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冠皱盔犀鸟
拟皱盔犀鸟属动物
花冠皱盔犀鸟是犀鸟目犀鸟科无盔犀鸟属鸟类。雄鸟额、头顶至后枕栗色,具栗色羽冠,头余部、前颈、颈侧和上胸棕白色,尾纯白色;其余体羽黑色,具有蓝绿色金属光泽,上体尤为明显;具一鲜黄色喉囊,其上有一道黑色横带,有的个体黑带中部断裂;虹膜橙红至血红色,眼周裸露皮肤暗红色,巨大的喙和扁平的皱盔为淡黄色,脚灰绿色。雌鸟除尾白色外,其余体羽均为带有蓝绿金属光泽的黑色;虹膜灰褐色,喉囊皮肤石青色,侧面泛淡蓝色,亦具一道紫黑色横带。
形态特征
雄鸟前额栗色,并沿头顶中央向后延伸至枕部以后变宽,羽冠亦为栗色,其余头、头侧、脸、前颈、颈侧和上胸白色,微沾皮黄色。后枕往后的整个后颈和体羽黑色,并富有金属绿色或紫蓝色光泽,尤以后颈、肩和上背较明显。尾纯白色。喉囊皮肤亮黄色或橙黄色,其上有一宽的黑色横带,通常横带在中部断裂。
雌鸟尾白色,其余体羽黑色,亦具和雄鸟一样的金属绿色或紫蓝色光泽。喉囊皮肤亮深蓝色,其上亦具一道黑色横带。
虹膜雄鸟橙红色至血红色,眼周裸露皮肤暗红至砖红色。雌鸟虹膜褐色或灰褐色。嘴象牙黄色,基部缀暗橙红色,雌鸟嘴亦为黄色。嘴缘有细锯齿状缺刻,上嘴基部有一较扁平的盔突,其上有6道皱褶隆起,形成“皱盔”。嘴基两侧各具数道斜形雕纹,脚绿色或石板黑色。
大小量度:嘴峰♂202~219毫米,♀178~198毫米;翅458~505毫米;尾300~330毫米;跗蹠60~70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400~1500m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尤其在河流沿岸湿性常绿阔叶林中较易见。
生活习性
习性:常成3~5只的小群活动。叫声单调、沙哑、像狗叫,有时也能发出低沉的双音节声音。飞翔时显得较笨重,很远即能听见振翅声响。有时也进到村寨附近和果园中活动和觅食。
迁徙:留鸟
食性:主要以植物果实为食,也吃树蛙蝙蝠蜥蜴等动物性食物。
分布范围
原产地:孟加拉、不丹、文莱、柬埔寨、印度、新加坡、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和巴厘岛)。
在中国出现于云南西部盈江县铜壁关乡下石梯和洪崩河一带,在云南西南部(腾冲)的乡村民房内发现雄鸟及雌鸟头。可能出现于西藏东南部。
繁殖方式
繁殖期据在印度的研究,从2~6月均见有产卵的。营巢于树上,特别喜欢选择在丛生的巨树上营巢。每窝产卵2~3枚,有时仅产1枚卵。卵为白色,有时沾染黄色,光滑无斑。卵的大小据24枚卵的测量为49.5~72.5毫米×38.0~47.1毫米,平均62.0毫米×43.2毫米。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12年评估。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注:犀鸟科,所有种)
种群现状
全球种群未量化,但在原产地一些区域较为常见。由于栖息地的持续破坏、分割,以及掠食范围的缩小,该鸟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花冠皱盔犀鸟在云南被发现,最早还是从当地猎民家中看到2只头骨标本引起的,该鸟种群数量稀少与当地猎民大肆捕猎有关。据报道在印度,该鸟的种群数量也很稀少,其原因是当地群众大量捕杀并出售作药用。显然,加强管理,严禁捕杀对该鸟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8 12:00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