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图书馆
江苏省苏州大学的学术支持机构
苏州大学图书馆,是江苏省苏州大学的学术支持机构,前身为“东吴大学堂藏书楼”。苏州大学图书馆由4座独立馆舍组成,包括坐落于天赐庄校区的本部馆、敬文馆,坐落于独墅湖校区的炳麟馆以及坐落于阳澄湖校区的阳澄湖馆,总建筑面积8万余平方米,阅览座位3700多个;馆藏中外文纸质图书420余万册、纸质期刊38万余册,中外文数据库160个(包含子库)。
发展历史
苏州大学图书馆历史源远流长,其前身为“东吴大学堂藏书楼”。1901年3月8日在苏州天赐庄博习书院旧舍正式开办。1903年林堂落成,图书馆迁入二楼东南部一大间,并成立图书委员会,聘附属一中肄业生卢赋梅先生为首任专职管理员。1906年已有中文图书3500册,西文图书350册。1913年迁入孙堂二楼北206室。1921年特聘美国图书馆专业毕业的朗特(R.Longden)女士为“主任馆务”,1924年又聘文华大学图书科首届毕业生黄星辉先生为副主任。同年,位于上海昆山路新址的东吴大学法学院图书馆建成,时有中文图书1000册和西文图书3000册。在方兴未艾的“新图书馆运动”中,东吴大学图书馆学习欧美图书馆先进的管理与服务理念,成立西文部与中文部,采用杜威十进分类法。1926年黄星辉先生任主任,其系友葛受元先生为副主任,至此,图书馆几经扩充和发展,完成了由传统书院藏书楼向近代大学图书馆的彻底转型。1935年东吴大学本部图书馆藏书约4万册、法学院图书馆藏书3万余册,名列省内大学图书馆第三,跻于全国大学图书馆大馆之林。
抗日战争时期,图书馆随东吴大学分迁沪、蜀办学而使图书散存多处。胜利复校后加强建设,1947年藏书约5万册。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在东吴大学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私立江南大学等院校的部分系科基础上组建江苏师范学院,图书馆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图书馆。当时有工作人员7人、藏书23万册,并在东吴大学原校址南建成了1940平方米的独立馆舍。随着学校的发展和转型,1982年学校更名为苏州大学,图书馆即更为现名。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1995~2012年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等先后并入苏州大学,图书馆也获得极大的发展,并形成一馆多校区学科分馆的服务模式。
苏州大学图书馆现由4座独立馆舍组成,包括坐落于天赐庄校区的本部馆、敬文馆,坐落于独墅湖校区的炳麟馆以及坐落于阳澄湖校区的阳澄湖馆,总建筑面积8万余平方米,阅览座位3700多个。
2024年7月,红十字国际学院与苏州大学图书馆联合创办“红十字运动文献中心”。
馆藏资源
苏州大学图书馆藏资源兼顾学科建设与学校历史和传统,在满足学校学科发展需求的同时,注重对特色文献及教师学术著作的收集和积累;在强调文化积累的同时,注重双一流学科和优势学科的文献保障。现有资源覆盖学校13个学科门类、105个本科专业,截至2022年底,已有中外文纸质图书420余万册、纸质期刊38万余册。此外,图书馆馆藏古籍以历代人物图像、家谱族谱、吴门医派、吴文化与地方文献等为主要特色,共有线装古籍15万余册,含善本900多种8000余册,其中不乏明版及清前期本、精刻本、明清稿抄本、名家批校本、域外汉籍等;特藏东吴大学外文原版图书以及东吴大学、私立江南大学、无锡国专、省立教育学院、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等民国图书4万余册、大型古籍丛书及港台版文史类丛书3万余册、获教育部赠送《中华再造善本》第一期、第二期近2万册。图书馆电子资源种类丰富,可提供利用的电子全文包括:中外文图书236万余册,中外文期刊9万余种,中外文数据库160个(包含子库)。
开放时间
苏州大学图书馆借书处和各阅览室开放时间如下表所示。 国家法定假日开放按学校值班时间;寒暑假开放时间另行安排,届时敬请读者关注本馆主页通知栏。
馆藏布局
苏州大学图书馆共有4个分馆,分布于四个校区。各分馆的馆藏根据校区学科分布情况各有侧重。
本部图书馆
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本部图书馆环境优美,历史悠久,藏书丰富,服务功能齐全。建筑面积14500平方米,共有五层,整个建筑成口字形,2003年9月改扩建竣工并投入使用。
本部图书馆的收藏重点是理科类书刊,现馆藏有语言、数学、物理、计算机等类书刊约40万册,中外文报刊480种,是苏南地区文献中心。
馆舍东面是行政办公区,南面是业务工作区,西面是读者服务区,北面是书库。业务工作区的一楼为资源建设部,主要负责全馆的文献采购和编目工作;二楼为信息服务部(查新站)一、信息检索室和检索培训教室,负责为广大读者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包括代查代检、查收查引、原文传递、科技查新以及检索培训等服务项目,有检索终端80台;三楼信息服务部(查新站)二,负责全馆的网络技术与现代化设备维护。
读者服务区的一楼为共享大厅,设总服务台、院士风采廊、电子宣传屏、 OPAC查询区、图书自助借还区等;二楼设通识阅览室和自修室,总阅览座位320个。三楼设新书刊阅览室和自修室,总阅览座位280个。四楼为自修室,设268个自修座位;五楼为学术报告厅,可举办各种会议、报告和学术讲座等,设座位242个。
敬文图书馆
