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物兄
李洱著长篇小说
《应物兄》是李洱创作的长篇小说,首发于2018年《收获》长篇专号秋卷和冬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18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济州大学在筹备成立儒学研究院和迎接儒学大师程济世“落叶归根”两件大事。济大著名的几位老教授:古典文学研究泰斗乔木、考古专家姚鼐和古希腊哲学专家何为老太太,还有世界级儒学大师、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程济世先生,以及这些大师众多的门生、弟子和友人,都卷入其中,一场轰轰烈烈的儒学复兴大业就此展开。由于兹事体大,引起领导重视,不仅济大校长、常务副校长亲自挂帅,省里的领导也全力参与;由于建造太和研究院、恢复程济世先生旧居原貌的工程复杂、涉及各方利益,于是引来了桃都山连锁酒店老板、养鸡大王、内衣大王甚至全球资本巨鳄齐齐登场。就这样,简单变为复杂,明白变为微妙,原本的学术之事演变成了旧城改造、科技创新、引进外资等发展济州经济的大事。
创作背景
创作缘起
2002年《花腔》出版后,李洱着手进行下一部小说的创作。他选择了自己熟悉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为题材,因为知识分子是时代精神的引领者,是一个时代里有情怀的代表人物之一,选择知识分子这一群体有助于反映时代的整体精神现状。而之所以选择儒学为知识依托,是因为在各种各样的学术当中,儒学和现实的关系密切,儒学是积极入世的,儒学处理的问题就是现实的问题。他认为,选择以知识分子为主体,让其研究儒学,从操作层面上讲,面临的问题就是知与行、公与私,这些问题落实在知识分子身上,各种戏剧性情景就可以顺利展开。
创作过程
2005年春天,李洱经过两年多筹备,开始动手创作小说《应物兄》(小说曾有过《焰火》《风雅颂》等暂定名)。原来设想写25万字。2006年4月29日,完成前两章,共十八万字,然而,当天,李洱遇车祸,第二天,得到母亲生重病的消息。此后两年半,他陪母亲辗转于多家医院。在陪护期间,他做了很多笔记,写下许多片段。母亲去世后,真切体会到“生”“死”的李洱从头开始写小说。这期间,创作的不顺利让他曾多次想过放弃。在其母三周年祭奠活动结束后,他终于再次从头写起。此后数年间,李洱写坏了三部电脑,小说的字数一度达到两百万字。2018年,小说终告完成。
人物介绍
应物兄
现代儒学者,济州大学教授,校内有发言权的学术带头人,受命主抓济大儒学研究院成立的事。他本名“应物”,因为交书稿时忘记署名,编辑误会出版商季宗慈的话,以为作者名叫”应物兄“,随手填上,“应物兄”之名遂流行开来。他有着知识分子灵敏的内在反应,一边读“圣贤书”,一边“听窗外事”,有着随时发言的冲动,但在导师兼岳父乔木的影响下,他改掉了知识分子多嘴多舌的习惯,因此他的“发言”很多时候只有他自己能够听得到。
姚鼐
济州大学教授,毕业于西南联大,是闻一多先生的弟子,幼时曾住在二里头的姥姥家,那里是著名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他虽然不写诗,但一开口就诗意盎然。
乔木
济州大学教授,应物兄的恩师和岳父,中国古典文学专家,言词犀利、性格倔强,写得一手好字。他要弟子应物管住嘴巴,自己却一句也不肯少说。发妻去世后继娶年轻的巫桃,导致与女儿珊珊的关系恶化。
何为
济州大学教授,是研究西方哲学的柏拉图专家。做事严谨认真,即使是食不果腹的年代也不会私自偷吃公粮。饥饿难耐之下,她把一只死去的猫炖着吃了,所以后来她对猫特别有感情,哪怕在无力照顾自己的情况下也吩咐弟子照顾好她的猫柏拉图。
张子房
经济学家。笃信“礼失求诸于野”,早已散淡离开济大和学术圈且被人认为是疯子。实际上,他天真却衰老,热忱而疲惫,内心宁静而富有生机。他对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有深刻的认识,跳出世俗的物质利益追求,将毕生所为与国家、人民的利益联系起来,抛却暂时的名利,隐身于一个大杂院的他从民间的吃喝用度出发,立志写一部新的《国富论》。
