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作龙凤灯是一种历史悠久的
民俗舞蹈。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苏家作龙凤灯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6年),由苏家作艺人黑旦所创。 旧时苏家作人务农耕作之余,业余文化生活相对比较丰富,每年春节和苏家作村火神庙会期间(农历二月十九日),苏家作人为庆贺一年的劳动成果,期盼来年获得更好的收成,都要把如龙、凤、
麒麟、老虎、孔雀、荷、鱼等象征富贵吉祥的动植物形象制成花灯,除在各家门口悬挂外,还根据一些民间传说故事,把这些花灯组织起来,各扮角色,进行耍类跳舞活动,龙灯舞和凤灯舞就是其中的代表。
舞蹈简介
从古至今被视为神灵的象征,我们都被称为龙的传人。凤被称为百鸟之首,把这两个结合起来,并且以花灯的形式来表演,是咱们博爱县苏家作村所独有的一种民间舞蹈。我来到了博爱县的苏家作村,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主要的传承人有20多人,随着老艺人的相继谢世,如今龙凤灯的传承人只剩下5个人了,毋启兴老人已经80岁高龄了,老人告诉我们从小就看大人们舞灯表演,到20岁的时候开始学习舞龙凤灯。同期声:苏家作村龙凤灯传承人 毋启兴 这长大长到20多岁了也都开始学了,你拿着龙头,那个龙珠咋跑你咋追上,龙珠咋下来你也下来,上去后你又追上,这龙嘴早晚离那珠珠紧挨的,人家咋跑你咋跑,可费气了,那龙头沉你跑得歇歇喘喘可受不了。 清道光二年,就是公元1826年的大耍灯年,当时许良、下期城、城关九街等都有龙灯舞,而且舞得非常精彩,为了在这次大耍灯中取得好成绩,苏家作艺人毋黑旦,根据民间传说故事将龙灯和凤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首次演出了“龙凤共舞”,使全县群众大饱眼福。之后,毋黑旦又在龙凤共舞的基础上,增加数十种伴舞灯,编排了精彩的龙凤呈祥、丹凤朝阳、百鸟朝凤、龙游戏凤、张羽煮海、文王拉纤、
刘海戏蟾等有故事情节的灯舞,在当年苏家作火神庙会期间将龙凤灯舞演绎到了极至,自此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苏家作龙凤灯。 同期声:苏家作村龙凤灯传承人毋海道九月十八大耍花灯,那时候午门贴告示说苏家作大耍花灯,那天耍灯的时候,那来的人苏家作都装不下。 同期声:苏家作村龙凤灯传承人毋传金一百里方圆南至黄河以北,北至太行山(都来这里)。为啥那房底下垫砖,那底下根本没人,就是架到房上(看),一直弄到五更天整跑一夜黑。 龙凤灯采用竹竿制成骨架,彩绘纱布装饰“龙皮”“凤衣”。龙的各节用竹笼作骨架,各节之间用青麻绳连接,龙须用青麻染成,龙角、龙爪用银箔镶裹,龙眼旧的用琉璃珠,新的用灯泡。“凤灯”由头、身、翅、尾四部分构成,头颈长4.3米,凤翅、凤尾呈扇形,两翅和尾部共装25个蜡碗,为防止蜡油流失,特制了独有的“牛油干碗蜡”。整个龙凤灯舞,还配有数十种形态各异的动植物伴舞灯,表演演员全部由村里年轻力壮的男性青年表演、年长者指挥,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之一。 现场播报:(举个龙头)真的好重呀,观众朋友您刚才看见的是龙头的骨架,而我手上拿的是已经制作完成的一个长达40米长龙的大龙头,这个龙头它制作的非常精细,而且做工也非常的好,刚才听这个师傅就给我介绍,在表演当中总共有10条龙,他们的颜色也是各不相同,分别有红黄白黑等六种颜色,而且这10条龙也是有40米,30米,20米各不相同的长度。这个龙头大概有16公斤左右,如果没有很好的体魄那真是舞不起来。 