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鰶
鲱科鰶属动物
花鰶是鲱科鰶属鱼类,体长椭圆形,侧扁,背缘和腹缘均窄。头中大。尾部侧扁,尾柄长小于高。吻短且圆钝。眼中大,近侧中位,脂眼睑较发达。眼间隔略凸。鼻孔每侧2个。口较小,端位,口裂斜,上颌和下颌约等长,前上颌骨中央具明显缺刻,上颌骨后端伸达眼中部下方。上下颌无齿。鳃孔大,鳃盖骨后缘光滑,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体被较小网鳞,头部无鳞。胸鳍和腹鳍基部均有具短腋鳞,腹缘具锯街状的棱鳞。背鳍1个,中大,位于体中部,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最后鳍条延长呈丝状,向后伸达臀鳍最后鳍条末端上方。尾鳍叉形。臀鳍起点位于背鳍基底后下方,鳍条短小。腹鳍小,近腹缘。胸鳍侧下位。体侧和腹部银白色,背部青绿色,头顶部黄黑色,吻端和下颌具许多黑色小点,体侧自鳃盖后上方向后具4-7个绿色斑点,排成1纵行,第1个斑点较大且明显,后面几个不明显;背鳍和尾鳍青黄色,边缘灰黑色,臀鳍、腹鳍和胸鳍浅色。
动物学史
花鰶(Clupanodon thrissa)是1758年,由欧洲瑞典植物学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在《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第10版中,根据采自印度洋的标本,以“花鲱(Clupea thrissa)”的学名首次被记载。
中国“花鰶”的最早文献,见于1765年欧洲瑞典探险家及博物学家(Pehr Osbeck,1723-1805),在《中国及东印度航行记》(Reise nach Ostindien und China)中,以学名“Clupea thrissa”记载,采集地为中国。中国香港的最早记录,是1907年,美国鱼类学家乔丹(David Starr Jordan,1851-1931)与西尔(Alvin Seale)于《达文波特自然科学学会报告》(Proceedings of the Davenort Academy of Sciences)第10卷,根据采自香港的标本,以“花斑鰶(Konosirus thrissa)”之学名首次被报道。
花鰶的先定同物异名为Clupanodon thrissa、Clupea thrissa,次定同物异名颇多,有Chatoessus haihoensis、Chatoessus maculatus、Chatoessus osbeckii、Clupanodon haihoensis、Clupea triza。
形态特征
背鳍15;臀鳍23~26;胸鳍15;腹鳍8。纵列鳞44~48;横列鳞21~24。
体长为体高的2.82~3.06倍,为头长的3.11~3.60倍。头长为吻长的4.4~5.3倍,为眼径的5.3~6.0倍,为眼间隔的4.0~4.69倍。
一般体长120毫米,大者可达200毫米。体长卵形,两侧侧扁,腹缘有锯齿状的棱鳞。头中等长。吻不突出。眼侧位,距吻端近。脂眼睑发达。眼间隔中间凸。鼻孔距吻端和距眼前缘相等。口前位。口裂短。上下颌等长。前颌骨中间有比较明显的缺凹。上颌骨向后伸到眼中央的下方。口无齿。鳃盖光滑。鳃孔大。假鳃发达。鳃耙细长而且很多,248+304。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6。肛门距腹鳍起点较距臀鳍末端为近。
体被较小的圆鳞,排列整齐,不易脱落。鳞片上有一条直的横沟线。腹缘的棱鳞17~18+11~12。胸鳍和腹鳍的基部有短的腋鳞。
背鳍始于腹鳍起点的前上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最后鳍条延长为丝状,向后伸到臀鳍最后鳍条末端的上方。臀鳍基长于背鳍基。胸鳍末端达到背鳍起点的下方。腹鳍小,位于背鳍基的下方。尾鳍深叉形。
体背部青绿色,体侧银白色。背鳍和尾鳍黄色,其边缘黑色。臀鳍白色。胸鳍和腹鳍微呈黄色。吻的背缘有许多黑色小点。鳃盖上方之后,有4~7个绿色圆斑。
幽门盲囊很发达。胃为沙囊状。肠细,其长约为体长的1.6倍。
生活习性
花鰶为沿海常见的中小型鱼类。栖息于近海、咸淡水交汇处以及河口、水深50米以内的上层水域。群游性。
花鰶的摄食方式是以细密的鳃耙滤食,对食物种类没有明显的选择性。花鰶全年摄食,摄食率和摄食强度,秋季稍高于其他季节。
花鰶摄食浮游硅藻和小型甲壳类,从食物的出现频率和出现数量看,浮游植物占优势(出现频率占9.3~98%),主要有硅藻、绿藻、蓝藻、裸藻等。浮游动物食料有原生动物、轮虫类、桡足类、枝角类,但出现频率较小,仅1.8~51.4%。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菲律宾、泰国、越南。在中国分布于沿海地区,南起海南,北至福建,可进入珠江的咸淡水中。
繁殖方式
花鰶鱼产卵群体体长组成为96~220毫米。雌鱼优势体长为150~170毫米,雄鱼130~140毫米,性成熟的最小年龄为1龄。雌鱼性成熟的最小体长为122毫米,体重36克。雄鱼性成熟最小体长9毫米,体重16克。产卵季节才洄游到盐度较低的虎门水道的莲花山、东江口、磨刀门水道的神湾一带,或更深入内河进行产卵。产卵期为4~8月,4月为产卵初期,5~7月为产卵盛期,8月为产卵后期,产卵期间的水温范围为23.8~30.8℃。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1981~1982年在中国珠江口的虎门、磨刀门水道用底拖网采样,花鰶渔获的体长范围为14~23厘米,优势体长为13~18厘米。群众用刺网捕捞的花鰶体长范围也多数为13~18厘米,捕捞规格尚算合理。问题在于捕捞强度太大,以至产卵鱼群在珠江口一带即已几乎被截获殆尽,能溯入内河的个体则寥宴无几。
主要价值
花鰶为小型食用鱼类,产量少。主要渔法为流刺网,通常晒成鱼干出售,或制成鱼粉作为饲料之原料,亦是延绳钓及鲔钓业所使用之鱼饵。
参考资料
Clupanodon thrissa.台湾鱼类资料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4 10:22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