双林
院士。为新中国的导弹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并为之牺牲了家庭和亲情,但他秉着“不悲不喜”的生活态度泰然自若的活着。他将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冰冷的核武器研制事业,但却是一个感情热烈而专一的人。被派到大漠深处的核基地时,他曾宣誓不将基地和个人情况告诉父母妻儿,致使他和妻子无缘再见,儿子则怀疑父亲不在人世。尽管很早就与妻子断绝联系,但双林在感情上从不背叛妻子,而且一直试图与儿子和解。他还关心周围的所有人,把无私的大爱变成对社会弱小的爱护。
芸娘
姚鼐的弟子,美学家,曾是应物兄的辅导员。她以闻一多为榜样,对闻一多“杀蠹的芸香”自喻深为佩服,觉得“芸香”这个名字太好,要留给未来的女儿,所以她作为“芸香”的母亲自然该被称作“芸娘”。但因为一生没有生育子女,所以“芸香”这个名字从未使用。后来,她虽然得了癌症但不愿意化疗,十分洒脱,认为死不是可怕的事,反而会迎来新生。
文德能
英年早逝的青年学者。与应物兄、费鸣之兄费边是同学,和应物兄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知音。他家的客厅是热闹的学术讨论场所,因为他最早买了录像机并拥有独立的书房,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前往聚,但白血病吞噬了这位阅读广泛、见识睿博的青年学者的生命。是一位受人尊重的学者,他的所作所为代表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知识青年的梦想与追求,去世20年后,还会不断被同学们想起并谈论。
程济世
儒学大师,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应物兄在哈佛大学访学时的导师。他应清华大学之邀将回国讲学。作为济州人,他在济州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曾多次表示要叶落归根。
华学明
生命科学院领头人,为了程济世先生的童年梦想,担负着羽化已经灭绝的济哥的重任,他全身心投入实验中,甚至精神状况出现了问题。
文德斯
文德能的弟弟。读研时是芸娘的学生,读博时的导师是何为教授。聪明、沉静、羞涩,在应物兄看来他就像一株植物能自给自足。
费鸣
应物兄的同学费边的弟弟,乔木的学生,济大校长葛道宏的秘书。刻薄寡和,因为应物兄书中提到的男女私事而对号入座,暗中攻击应物兄。为了给葛道宏的情人让位,他被调到太和当应物兄的助手。
邓林
副省长栾庭玉的秘书,“屈原”专家邬学勤教授的弟子,读研时曾上过应物兄的课。因应物兄之故结识栾庭玉,靠为栾庭玉母亲的解决如厕问题而得到栾庭玉一家人的青睐,得以到省长身边工作。
敬修己
原名郏象愚。何为的开山弟子,黑格尔粉丝,也是何为门中唯一没有拿下到学位的人。上大学时是乔珊珊的男友,二人曾经私奔。辗转去美国后拜在程济世门下,专攻儒学,改名“敬修己”,而且公开了同性恋身份。
栾庭玉
分管科教的副省长,济州大学出身,乔木虽没有教过他,但他听过乔木的讲座,所以也认乔木为师。谈论闲事时表情反而是严肃的,而谈到严肃话题时表情却显得幽默俏皮。他不仅和原配妻子离婚,娶了年轻的豆花,还与一名女医生有私情,最后被双规。
乔珊珊
乔木先生的女儿,应物兄的妻子。曾与敬修己热恋,因父亲反对而分手。乔木作主把她嫁给应物兄。她在年轻时候就出轨,后来与应物兄长期分居。性情暴戾、乖张、高度自我,令应物兄不堪忍受。
黄兴
程济世的得意门生、太和研究院的赞助商。靠联姻获得人生第一桶金,生意遍及全世界,被程济世称为“子贡”。他浑身铜臭,声色犬马,充满市侩气息,口头上虽然打着儒学这个招牌,其行为看不到一点儒学的影子。
雷山巴