苏家作龙凤灯形态逼真,表演动作惊、险、奇、绝、美,将“龙”与“凤”的叨啄跳跃、亲昵逗乐、悠闲自得等动静神态演绎得淋漓尽致,再加上锵镪有力的打击乐,使苏家作龙凤灯表演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苏家作龙凤灯将龙舞和凤舞和谐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那为什么龙凤灯是咱们博爱 龙,四灵之首,中华民族膜拜的图腾;凤,百鸟之尊,天下吉祥太平的象征。在素有“太行山下小江南”之称的博爱县,传承着一种距今已有180年历史的独特民间舞蹈——苏家作龙凤灯舞,这枝中国民间舞蹈百花苑中的奇葩,将寄托着百姓希望与憧憬的龙灯舞和凤灯舞表演推向了极致,龙凤共舞,热闹非凡,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民俗现状
然而,本报记者在博爱县苏家作村采访时了解到,这一绚丽的民俗文化瑰宝正面临着后继乏人、部分技艺失传的尴尬境地。 9月1日上午,当记者从焦作赶到博爱县苏家作村时,毋启兴、毋海道、毋传州、宋生宝四位龙凤灯舞老艺人已在村委会等候了。四位老艺人中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66岁,虽然年事已高,但一说起龙凤灯舞,老人们滔滔不绝,讲到兴头儿上,还抬起胳膊,迈着小碎步,伴着嘴里哼唱的“咚咚呛”的节奏,比画起龙凤灯舞的表演动作来。伴着老艺人的回忆,记者走进了苏家作那灯火涌动、锣鼓喧天的龙凤灯舞世界。 记忆中的 龙凤灯舞 据清道光十九年编修的《毋氏族谱》记载:“清道光六年(1826年),族人毋黑旦创制龙凤灯,名振清化(今博爱县城)。”这样算来,
苏家作龙凤灯舞至今已有180年历史。过去的龙凤灯舞是什么场面?80岁高龄的老艺人毋启兴向记者讲述了他儿时看过的一场龙凤灯舞表演。 毋启兴说,苏家作耍龙凤灯的消息一传出,各家的亲戚朋友,就连“水担钩打枣——够不着”的亲戚也都会赶来苏家作看灯。“那时还流传一段顺口溜:‘苏家作阵势凶,二月十九唱戏带耍灯,二龙来戏凤,当中老虎蹦,大户得一石,小户得十升。’”记忆力颇好的老人脱口而出。 “用现在的话讲,这段顺口溜说的就是各家各户的招待经费,家里来的客人越多吃的粮食也越多。”坐在一旁的该村党支部书记毋启富笑着给记者解释。 毋启兴接着说,以前耍龙凤灯,沿街村民都是在各自家门口搭台居高临下观看,街道中间只用于表演。台子上站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年轻人都爬上树梢和房顶,没有一点“后门”的外村人只好扒在村寨墙上看。夜晚表演的节目除了龙凤灯、云彩灯、西瓜灯、太阳灯、百鸟朝凤灯,还有刘海戏蟾、蝙蝠闹寿、闪竿王、张羽煮海、十二美女拉纤等配套的灯舞,仅参加表演的就有1000多人,加之数以万计的观灯人,当时的壮观景象可想而知。表演龙凤灯舞的队伍要经过村里的每条大街小巷,苏家作村的8条主要大街加上其他小街道总长约6公里,灯舞表演天不黑就开始了,边走边演,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天亮。 发展中的 龙凤灯舞 俗话说:门里出身,智慧三分。一代代苏家作人耳濡目染,根据先人传下来的道具,不断对龙凤灯的工艺进行改进。 其实龙凤灯的流传得益于博爱县丰富的竹子资源,当地产的竹子韧性好、柔软,是制作龙凤灯的最佳原材料。艺人一般用竹篾制成各种骨架造型后,再进行裱糊、彩绘。过去的龙凤灯只有龙灯的“龙皮”是用粗布制作,凤灯及其他灯全由纸糊,现已经全部改成用布制作了。据了解,该村制作的龙凤灯及云彩、小鸟等其他各种伴舞灯,若排列起来,可达1公里长! 自古以来,苏家作龙凤灯舞全由身强力壮的男性进行表演。今年春天,该村首次组织了一批30岁左右的妇女表演龙凤灯舞,没想到“半边天”们报名的积极性很高。“现在思想应该解放,妇女的积极性既然这么高,我们一定让她们多参与龙凤灯舞表演,并长期坚持下去。”毋启富表示。
文化申遗
