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村其实可以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从英文来看,如Artist-in-Residence、Artist Community、Art Colony、Art Farm等,都在艺术村广义的范畴里,可见艺术村是包含不同规模与类型的。
美国
艺术村联盟(AAC)对艺术村的定义为:「艺术村是专门运作的组织,为
艺术家的创作研究提供
时间、空间和支持,让艺术家进入一个满布鼓励和友谊的环境。」;欧洲Res Artis对艺术村之定义为:「一个特别为提供艺术家创作所成立的组织,而且必须是独立运作的单位体。」
其实,各国对艺术村的定义都有不同的
见解,但探究「艺术村」一词的起源,其实源自于「Artist-in-Residence」(艺术家进驻)。因此,「艺术家进驻计划」,或许可说是在艺术村认定上的一个认定要项。以笔者综合上述两个组织的定义认为,艺术村应是一个为特定目的所设置的单位,并必须有独立运作的行政体系与完整的艺术家征选机制、驻村计划等,并兼顾艺术家创作功能与艺术
教育推广功能。在
地方上,也能与当地社区互动、定期推出创作展演、
工作室开放等功能。
艺术村的概念来自西方,纽约的格林尼治村是最著名的艺术村。但中国的情况略有不同。1990年,曾经参与报道京城流浪艺术家的
《美术报》原工作人员田彬、丁方等人,从报社纷纷撤退出来,与方力钧、伊灵等艺术家一起迁到了福缘门村画画,从而形成了一个艺术家聚集的中心,这就是“圆明园画家村”。 此后,越来越多的流浪艺术家纷至沓来,也就吸引了许多媒体的关注,“圆明园画家村”的称呼便不胫而走。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历史上的第一个画家村,但是它没有没有统一的运做机制,所以若按照西方标准来看,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村。
“圆明园画家村”在1995年解散,然后很多艺术家转移到宋庄,宋庄随之成为又一个画家村。栗宪庭也住在宋庄,一直致力于将宋庄从单纯的画家村塑造成一个提供更多服务和管理的艺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