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腔
李洱创作的长篇小说
《花腔》是李洱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01年。
内容简介
小说讲述一个叫葛任的革命知识分子,抗战前在文化界已十分知名,后来他成了大家心目中的抗日民族英雄,因为他在与敌人的遭遇战中英勇牺牲了。事隔不到一年,却传出消息说他还活着,隐居在大荒山。这下各种力量就开始忙活起来,因为,他活不活,决不是他一个人的事。一种力量说:他当时若是就义,便是民族英雄,可如今什么都不是了,若是回来,定会以叛徒论处。敌对的力量想去诱使葛任投降,不成便干掉他;敌对力量中又有地下工作者,要把葛任救出来。各种线索交叉,各种力量纠缠,错综复杂。围绕这一事件,有三个当事人的叙述;与这些当事人的叙述同时进行的,还有小说的叙述者“我”的叙述。奇妙的是,没有一种叙述是完全可靠的,只有把这种种叙述结合起来,才能走向历史的真实。
作品目录
人物介绍
葛任
葛任,诗人、翻译家,但他首要身份却是革命家。他曾东渡日本留学,北上苏联学习马列主义,拜见过托洛茨基,聆听过列宁的演讲。
白圣韬
白圣韬,医生,受田汗委派从延安去大荒山白陂镇执行特殊使命,延安的锄奸科捉拿解救葛任的特派员。
赵耀庆
赵耀庆,国民党军统说降葛任的钦差,曾打入国民党军统,后在文革时期沦为劳改犯。
范继槐
范继槐,法学家,国民党军统说降葛任的钦差。曾在国民党军统任职。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花腔》展现了革命知识分子动荡的一生,在他者的叙述中历史的真实性遭到了质疑与解构,同时也折射出了人性的弱点。
小说通过主人公葛任的故事展开了对于知识分子道路的思考,充分体现出一种知识分子式的个人立场、怀疑精神、批判意识和历史反思。《花腔》以“杂”为特色,以其复杂的结构与声部直接对应20世纪中国复杂的社会生活,展现出一种书写“全景式的中国史”的文学理想。
作者不仅将主人公葛任的命运际遇自始至终地安置在广袤复杂而又动荡不安的历史境域中,使他无法挣脱历史的种种潜在规约,还将他的生死选择不断地纳入到一个繁富驳杂的文化伦理体系之中,让他完全失去了对自我生命的主宰能力。这是人类生存的双重困境,也是生命存在的两难现实。
艺术特色
《花腔》这部小说构思独特,其结构非但不似传统小说中那样结构完整,反以三个不同的讲述者为三个大框架,在框架中构建不同于以往的独特结构模式,由此也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小说在结构上充满新鲜感。
《花腔》借由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为主要内容,通过叙事视角的转换,使原本普通的故事带有了一定的悬疑色彩,增加了小说的耐读性和研究性。作者运用了不同于以往的叙述方式,通过四个与葛任有直接接触的人物的叙述将故事真相隐含其中。将音乐中的“花腔”引入文学中,这也是小说名字“花腔”的内在含义,即用“花腔式”的叙述技巧,让不同的叙述者站在自己的角度讲故事,叙述视角在此得以转换,从而使小说达到叙述方式的独特效果。
在小说中,三个人的讲述风格和语言情绪各不相同,而作者却能将这三部分的叙述特征独立,且各具独特的语言魅力,在三者不同的语境下实现了作者笔下语言世界的狂欢,可见作者对人物性格的把握能力和对语言的感知能力都异于常人。语言风格的个性化特征也使“花腔式”的艺术表现在语言方面有了强有力的呼应,正是在这多元化的语境中,带有个人特色的语言风格才能间接地重现历史。
作品影响
获得荣誉
2002年,《花腔》获得首届“21世纪鼎钧双年文学奖”;2005年,《花腔》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2010年,《花腔》被评为三十年(1979—2009)中国十佳长篇小说。
作品评价
作家阎连科:“《花腔》中的历史是有表情的,有它的喜怒哀乐,有它的变化多端,李洱的细节真实准确有力,李洱的文体令人耳目一新,可以把小说副本部分的文体称作虚拟化的文体,这部分文体的写作难度极大,李洱的处理很有分寸,恰到好处。”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李洱,原名李荣飞。河南济源人。198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0年加入中国作协。曾任河南省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中篇小说《导师死了》《缝隙》《寻物启事》《鬼子进村》《现场》《葬礼》,小说集《饶舌的哑巴》,文学对话录《集体作业》(合作)等。长篇小说《应物兄》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7 23:02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品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