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东区敬文图书馆建筑面积近9000平方米,由香港爱国实业家朱敬文先生捐资兴建,始建于1989年,建成后于1992年2月28日正式开放。该馆为均高4层、俯视呈侧日字形的回廊式通用建筑。回廊环抱着两座独具江南风貌的园林式庭院。馆舍明亮而雅静,服务功能较为齐全。馆藏文史哲各类文献约90万册,在为全校文科各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服务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敬文图书馆一楼为样本阅览室,设56个阅览座位,提供自建馆以来入藏的文科各类留存样本图书26万余册的阅览服务。二楼为借书处及自修室,借书处辟为中图法分类号及科图法分类号两大流通书库以及一楼密集书库,近30余万册图书全开架借阅;自修室设有80个自修座位。三楼分为期刊阅览室和自修室,共设344个阅览和自修座位,期刊阅览室共有近400种现订报刊及近6万余册报刊合订本供读者阅览,并可提供资料复印服务。敬文馆共配公共查询机10多台,分布于借书处及各阅览室,提供馆藏及借阅信息查询,网上书刊征订、续借等服务。
炳麟图书馆
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炳麟图书馆,由美籍华人著名的实业家唐仲英先生捐助,并以其父亲的名字命名的一座现代化图书馆,型似水晶莲花,占地2.42公顷,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地面8层,地下一层,藏书约100万册,收藏以人文艺术类、古籍特藏类书刊为主,以化学化工、生物医学等类见长。现有阅览座位1100余个,中外文报刊800多种。炳麟图书馆通过网络与本部馆、东区敬文馆、阳澄湖馆以及相关院系资料室共建共享,共同构成学校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
功能分布:一楼为总书库(包括借书处)。借书处提供图书借还、读者证件注册、挂失、注销等服务。二楼为咨询台、展示厅。为方便读者快捷使用炳麟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大厅设有公共查询区,提供书刊信息检索服务。三楼为新书阅览室、期刊阅览室。新书阅览室有阅览座位132个,提供新书的短期外借和阅览服务;期刊阅览室有阅览座位112个,提供各类报刊以及近五年的中文期刊合订本的阅览服务。四楼为电子阅览室和自修室,有自修座位229个,集读者上网,信息咨询、文献检索教学、实习于一体。五楼为社会科学阅览室和自然科学阅览室。社会科学阅览室(艺术阅览研究室)着重收藏艺术类图书和现刊。自然科学阅览室(外文阅览研究室)主要收藏外文图书和期刊。夹层设有教授研究室。六楼为古籍中心,601室设古籍阅览室。拥有线装古籍15万余册,含善本近1000部7000余册,以吴文化地方文献、明清科举文献以及江南医家的医古籍较有特色,不乏佳本;1949年前出版的图书3万多册、报刊1万多册,多有国内稀缺书刊;影印版古籍丛书及中华再造善本等5万余册。七楼为图书馆办公区域。
阳澄湖图书馆
苏州大学阳澄湖校区图书馆位于美丽宜人的阳澄湖畔,其前身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现有藏书约150万册,阅览座位约近800个,中文报刊300多种,馆藏文献以轨道交通、机电等工科类图书、期刊为主。
馆舍布局为:一层南面为办公区,中部为密集书库和主机房,北面为过刊室, 东面为大小报告厅;二层为期刊阅览室、图书流通区;三层为电子阅览室、自修室 。
读者服务
图书馆内设综合办公室、资源建设部、读者服务部、信息服务部(查新站)和古籍特藏中心,现有在编员工100人,派遣制员工1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近40人、博硕士学位者30余人。一直以来,全体馆员以“传承文明,服务社会”为己任,积极开展各类服务。除常规书刊借阅、文献传递、参考咨询等基础服务外,图书馆努力拓展服务范围,积极开展阅读推广、信息服务、学科服务、信息素养教育等服务。围绕“非遗进校园”、“行走的阅读”、主题展览等特色品牌活动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深入院系平台、融入学科团队、嵌入研究过程,为学院、学科、学者提供精准、靶向、及时的知识服务、学科服务深受师生好评。
作为CALIS示范馆、JALIS核心成员以及苏州高校图协主任委员馆,苏州大学图书馆将以加快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为支撑,以高质量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发展为保障,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拓宽服务范围,在学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征程中贡献力量、展现作为。
成就荣誉
百廿余年来,苏州大学图书馆始终秉承“以人为本,服务师生,贡献社会”的价值理念,助力学校高质量推进“双一流”建设。图书馆先后入选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首批“江苏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获批教育部综合类科技查新工作站,多次荣获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先进集体”称号。
参考资料
本馆介绍.苏州大学图书馆.
组织机构.==欢迎访问苏州大学网站==.
本馆介绍.苏州大学图书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4 21:53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