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白
吴语白话
苏白,又叫做吴语白话,属汉语白话的一种。是以吴方言为基础,以典范的吴语白话文著作为语法参考的汉语体系。
苏白介绍
苏白是明清四大白话之一(韵白、京白、苏白、广白),也是当时江浙地区一种地区性通用语,和今天的苏州话有一定差别。最早提到苏白的是文献《广志绎》。该文了记载当时南直隶镇江、常州、苏州、松江4府和浙江省,方言之间有一定差异,于是采用苏白作为共通语在江浙地区不同县域交流。
苏白音首推位于苏州城北陆慕的光裕社口音。由于苏州城在以前以今天锦帆路为界,大致分成南城北城。北城达官贵人、旅客商贾居多,因此北城的文化影响力巨大。由于苏州城空间有限,因此修园林、别墅往往顺着今天的齐门北大街一直到陆慕。陆慕环境没有城内嘈杂,因此集中了大量的达官贵人修建的别墅园林。陆慕镇也成为知识分子、达官贵人文化交流的场所。《吴县志》有相关记载“光裕之音出陆墓”。光裕社是明清吴语文化输出传播中心,陆慕人的苏州话也被推崇为吴音的标准。加上唐伯虎祝枝山等四大才子一大批文化人都以说城北陆慕口音为荣,所以导致后来苏州城里话和陆慕趋同。
发展历史
元代之前,苏州地区方言仅仅是地区性方言,影响力较小。在政治和商业领域,不同地区的人之间交流,往往参考当时的官方韵书(类似于今天的字典),如宋代的《广韵》。
元代之后,北方经过辽、金、元等少数民族的统治,语音发展变化较大,因此韵书体系被逐渐破坏。由于失去了强有力的韵书体系,到了明代初,中国社会各种强势方言形成了地方通行语。
明代之后,虽然官方指定了韵书《洪武正韵》,但是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仍然以社会各种强势方言为主。明代苏州经济逐渐繁荣,较多苏州人能够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政治和商业领域,同时也将自己的方言传播开来。
在明清的商业领域,苏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商业通行语的一种。因为苏州在明清实际上是全国性的经济中心之一,类似今天上海的地位,北上和出海的商品很多都在苏州中转。加上当时吴语人口占全国的30%,加大了苏白音的影响力,因此形成了有一定通行范围的苏白音系。很多来往江浙各地的商人,为了做生意方便,学习苏白而不用一一学习各地方言,大大节约了时间。甚至苏白的很多词汇传到了西部地区,并且流传至今,如重庆话中的“格式”(标致)、“转来”(回来),“行市”(能力强)、“苏气”(洋气)。这些词汇有的在今天的吴语中已经很少使用了。
在明清的文化领域,苏白也有一定影响力。《广志绎》中说“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之而雅,俗者,则随而俗。”一时间,姑苏城被大明士绅名流列为游学天下必得一游的五大都会之一,上至后妃宫眷、官宦妻女,下至民间匹妇乃至江湖艺女,更以穿着苏式服装,学说苏白,操唱吴歌,引为骄傲。
在明清的政治领域,由于江浙一带读书人较多,在全国各地都有做官或者教书,苏白读书音就影响了很多官宦世家和书香门第。由于古代南方战争较少,江浙地区仍然保持以前的读音,如浊音,因此也受到当时一些读书人的喜爱。
在明清的文学领域,冯梦龙山歌》集吴地民歌,成篇苏白。“三言”和《墨憨斋定本传奇》《浣纱记》《清忠谱》等也用苏白。清末民初有苏白小说《吴歌甲集》等。《海上花列传》文言文和苏白相结合。民国时期,上海的书香世家和部分学校也是使用苏白作为交流语言的。
在明清的戏曲领域,明清时期苏白流行于昆曲苏州评弹等领域,如昆曲中普通百姓对话采用苏白。
太平天国起义之后,苏州城市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太平天国烧杀抢掠致吴地经济、商业、劳动资源遭前所未有打击,吴语人口锐减,起义前,吴语人口占全国的20%,起义之后仅占6%左右。由此吴语各地语音开始独立发展,吴语各地音系开始加大。所幸的是,松江府人陆懋编著一本《乡音字类》将苏白音作为文字性参考记录了下来。19世纪末上海经济发展超过苏州,苏白又开始逐渐以上海话为基础音。上海苏白直接影响当时的商业用语与戏剧。如源自浙江的越剧,在上海发展,因此逐渐以上海苏白为准。