生命科学院基地的合伙人,因为爱好收藏龙袍被当成文化人的大院子弟。他喜欢称自己为雷先生、文化人。在北京和济州分别安了两个一模一样的家,连家中的女主人也一模一样(双胞胎姐妹)。
葛道宏
济州大学校长,贪婪虚伪。自称最不愿意讲废话,又认定福山“历史终结论”是废话,但他却通过研究福山的废话而成为著名学者。他“求贤若渴”,想借程济世先生返乡的机会与其签订一个协议,把程先生回济大任教一事敲定下来,成立儒学研究院,进而创立太和研究院。
吴镇
南开大学教授,后调到济州大学作太和儒学研究副院长。曾与应物兄一起在波士顿访学。他的研究模跨三个领域:两宋文学、《水浒》和鲁迅。内衣大会王陈董是他的赞助人。善于奉迎,又睚眦必报。
卡尔文
非洲留学生,虽然虔心向学,多才多艺,也会挣钱,可他言语粗鲁,与长他不知多少岁的女老板铁梳子长期通奸,并以此炫耀于人,最终上艾滋病。
唐风
出身于清华大学,早年偷渡香港,后来又回到大陆,号称“易学大师”,以算命招摇撞骗,却又大言不惭地将理论源头拉扯到儒学上来。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围绕程先生的归国和济州大学筹建“太和”儒学研究院一事,作者措置裕如地安排一众知识分子精英登场,在妙思纷集、知识密度很高的对白中,严肃地思考化入伦常日用的儒学之命运,思考思想者在信息与消费主义至上的日常中的自由与担承的问题。小说中描写的三代知识分子在思想结构上大致有一个从价值理性到工具理性的变迁,然而即便在第一代知识分子那里,他们对意义的寻求却也要折返到日常生活中。
对故国故园念兹在兹的硕儒程济世,致力于在儒教与现代性之间建立有效的阐释路径,然而他的意欲返乡给故地带来一番无法预料的变故,他自己也被家庭、子嗣的生活之网所困。乔木、费鸣等高校人文学科教师一面传道授业解惑,一面不免为俗物所累且已学会随世俯仰,然而这种权变之下却是应物兄那如丧家犬般“无家可归”之叹。将儒学作为政治资本的栾庭玉、葛道宏、董松龄,儒学搭台经济唱戏的季宗慈、铁梳子、黄兴等人,他们的政治抱负和财富梦想也都一并汇聚在日常生活的管道之上,左奔右突,兴风作浪。
小说以应物兄为名,并不断对“应物”二字做解说。在中国传统语境中,“应物”之名隐含着一个大追问,那便是以穷理格物为职志的儒学如何因应复杂的日常世界。小说中,应物兄的名字因为一本儒学普及读物而阴差阳错地从“应物”变成“应物兄”,程先生调侃他是“以物为兄,敬畏万物”,然而事实是,从一出场他即在疲惫地面对那个一直在努力去塑造他的巨大生活世界,对于“物”的应对,应物兄进退失据,此岸与彼岸、庙堂与广场,学统与道统,反躬自省与随波逐流,这些对立的范畴让他留恋,又让他抗拒,而他越是投入太和研究院的事务,距离“应物无累”的逍遥之境就越远。从道义与个体命运的角度来看,应物兄无疑是失败者;从深度介入日常生活的经验范畴而言,他又堪称悲壮的英雄,小说借助他营造儒学传承中的“因、革、损、益”及当下命意,链接出三代知识群体和整理个士林的顽疾,辐射出从庙堂到江湖、从跨国资本到贩夫走卒的广阔生活世界,从而做到了将历史深度与价值关怀融入“此在”与日常经验的组织肌理中,并给予有效的处理。
艺术特点
反讽艺术
小说基本上采用的是整体性反讽,显现出内敛的幽默。亦学亦官的葛道宏校长声称从不愿讲废话,又认定福山“历史终结论”是废话,但他却通过研究福山的废话而滑稽地成为著名学者;乔木让弟子管住嘴巴,自己却一句也不肯少说;京剧大师兰菊梅卖朋友是真的,哭朋友也是真的;崇尚鲁迅的人忽然成了基督徒……诸如此类的反差渗入小说肌理,揭示出生活世界的基本矛盾和无可避免的悖论。
叙事手法
小说将时间化为空间的概念,在时间主轴之外演绎一个个精彩的异空间。小说第一节交代了主线故事:校长葛道宏让应物兄筹建儒学研究院,并把他的办公室主任费鸣塞进来,应物兄曾遭费鸣攻击,却不得不遵旨劝说费鸣来研究院任职。然而,从应物兄约费鸣谈这件事到两人见面正式开始谈,小说已进行到第14节。在这中间,出场了27个人物,从二里头姚鼐先生的夏代生活到姚鼐、倪德卫和程济世的学术争论,古今中西历史、讲词曲赋学术论文、政商学研、江湖市井,它们透过时缝隙,在异空间里枝蔓横生。而且随时等待作者调遣,纳入叙事的线性主轴。在这十四节内容里,虽然情节上线只推进了一小步,但影响故事发展方向的人物、线头都已在异空间里应物而生了。存在于小说主轴时间之外的异空间,使小说叙事呈现出对瞬息万变的当下的强大的表现力,对纵深历史的自由把控力,使小说保持了开放的状态,叙事获得了充分自由。
