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鸿熙,(1915年1月30日—2018年7月31日),心血管外科学专家,一级教授,
博士生导师,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
人物生平
1915年1月30日生,1943年毕业于前国立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医科,授予学士学位。
1943年——1944年参加
抗日战争,回校任外科住院医师、助教、住院总医师、讲师。
1949年赴美芝加哥西北大学附属医院及依里诺依大学研究医院进修麻醉、外科、胸外科、心血管外科。
1957年春回国后任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主任、副教授、教授。
1958年在国内首次成功地应用
人工心肺机进行了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修补
室间隔缺损,并对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肌保护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逐渐形成了心肌保护概念的全面观点和系列防治方法,提出了人工心肺机的结构要求和体外循环前、中、后钾代谢规律及分段补钾方法。由于成绩突出,在全国医药卫生技术经验交流会上获得国务院奖状奖励。
1962年在国内首先成功地应用人造血管施行了主动脉——颈动脉搭桥手术。最早阐明了心内直视手术并发
颅内出血及血肿产生的机制并提出了预防措施。
1972年调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军医进修学院工作,先后任胸外科、心脏外科主任、教授。
1984年《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心内畸形的外科治疗》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辅助循环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1991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作者)。
1985年10月—1992年5月被选任为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首两届主任委员。
1992年为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体外循环委员会主委。曾任《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主编,《解放军学杂志》、《中华胸心血管疾病杂志》、《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编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科学委员会委员,北京丰台胸心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长等。为政协陕西省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及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
1993年主编《
现代多发伤治疗学》等两部专著。参加撰写了《心血管外科进展》、《心血管外科学》、《胸心外科手术学》、《国际胸心外科学》等著作,发表论文80余篇。
1998年被总后勤部评为“一代名师”。
2017年11月9日,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类。
个人生活
苏鸿熙教授于1957年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克服美国当局设置的重重障碍,利用在美工作期间的全部积蓄,购置了
人工心肺机和有关设备,携夫人毅然回国。他为了躲过美国移民局的刁难,先取道欧洲,后其夫人以赴欧旅游为名取得离美护照(当时美国当局不准美国人到中国大陆),到苏格兰会合后,终于取道法国、捷克经苏联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出版图书
人物逝世
2018年7月31日,八一建军节前夕,中国心脏外科的奠基人苏鸿熙教授病故,享年104岁。
个人成就
国际上体外循环的研究和应用经过了漫长的实验研究阶段,1953年美国安全应用于临床。为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苏教授回国后,于当年5月在国内首次应用人工心肺机进行体外循环动物实验,1958年6月在中国首次成功应用人工心肺机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1963年在国内首次成功应用人造血管进行
主动脉-
颈动脉搭桥术。在国内首先在动物实验发现高浓度钾盐对心肌的损害,避免了临床应用的严重后果.在国内首先对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后
颅内出血和血肿致死性并发症的产生机制和规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防治方案,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探索了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中、术后钾的代谢规律,有很好的临床参考价值,对辅助循环进行了一系列前沿性动物实验研究,丰富了该专题的理论基础,先后主编了《
现代多发伤治疗学》与《重症监护学》。
在担任学会工作期间,先后负责组织了三次大型国际胸心血管外科和体外循环学术会议,进行了广泛学术交流,既学到了国外先进经验,又打开了国际交流渠道,且为中、青年出国学习架好了桥梁,先后被中国当代名人录、英国剑桥和美国传记中心纳入其传记,后者并授与《有卓越贡献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