上海开埠后移民大量涌入,各路移民的语言对上海话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尤以苏州话宁波话为重。苏白音因其权威性和丰富的文学形式(吴语小说、传奇、弹词和民歌等)对上海话也有过重要影响。而宁波移民较多,今上海话的第一人称复数“阿拉”即来自宁波话。这样,形成以上海本地话(松江府各地话)为主,多种吴语方言(苏州话、宁波话为主)的共存的新上海话。新上海话继承了老上海话的基本特色,融合了北部吴语的主流特征,一跃成为太湖片吴语区发展最快的方言,也替代传统的苏州话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吴语方言。上海话语音是各地吴语“最大公约数”和代表音。其他吴语使用者易于理解上海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
20世纪30年代是上海话的黄金时期。和香港类似,上海的作家们意译或者音译很多英文单词,用到书面文本中去,通过当时上海极其发达的各种平面媒体进行传播,然后被普通话吸收。
新中国建立之后一度支持方言的拼音化和标准化,吴语也在其中。1952年推出江南普通音,融合苏白音和上海话,供江浙市民学习,希望能够统一吴语地区的方言。但是这种普通音被1955年推行普通话的政策所打断,并未普及开来。普通话推行之后,以京白为基础音的普通话取代了苏白在江浙的通行语地位。
苏白音系
声母
韵母
声调
戏曲中应用
明末清初的戏曲作品,特别是昆曲中的宾白有不少基于苏州方言的苏白,其不仅能够迎合当地观众的审美趣味,也能比较生动地刻画人疬形象,并能起到调剂当场的作用。而戏曲作品中的苏白在其起源初始,却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创作者也有不同的创作偏好。
苏白主要用于吴歌、昆曲(苏州音)、越剧(嵊州音)、苏州评弹(苏州音)、锡剧(无锡音)等等。苏白的作用是,作相关科介方面的提示,或者尽可能接近书面语但是读音使用吴语,便于大众能够听懂。
文学中应用
介绍
清初
豆棚闲话
清中期
弹词脚本“沈氏四种”(《报恩缘》、《才人福》、《文星榜》、《伏虎韬》)
清末民初
《何典》、《海上花列传》、《海天鸿雪记》、《九尾龟》、《吴歌甲集》
近代
朱瘦菊的《歇浦潮》、张恨水的《啼笑姻缘》、秦瘦鹃的《秋海棠》
当代
王小鹰的长篇小说《长街行》
标准体系
苏白音首推位于苏州城北陆慕的光裕社口音。《吴县志》有相关记载“光裕之音出陆墓”。光裕是古代的吴语文化输出传播中心,这就是说陆慕人的苏州话历代被推崇为吴音的标准,加上唐伯虎祝枝山等四大才子一大批文化人都以说城北陆慕口音为荣,所以导致后来苏州城里话和陆慕趋同。
乾隆帝南巡曾召姑苏弹词名家王周士说书,后随驾进京御前弹唱,并赐七品顶带,被后人誉为“御前弹唱,七品书王”。而后发起创建“光裕公所”,供奉三皇祖师,制订行规行风,对外保护艺人权益,对内调整关系,提倡尊师礼让,吉庆佳节举行会书,切磋书艺,培植后学,提倡公益事业,设立裕才学校。这样,光裕社的苏白音,在吴语地区地位就更加突出了。
近代又由于苏州、吴县的分裂隔阂加上苏州城里外地移民增多改变了口音语言略有出入,而城北陆慕却保留一口原汁原味的老派苏州话,陆慕街上人讲的话很好听,咬字清晰尖团打党分明八调齐全。现今苏州,听陆慕街上话不像听什么园区、新区话有苏州南城口音,因为陆慕街上讲的是老城区话,而且是最接近评弹苏白的话。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1 22:26
目录
概述
苏白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