据了解,自1984年以来,苏家作龙凤灯舞曾多次参加河南省民间艺术节、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等大型活动,在2006年还代表我市参加在河北省邯郸市举办的首届中原民间艺术节荣获一等奖。 说起刚刚落幕的“两赛一节”,老艺人毋传州和宋生宝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因为受舞台场地的限制,40米长的龙灯没办法在舞台上进行表演,最终苏家作龙凤灯舞在开幕式当天被迫取消。 轻轻撩开面纱,苏家作龙凤灯舞渐渐走入世人的视线,影响力与日俱增,但其自身面临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苏家作龙凤灯舞节奏快,对人的体能要求很高,喜爱该项目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表演队伍也从鼎盛时的千余人缩减到二三百人,而继承苏家作龙凤灯舞的艺人全村只剩下10余人,并且多已年过古稀,后继乏人的现状成为苏家作龙凤灯舞发展的瓶颈。 据老艺人说,西瓜灯、汤圆灯自1964年以后便已失传。当时村里表演西瓜灯最精彩的毋绍兰已作古五六年,他制作的西瓜灯在蜡烛的映照下,黑子红瓤,十分好看。将汤圆灯进行创新的毋国定老人刚刚去世,他改进的汤圆灯使原来用棉花做成的“汤圆”能滴溜溜乱转,形象十分逼真,可这些手艺却都随着老艺人一同消失了。 此外,失传的经典节目也有很多,刘海戏蟾、十二美女拉纤等只能成为苏家作村民的一种回忆,一种历史记载中的文字符号。 毋启富说,龙凤灯舞是集体传承的民间文化艺术,村里人多是一人多艺,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大多能继承,但仍有50%的技艺失传,村里很少有年轻人真正下工夫钻研了,很多技艺已经没办法恢复。 另外,苏家作龙凤灯舞是口头传承,文字资料原本就极少,加上
抗日战争、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几个特殊时期,该项目一度停演10余年,与此有关的资料都石沉大海,搜集、整理难度很大。 虽然苏家作龙凤灯舞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但为保护这一民俗文化瑰宝,一代代苏家作传人仍不断地努力着,并专门成立了“苏家作龙凤灯舞保护和发展委员会”。2007年2月,苏家作龙凤灯舞被
河南省人民政府、
河南省文化厅公布为首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 苏家作龙凤灯舞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月份将迎接验收。 毋启富说:“希望今年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成功,我们下一个目标就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到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我们还要大耍一场龙凤灯。在俺们这一代人手中,一定要让苏家作龙凤灯舞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县苏家作所独有的呢? 同期声:苏家作村党支部书记毋启富这个龙凤灯在咱当地演出是咱当地有丰富的竹竿,所以制作的道具都是竹编的。怎样演这么大规模,村里人多,近10000人,旧社会人也多。所以灯的品种多,在节目演出当中融合节目技巧很有特色。在其他地区演不出来。 在2006年11月份,苏家作龙凤灯被省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正在筹备申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介绍
