,整个苗族就没有统一的首领,也没有普遍人神崇拜。所谓的“苗王”,具有时代性、阶段性、
地域性或事件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事件,“苗王”的称谓、“苗王”的
代表性、“苗王”的感召范围和管辖范围不尽相同。谓之“苗王”,可以是
原始社会、
农村公社的氏族首领,可以是公认、推选的“款首”、寨主、“
土官”,可以是长官司、土司,可以是大寨领主、小寨长老,可以是义军首领,也可以是传说中的人神化身。
据《
后汉书》记载,公元一世纪到三世纪,有关“五溪”地区苗族先民开始从事
农业生产,掌握了木皮织绩和草实
染衣的纺织和
染色技术,但生产力水平低下,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氏族首领与苗民地位平等。
从魏、晋到隋、唐时期,苗族的原始社会已逐渐崩溃。由
血缘关系组成的
氏族公社逐步发展为以地域关系组成的农村公社了。之后,
苗族史上有一种
社会组织,
南宋称为“门款”,清代称为“宰款合榔”、“
合款”或“门款”等,集三、五个到二、三十个相邻村寨为一“小款”,大、小“款首”由公认推举产生。以后逐渐被
封建王朝把持。是
地区性的政治、
经济联盟。
榕江县城西卧龙岗下有一座
苗王庙。庙中塑有苗王和侍者像,向为苗民尊崇。
榕江苗王庙是世存仅有供奉苗族始祖的庙宇,被称为“苗族天下独一庙”。此庙毁于五十年代的“
破四旧” ,后重建,据说原先的苗王庙规模要大的多。
铜仁松桃苗族自治县有一座
苗王城,建于明洪武初年,最早是答意苗民
长官司驻地。
宣德至
嘉靖年间经苗王石各野、龙达哥、
吴不尔、龙西波、
吴黑苗等长期经营逐步成为
腊尔山区
南长城外围的“王者之城”。
王城占地面积约4
平方公里,分为东城和西城。原有城墙2000余米,面宽四尺,底宽六尺,高九尺。有4个城门,城内有11条巷道,巷道内有11道寨,寨内
吊脚楼鳞次栉比。苗王城是他们
自我保护、抗击外力的堡垒。明嘉靖年间,苗王龙西波、吴黑曾率众攻县破州,活捉知县知府,活动遍及黔湘蜀三省边界,导致明王朝在湘黔边界修建了一条用以隔离
生苗区的“
南方长城”。
松桃苗王城是湘、黔、渝边界上保存较好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建筑为一体的苗疆古城。苗王城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文化史书,一座逝去的
古战场。
“苗王印”。这方在
乾隆年间由清朝礼部造,颁发给苗族
土司的官印在贵州
凯里现身,这枚由青铜铸造,重量达1.4公斤的印呈四方形,圆把。印的底面由满、汉两种文字构成,汉文为篆刻,内容是:“都坪峨异溪蛮苗
长官司印”。印的两侧刻有“乾隆三十二年十月”字样和颁造编号。印的背面刻的
正楷汉字是:“都坪峨异溪蛮苗长官司,礼部造”。当地有关部门多年前曾将此印拓印,跟
故宫内清宫档案比对,与留存的历史档案完全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