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后,经过恢复阶段,
苏联于1929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期间建造了第聂泊水电站、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冶金厂等许多大型工矿企业。成立国家土木建筑设计院,取代私人
建筑师的小型工作室,承担大中型工程的土木建筑设计。随着工业的发展,在城市和新兴工业基地兴建了以
公寓式为主的批量性住宅以及与之配套的
学校、
幼儿园、
托儿所、商店等;出现了少年宫、文化馆等新兴建筑类型。城市建设和建筑工程完全纳入国家计划,这是苏联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
革命胜利后首先按社会政治要求,着手改造一些主要城市的
中心广场。如结合
列宁墓和游行检阅要求改建了
莫斯科红场(见彩图)。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设了约 100个新兴工业城市,如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市在1932年已有20万人口。1935年通过了改建莫斯科的总计划。1971年批准了
莫斯科总体规划第三稿(见
莫斯科规划)。
苏联的居民住宅区的结构规模也由原来的街坊扩大为小区,再扩大为3~7万人口的居住区和居住综合体。一批近年新建的城市,如陶里亚蒂市、
绿城、纳沃伊市和
舍甫琴柯市等,其城市规划已注意与原有自然环境协调地设置商业和文化娱乐等服务中心,开始重视人的活动对居住环境的生理要求和心理要求。
苏联首先在30年代的工业建筑中推行建筑构件标准化和预制装配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修建大量的
住宅、
学校和
医院等,定型设计和预制构件有很大发展。1958~1962年,对两三种定型单元的“经济住宅”开始采用工厂化生产;1963~1971年,适用于不同气候区的定型单元定型设计增加到10种。1972~1980年,采用单元组合体的定型设计住宅,住宅体型可结合总体要求作多样组合;70年代以来,苏联对建筑工业化加以改进,并注意避免建筑工业化造成的单一化,提高大量建造的城市住宅的艺术水平。70年代中建造的莫斯科市北契尔坦诺沃、维尔纽斯市拉斯季奈依以及
列宁格勒市
普希金城等居住区,采用建筑工业化方法修建住宅,注意到住宅户型、类型和布局的多样化,考虑到住宅体型同人体尺度和原有环境的协调。在发展预制装配住宅体系的同时,也注意发展全现浇、装配与现浇结合等多种
工业化体系建筑。1981年起,采用《工业化定型构件统一目录》,即“从构件到房屋”的设计方法,住宅开间加大,便于近期灵活布置和远期更新。80年代初苏联住宅的年平均建造量为 1亿多平方米,主要采用预制
钢筋混凝土大板体系。
20年代的
苏联建筑界,基于对新社会和许多新生事物的不同认识和解释,在文化艺术界的影响下,出现了许多派别和思潮,既有古典主义的,折衷主义的,也有同
西欧现代主义建筑比较一致的。主要学派有现代建筑师联盟 (
OCA)、新建筑师协会(ACHOBA)等。
现代建筑师联盟的B.A.维斯宁等(见
维斯宁兄弟)设计的第聂泊水电站被誉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最出色的工业建筑。1932年联共(布)中央通过取消文艺派别,建立统一的创作联盟的决议,并取消了各种建筑派别,规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
文学、艺术、包括建筑的创作方法。
俄罗斯古典主义作为民族形式,从公共建筑到大量住宅,从高层建筑到地下车站,被广泛采用。如第二、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最大的建筑工程之一──
莫斯科地下铁道的许多车站,都按要求设计得象地下
宫殿一样(见彩图);1950年前后建造的莫斯科第一批高层建筑,每幢都有带标记和星星的尖顶,尖顶高达20~50米(见图)。1954年全苏建筑工作者会议上提出了广泛采用建筑的工业化体系提高质量和降低造价的问题,批判了建筑设计中一味模仿古典形式的倾向,建筑思想和建筑风格出现了转折。1958年建成的世界博览会的苏联馆,1961年建成的克里姆林宫苏维埃大会堂,以及
莫斯科市西南区住宅街坊的设计等,都显示出这个转变。同时,苏联也注意借鉴西方建筑经验,重新评价20年代的一些建筑思潮和人物。7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先后召开了两次有关建筑创作和建筑艺术评价的会议,对苏联现阶段建筑创作方向有深远影响。1975年全苏建筑师
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要求苏联建筑师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向,重视科学技术在建筑和建筑工程中的作用,尊重地区和民族的建筑传统。会上肯定了苏联城市建设方面的成就,指出公共建筑及住宅设计有忽视建筑艺术、片面崇尚技术的“技术主义”倾向,以及只从形式出发的设计思想。1981年全苏建筑师协会第七次代表大会着重指出,苏联城乡建筑应具有独特的建筑面貌,要克服建筑物无特点、无个性、单调呆板的弊病,重视建筑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思想性,注意建筑的艺术形象、建筑布局与构图,以及建筑与雕塑、壁画等其他艺术的结合。在1982~1983年全苏建筑师协会第3~5次理事会上,分别讨论了与上述内容有关的专题。苏联85%的公共建筑是
托幼建筑、
学校建筑、医疗建筑以及各种生活服务性建筑,近年来按照全苏《工业化定型构件统一目录》设计,以加快建设速度。市级的或具有重要意义的区级的大型公共建筑,通常按其特殊要求单独设计。
近20年来,较有影响的公共建筑有:1969年在
莫斯科加里宁大街建成的经济互助委员会大楼(见彩图),高110米,31层,大楼的两翼呈弧形,以
楼梯电梯厅联结,两个曲面的轮廓和形象随着人们视点的移动不断变化;1974年在杜尚别市列宁大街
中心广场上建成的政治文化宫(建筑师э.叶尔绍夫斯基等设计),以简洁、庄重的外形与生动活泼的
民族传统装饰相结合;1970~1975年建成的阿拉木图列宁宫(建筑师B.金等设计),金色电镀
铝材花饰的大挑檐与
雪山背景形成鲜明对比,建筑物颇有民族特征;1982年在新罗西斯克市建成的卫国战争纪念建筑群(雕塑家B.茨卡略、建筑师Я.鲍里索维奇等设计),以
红军战士群像和倾斜的主体建筑同原有的道路和环境结合颇为得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