文化遗产名称:苏家作龙凤灯
遗产编号:Ⅳ-2
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焦作市博爱县
遗产级别: 省
历史起源
清道光二年(1826年)是博爱县的大耍灯年,为了在这次大耍灯中取得好成绩,苏家作人艺人毋黑旦(大名不祥)根据民间传说故事,将龙灯和凤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龙凤共舞的基础上,增加了数十种伴舞灯,根据民间传说故事,编排了许多灯舞节目。在当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苏家作火神庙会期间,演出了龙凤呈祥、丹凤朝阳、百鸟朝凤、龙游戏凤、张羽煮海、文王拉纤、
刘海戏蟾等精彩的灯舞,将龙凤灯舞演绎到了极致,自此苏家作龙凤灯全面形成。
灯舞传承
龙凤灯舞是集体口头传承,主要传承人多为舞龙头、龙尾、凤头以及舞蜘蛛灯、太阳灯的艺人。“旧时演出,常由大姓推选会首,总执舞灯之事,每户以人丁和收入多少,交纳所需开支。建国后由村委会负责组织制作、排练和演出”。
龙凤灯舞场面庞大、气氛恢宏,节奏明快,粗犷豪放,加之数十种伴舞灯和群众耳熟能详的民间传统故事作为主要舞蹈内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道具制作
“正月里正月正,家家户户挂红灯。”灯彩是民间彩扎工艺由民间艺人以竹篾、苇条捆扎成骨架,再以丝绢、彩纸裱糊、装饰而成。
博爱县苏家作乡苏家作村是龙凤灯舞的发祥地,该村的龙凤灯舞距今已有 180 年历史。龙和凤是中华民族勇敢和智慧的象征,是炎黄子孙长期追求友善、和平的吉祥物。华夏儿女被称为龙的传人。龙凤灯制作精巧,做工精细,用竹篾制作骨架,彩绘、纱布装饰龙身,白纱布彩绘出凤衣图案,每条龙长 21.3 米,由 9节 组成,每节都有 1 根长 1.55 米的木棍支撑,这些木棍也是舞龙演员用的手柄。龙的各节是用竹篾编的竹笼做骨架,各节之间用 3 根细绳连接起来,龙须用青麻染制,龙角及 4 只龙爪用银箔镶嵌,龙眼装上灯泡,龙背缀上红、绿两色彩绸,龙腹上系 45 只铜铃,此外还配了 10 种形态各异的伴舞灯。龙凤灯舞以龙游场、龙戏凤、龙脱皮、百鸟朝凤等表演最为精彩。打击乐开道,蜘蛛灯绕场一周,边舞边放焰火,这时双龙抖动身体,身上的鳞片闪闪发光,青龙喷水,火龙喷火,身上的铜铃“叮当”作响。
发展历程
过去每年春节和苏家作村火神庙会期间(农历二月十九),苏家作人为庆贺一年的劳动成果、企盼来年有个好收成,把象征富贵、吉祥的龙、凤、麒麟、老虎、荷花等动植物形象制成花灯,除悬挂在门口外,还把群众组织起来,根据一些民间传说进行跳舞表演,其中龙灯舞和凤灯舞就是其中的代表。
今博爱县一带过去以放焰火、玩花灯著名,尤以玩花灯为甚。为了竞争,苏家作村一艺人别出心裁,根据民间龙凤呈祥、丹凤朝阳等传说故事,将凤灯融进了龙舞。在一次“大耍灯”活动中,一龙一凤巧战群龙而一举成名,自此形成了苏家作村的龙凤灯舞。
1984年以来,苏家作龙凤灯每年都参加市、县、乡春节文艺会演,并多次参加河南省民间艺术节、代表河南省参加四省十三市民间艺术节、焦作国际太极年会等大型活动,均受到各界好评。
2003年苏家作村被
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
2006 年 8 月至 2007 年,苏家作村的龙凤灯舞还申报加入了河南省第一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如今,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十六,200 多人齐上阵,吸引了十里八村的乡亲前来观看,使人感受到了这个传统民间舞蹈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