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冠腐病
植物病害
花生冠腐病又叫花生黑霉病、曲霉病、黑曲霉病等,是由黑曲霉菌引起的、发生在花生的一种病害。该病主要为害茎基部,也可为害种仁和子叶。
病原特征
花生冠腐病病原菌为黑曲霉菌(Aspergillus niger Van Tiegh.),是半知菌亚门、曲霉目、曲霉科、曲霉属真菌。
病菌分生孢子梗无色,顶端膨大呈球状,直径700-800微米,其上着生放射状排列的小梗,小梗单层或双层,顶层小梗即为产孢细胞,能连续多次产孢,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球形,无色或淡褐色,直径2.5-5微米。病菌为弱寄生菌,具一定的腐生性。对铜剂和有机汞抗性强,有机汞拌种反而有利于发病。病菌耐干旱,在土温30-37℃下生长很快。
为害症状
花生冠腐病主要为害茎基部,也可为害种仁和子叶,造成死棵或烂种。
花生出苗前发病,引起果仁腐烂,病部长出黑色松软的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受害子叶变黑腐烂,受害根颈部凹陷,黄褐色至黑褐色,出苗后发病,病菌通常先侵染子叶和胚轴结合部,进而侵染茎基部。随着病情的加重,病斑扩大,表皮纵裂,组织干腐破碎,呈纤维状在潮湿的情况下,病部长满松软的黑色霉状物,病株呈失水状,很快枯萎死亡,拔起病株时易从病部折断,将病部纵向切开,可见维管束和髓部变为紫褐色,随着植株长大,对病菌抗性增强,死苗现象减少。
侵染循环
病原菌在土壤里或附于病残株和种子上越冬,是第二年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一般花生播种后即开始侵染,首先分生孢子萌发产生劳管,从受伤的种子脐部侵入,也可直接从种皮侵入,随着花生的生长,病菌再次侵入茎基部。潜育期约5天左右。
流行规律
种子质量的好坏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种子内外都可带菌,带菌种子可以直接引起病害的发生。种子带菌率高、种子破损或霉变等发病严重。高温多湿、排水不良或早湿交替有利于发病。播种过深、低温、高湿等不良气候条件延迟幼苗出土、苗弱,或其他病害发生,也能加重病害。多年连作、土壤带菌量大、有机质少、耕作粗放的地块发病重。花生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一般直生型品种较蔓生型品种抗病。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精选种子:选用抗(耐)病品种、无病种子,无病田留种。注意种子质量,在无病田选留饱满健壮的花生种子,晒干后单独保存,贮藏期防止种子受热霉捂;播前要带壳晒种,选晴天9-15点,在干燥的地方,把花生平铺在席子上,厚10厘米左右,每隔1-2小时翻动1次,晒2-3天。剥壳时间以播种前10-15天为好。选种仁大而整齐、籽粒饱满、色泽好,没有机械损伤的大粒作种,剔除小粒、变色、霉烂、秕伤的种子,并实行浸种催芽,加快出苗速度。
合理轮作:宜与玉米等非寄主作物轮作1年,重病地应轮作2-3年,可减轻发病,降低发病几率。
加强田间管理:精细整地,适时播种,播种不宜过深;合理密植,防止田间郁闭;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出苗后松土要避免碰伤;适时灌溉,雨后及时排除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在花蕾期、幼果期、果实膨大期要喷施地果壮蒂灵,使地下果营养输导管变粗,提高地果膨大活力。花生收后要清除病株残体。
化学防治
播种前种子处理是防治花生冠腐病的有效措施,花生齐苗后至开花前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可兼治茎腐病、根腐病、白绢病、立枯病等。
种子处理:播种前,按药种比,可选用25克/升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125-167),或1.5%咪鲜胺悬浮种衣剂1:(100-120),或15%甲拌·多菌灵悬浮种衣剂1:(40-50),或41%唑醚·甲菌灵悬浮种衣剂1:(273-820)等包衣或拌种。或者按种子重量,可选用0.2-0.4%的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或0.5-1%的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0.2-0.4%的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或0.5-0.6%的35%噻虫·福·菱锈悬浮种衣剂等包衣或拌种。
药剂喷雾:花生齐苗后至开花前,或发病初期,当病穴(株)率达到5%时,应及时喷药防治。每亩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120克,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120克,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40-80克,或30%醚菌酯悬浮剂50-70毫升,或30%己唑醇悬浮剂20-30毫升,或25%联苯三唑醇可湿性粉剂50-80克等,兑水50-60千克,喷淋花生茎基部或灌根,使药液顺茎秆流到根部。也可选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600-800倍液,或80%乙蒜素乳油800-1000倍液,或24%腈苯唑悬浮剂1000倍液,或25%戊唑醇水乳剂1500-2000倍液,或40%丙环唑乳油2000-2500倍液等,均匀喷淋花生茎基部,每亩喷药液50-60千克,或每穴浇灌药液0.2-0.3千克。发病严重时,间隔7-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药剂交替施用,药液喷足淋透。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0-10-01 00:36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为害症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