小说中包含了丰富庞杂的各种知识,如儒学、道学、佛学、西方哲学、生物学、建筑学、语言学、历史学、堪舆学、艺术、医学、书法、植物、动物、器物、食物等,作者使小说呈现一种知识叙事。这些知识是“应物”之需,比如塑造人物的需要、叙事走向的需要、审美价值实现的需要等,而小说通过这种应物的知识叙事建立起和世界的有效对话。费鸣装作听众打进热线问应物兄“为什么书名是《孔子是条‘丧家狗’》?”引发他回忆自己和季宗慈关于“狗与犬”的区别的对话。这段知识叙事,既让读者涨了知识,增加了阅读趣味,同时也勾摹出了应物兄的“无常以应物为功,有常以执道为本”,应物而不得不累于物,令读者对他的同情油然而起。而无知又只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出版人季宗慈的嘴脸,同时也入木三分。
小说的叙事视角非常复杂,有有限叙事,也有有限全知叙事;有第三人称,也有第二人称,还有第一人称;有外在视角,也有内在视角。总体上,它设置了三层嵌入式的叙述视角:叙述者隐身于人物背后;隐含作者隐身于叙述人背后,还有一个“谁”隐身于隐含作者的背后(小说的反复出现“我们的应物兄”这个称谓)。故事的叙述者是应物兄,他既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也是作者化入作品人物的“分身”之一,既是一个非主人公的主人公,又是一个创造了隐含作者的作者。虽然小说中的一切描写、对话、事件,或所见或所闻,或印象或记忆,或思索或感觉,都严格出自应物兄“在场”的有限视角,但这个叙述人却具备在有限与无限之间收视返听的能力。
作品影响
2018年,《应物兄》获得《收获文学排行榜长篇小说第一名和中国小说学会长篇榜第二名。2019年8月16日,该小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作品评价
《上海文化》杂志社编辑、批评家张定浩:《应物兄》里的知识是让读者产生信任感的,小说家不是带来新的知识,而是把默认的知识用他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带来真实世界的新鲜感。
作家毛尖:《应物兄》延续了李洱之前最好的东西,但又不是当年的李洱——《花腔》成为一种题材,《石榴树上结樱桃》成为他的语法,《应物兄》文本激活出很多副文本,体现了作家巨大的野心,以及被野心激活实现的文本。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评论家何平:《应物兄》里有一句话:“一代人正在撤离现场。”这对于生于1960年代的李洱同龄人来说,《应物兄》隐藏着秘密的代际知识图谱,或者说“成长遗址”,引发了同代人强烈的共鸣。
作者简介
1966年生于河南济源,1987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曾在高校任教多年,后为河南省专业作家,现任职于中国现代文学馆。著有长篇小说《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等,出版有《李洱作品集》(八卷)。《花腔》2003年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2010年被评为“新时期文学三十年”(1979—2009)中国十佳长篇小说。主要作品被译为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韩语等在海外出版。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8 14:20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