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坪村位于湖南省湘西州
泸溪县梁家潭乡境内,位于梁家潭乡西北部,距梁家潭乡政府10公里,与吉首的标锦村、古丈河蓬的苏家村接界,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寨,地域面积13.8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96亩,稻田935亩,全村共1433人,党员46人,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村,主要经济来源是
椪柑和
劳务输出。被授予“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地理环境
蕉坪村位于湖南省湘西州
泸溪县梁家潭乡境内,地处大山深处,距镇里7公里。
自然资源
村里有水田70亩,旱土100亩,山林8000亩。全村没有一口山塘,灌溉全靠水圳和水坝。
人口民族
芭蕉坪村是一个古老的苗寨,仅3个组35户137人,其中党员8人,除1人相对年轻,其他党员年龄都在60岁以上。全村60%的人口外出务工,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共有小学生5人,由于村内没有小学,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在大人的陪同下去镇上或县城就读。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未婚男女青年几乎都通过婚姻这块跳板离开本村,往外发展,村内人口老龄化趋势十分明显。
社会事业
芭蕉坪村以活动为载体,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教育人:一是举办传统日“
三月三”,通过与外界的接触,增加芭蕉坪村人的文明度。我们村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村,群众质朴、忠厚,具有传统的民风民俗,但也有一些与时代的发展极不协调,通过传统节日的举办,村民增加了与外界的联系,增长了见识,一些不文明的言语和生活陋习得到了很好的改观,文明度不断提升。
二是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以活动促文明。结合上级精神和工作要求,立足于提高村民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扎实推进“文明信用农户”评比活动;立足于育民、富民、智民、塑民,开展“
十星文明户”、“新风示范户”等评比活动,围绕“美德在我家”、“讲文明、树新风、倡和谐”等主题,开展了“讲社会公德,创文明家庭”等活动;通过创建活动的开展,激励和引导村民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勤劳致富、爱岗敬业,使村民明是非、知道理、受教育。
三是抓文化队伍建设,不断丰富村民的精神文明生活。村先后成立了舞狮队、秧歌队、跳香队、九节鞭队、苗鼓队、篮球队等民俗表演队伍,鼓励有兴趣的村民积极参加,在传统节日“三月三”、茶余饭后经常为外来的客人进行表演或自娱自乐,也经常与周边的乡镇和村进行交流,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明生活,同时在广大群众中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四是开展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和村民学习法律法规,不断增强村民和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配合上级部门组织开展送文化、送科技、送法律、送卫生、送电影等活动,通过集中生动的宣讲和展示,使村民能够及时了解信息,掌握政策,在享受党的富民政策中凝聚人心。
借外力,增设施,用整洁的村容村貌熏陶人:一是文化阵地建设。借助省工作队,新建了芭蕉坪村小学教学楼一栋,高标准的篮球场一个,乒乓球台2个,体育器材数件,建立了党员活动室一间;借助县文化局,建立了村级文化室、阅览室、图书室等。为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创造了良好件。
二是网络建设。全乡9个村除了乡政府所在地梁家潭村开通宽带网外,只有芭蕉坪村开通,为村民了解
外界信息,增长知识,扩宽视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是村容村貌整治。近几年来,借助国家的优惠政策,全村建
沼气195池口,农户使用率达61%;村间道路硬化2000米,村级公路养护2公里,大力整治农村“脏、乱、差”现象,着力培养村民爱卫生、将卫生的习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历史文化
芭蕉坪村是梁家潭乡与吉首市排绸乡、古丈县河蓬乡接壤相邻的一个苗族村,也是三个乡纯苗地区村寨的中心,民俗文化底蕴深厚。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 “苗族数纱”、“跳香”极具少数民族特色,芭蕉坪村被评为“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村”。
盘瓠与辛女神话传说为素材的大型“非遗”三维动漫剧《盘瓠与辛女传奇》成功面世。盘瓠传说、苗族数纱、辰河高腔、踏虎凿花、苗族鼓舞等5个项目已被列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元节、跳香、傩面具、杨柳石雕、浦市窨子屋等项目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浦市古镇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岩门古堡寨列入省级重点文物单位并列入全国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芭蕉坪村被授予“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芭蕉坪村“三月三”挑葱节,是从苗族古老的反映男女青年相恋结合相爱的“挑葱节”演化而来。某年二月下旬的一天,男青年得戈与邻村女青年得雅在山坡地里挖野葱时相遇,二人在一起边挖野葱边说话唱苗歌,这种做法引起男女青年纷纷仿效,到三月三这天,男男女女以挖野葱为名汇集在一起在山坡上相亲相爱,由此有了挑葱节。
清朝中叶,该村与邻近的乾城(今吉首)辖区村寨为一处地界争执不休,历时数十年。后来在官府和其它村落的调整下达成协议,划清了地界。为了后代和睦相处,双方商议在划分地界的一座小山包上举办“三月三”节庆,一直延续到1965年。以后,由于梁家潭乡民族节日多,经县民族事务局和乡政府协调,每三年举办一次大型民俗活动。节日活动内容有苗族迎客拦门、山(苗)歌会、舞狮舞龙、跳香、苗族民间体育、传统民俗文化表演、篝火晚会等,参加节会的群众多达两万多人。
芭蕉坪村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二十四,打尘烟;二十五,砍栎木(大年夜烧火用);二十六,做豆腐;二十七,泡糯米;二十九,备烟酒;三十夜,跳香舞……”
农历三十这天中午,一家人围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笑语相合,笑容相对,侃收入和话打算,酒酣之际,掏出百元大钞,分给欢天喜地的孩子们,作压岁钱。
酒足饭饱之后,便是舞狮,送旧迎新,预祝清吉平安。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组织的苗寨狮队沿着石板路,穿行于村前寨后。狮分雌雄,由一人耍“宝”(绣球)在前逗引。后有二人舞流星锤,二人舞镗,二人舞铁叉,二人舞铁尺……锣、鼓、钹、长号、唢呐齐鸣,热热闹闹,进入家家户户堂屋中,舞上一阵,祈福送旧。
入夜,苗寨的坪场中,摆好“香糍粑”、“香豆腐”和祭祀物品,烧起篝火。村里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跳起了极富地方特色的跳香舞。
跳香,又叫降香,苗语叫“岜娘”,历史久远,是泸溪苗族最具代表的三大祭祀活动之一,流行于苗族聚居区。随着鼓点节奏,明快的旋律,模拟着狩猎、春播、夏锄、秋收各种动作,动作时急时缓,时大时小,手脚并用,惟妙惟肖。
欢闹到深夜,走进家中,坐起了“三十夜”,也叫“守夜”,全家人围着火扯家常、吃东西。谁家也不愿早睡,都想在第一时间接到新年。零点时,每家每户准时点燃烟花。炮竹声过后,男人们带着香纸,晃着手电,像一条游动的火龙,前往村中水井挑水,有的甚至跑着前行,为的是抢到新年第一桶水。说是抢新年财,希望新年给自己带来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