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良(拼音:liá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文构形说法多种,尚无定论。一种说法认为“良”像屋有廊庑之形,本义指回廊、走廊,是“廊”的初文。“良”基本义指善良、贤良,也表示美好、良好。“良”字虚化后又引申为程度深、特别、确实等义。
字源演变
“良”字在甲骨文中写作图1、2、3等形,西周金文(图4、5)比甲骨文增了作为纹饰的几横画,基本形状未变。春秋战国时期,下部构件音化为声旁“亡”,秦汉文字的规范写法是上为“ㄇ”,中为“日”,下为“亡”。或将上端的“ㄇ”与中间的“日”相连,《说文解字》小篆(图16)就是这类构造,楷书写作“良”,构形为“艮”字上加一点。
关于“良”字甲骨文所模拟的形象说法很多,尚无定论。林义光《文源》据金文,认为良像量(liàng,古代用来测定容积的器具)的正面形象,“当即量之古文”。黄约斋《字源》曰:“良是粮本字,指出门带的干粮,故作长囊裹米的形象。”唐兰《释良》认为“良”模拟古代的“豆(一种盛食物的器物)”。高鸿缙《中国字例》:“细玩甲文,殆象风箱留实之器。谷之轻恶者随风吹去,其重而良好者坠入此器折转而存留,故托以寄良好之意。”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认为“良”字“象穴居之两侧有孔或台阶上出之形,当为廊之本字。”中间的“囗”表示穴居,两端是孔道,好似走廊。何金松认为“良”的古字形像人头,上像头发,中像头,下像长须。《说文解字》所载古文“图12”正与“首”的篆文相似。
《说文解字》说:“良,善也。”“良”在古汉语中的基本意义是表示善良、好,和现代汉语的基本意义大致相同。例如《诗经·小雅·角弓》说:“民之无良,相怨一方。”“良”作善良讲。而屈原《九歌·东皇太一》中说:“吉日兮良辰,穆将愉兮上皇。”是说吉利日子好时光,恭敬地祭祀上帝使其快乐。“良”作美好讲。“良”核心意义是“好”“善”,因此引申出更多相关意义。例如对兵器、人的描述可以使用“良”:“良才”“良器”“良民”“良家妇女”等,分别指优秀能干的人、精良的兵器、安分守己的老百姓和从清白人家或者家教好的家庭出来的女性。此外,“良”在古代还是对自己丈夫的一种称呼,古乐府《读曲歌》写道:“白帽郎,是侬良。”其中的“良”即丈夫。
人们常常会说“良知”,这里的“良”表示与生俱来的意思。这是从“良”的基本意义“好、善”引申而来的,人们往往认为与生俱来的东西是没有经过社会污染的东西,因此很好,于是就用“良”来形容它。“良”还常常用作程度副词,表示“很”的意思,例如“良久”即很久的意思。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五】【畗部】吕张切(liáng)
善也。从畗省,亡声。
𡆨,古文良。
𡰩,亦古文良。
𥭣,亦古文良。
【注释】徐锴注:“良,甚也。故从畗。”
说文解字注
“善也。从畗省,亾声”注:吕张切,十部。
“𡆨,古文良” 注:《玉篇》不录。
“𥭣,亦古文良” 注:《玉篇》作𥭣。
广韵
吕张切,平阳来 ‖ 良声阳部(liáng)
良,贤也。善也。首也。长也。又姓。《左传》郑大夫良霄,郑穆公之子子良之后。吕张切。十八。
康熙字典
【未集下】【艮部】 良;部外笔画:1
古文:𡰩、𥭣、𡆨。
《广韵》《集韵》《韵会》吕张切。《正韵》龙张切,并音梁。《说文》:善也。《广韵》:贤也。《释名》:良,量也。量力而动,不敢越限也。《书·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又《太甲》:一人元良,万邦以贞。注:元,大。良,善也。
又《论语》: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朱注:良,易直也。
又《尔雅·释诂》:良,首也。
又《博雅》:良,长也。
又《正韵》:器工曰良。《礼·月令》:陶器必良。《周礼·天官·王府》:掌凡良货贿之藏。又《内府》:掌良兵良器,以待邦之大用。又《春官·巾车》:凡良车散车不在等者,其用无常。注:作之有功有沽。疏:精作为功则曰良。麤作为沽,则曰散也。
又《博雅》:良,牢,𩋆也。
又深也。《后汉·祭遵传》:良夜乃罢。注:良,犹深也。
又良人,夫也。《仪礼·士昏礼》:御衽于奥,媵衽良席在东。注:妇人称夫曰良。《孟子》: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又夫称妇亦曰良人。《诗·唐风》:今夕何夕,见此良人。《毛传》:良人,美室也。◎按朱注云:良人,夫称也。与毛传异。
又良久,颇久也。《列子·仲尼篇》:公子牟默然良久,告退。《正韵》:或以为良久,少久也。一曰良,略也。声轻,故转略为良。
又病愈曰良愈。
又能也。《左传·昭十八年》:弗良及也。疏:正义曰:良是语词。服虔云:弗良及者,不能及也。良,能也。
又《左传·庄十六年》:良月。注:十月也。
又《礼·少仪》:仆者右带劒,负良绥,申之面。注:良绥,君绥也。
又《庄子·危言篇》:尝视其良。注:墓也。
又《谥法》:温良好善曰良。
又姓。郑大夫良霄,汉长秋良贺。
又王良,星名。
又大良造,秦官名。
又地名。《左传·昭十三年》:秋,晋侯会吴子于良。注:下邳有良城县。
又山名。《山海经》:良馀之山,其上多谷柞,无石。
又草名。《博雅》:黄良,大黄也。
又彊良,兽名。见《山海经》。
又吉良,良马名。见《唐书·兵志》。
又《古今注》:萤火,一名丹良。
又《韵会》:里养切,音两。《周礼·夏官·方相氏》:以戈击四隅,殴方良。注:方良,罔两也。《释文》方言:罔良,音两。
又《正字通》:音亮。《古诗》:良无盘石固。李白《宴桃李园序》:良有以也。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首点在竖中线左侧;㇕(横折)的竖段在竖中线右侧;第四笔横在横中线;㇙(竖提)的提尖抵竖中线。撇笔从横中线撇至竖中线,捺与撇在竖中线相接,捺脚超出上部。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汉典.
七阳.搜韵.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10 15:57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