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帆座脉冲星(PSR B0833-45或 PSR J0835-4510,有时也称为织女脉冲星)是位于船帆座内与
船帆座超新星残骸相关联,能辐射出无线电、可见光、X射线和伽玛射线的
波霎。2013年1月初,美国宇航局的
空间望远镜拍摄到一颗酷似《
歌剧魅影》面罩形象的中子星。这颗脉冲星直径大约12英里(约合19.3公里),其自转速度高达每秒11次,这甚至超过了直升机旋翼的旋转速度。其距离地球约1000光年,是在大约1万年前一颗大质量恒星发生超新星爆发之后留下的残骸体。
在1968年,
悉尼大学的天文学家直接观察到来自这次超新星爆炸的中子星,证实了
船帆座超新星残骸与船帆座波霎之间的关联性。
它的周期为89毫秒,并且超新星爆炸残骸的速度估计有每秒1,200公里。它也是所有已知的
光学脉冲星中第三亮的(V = 23.6 mag),这类脉冲星在每一次电波脉冲周期中会亮两次。船帆座脉冲星长久以来都是天空中最亮的高能γ射线源
天体。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天体曾被称为
船帆座X,由于这个原因使它的历史有些混淆不清。所以它有与
船帆座X-1
在1970年代初期,柯帝士提出存在着行星级伴星的假设来解释观察到的脉冲时间中的某些变化。这个推测的天体质量可能是0.01
太阳质量(也就是
木星质量的10倍)和距离脉冲星0.3
天文单位。根据这个天体的年龄,这个候选者不是虚假的,就是至少尚无法证实的。
这就是船帆座脉冲星。
脉冲星是一类高速自转的
中子星。这颗脉冲星直径大约12英里(约合19.3公里),其自转速度高达每秒11次,这甚至超过了直升机旋翼的旋转速度。其距离地球约1000
光年,是在大约1万年前一颗大质量
恒星发生超新星爆发之后留下的残骸体。在其高速自转的同时其发出速度高达光速70%的带电粒子,观测还显示这颗脉冲星本身似乎还带有轻微的晃动。奇特的一点还在于在这颗脉冲星的周围还存在一团
高温的
尘埃云,这股云团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还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是它所形成的外观却相当独特。
对于这颗脉冲星和围绕它周围的尘埃云团,美国宇航局旗舰级观测设备——
钱德拉塞卡X射线
空间望远镜都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对于天文学家们而言,这些隐隐约约的云团倒并不会引起太多的关注,因为他们很清楚,这一云团的外观仅仅是自身外形上的巧合,以及我们进行观测角度的关系;相反,这颗脉冲星所显示出的轻微晃动却引发了天文学家们的关注。
这种晃动目前是从其辐射出的
带电粒子流的形态以及运动特征中被检测出来的,接下来科学家们需要进行更多的观测来对这种现象进行确认。然而如果天体物理学家们最终确认这种现象,那么这股带电粒子喷流将成为首个被检测出拥有这种特点的脉冲星粒子喷流。
如果被证实,那么对其的一种解释是:这颗中子星已经发生了轻微变形,已经不再是一颗完美的球体了。这种变形可以是由于其高速自转以及突如其来的自转加速导致的。这种突如其来的自转加速可能是由于中子星内部的超流体形态内核与外部的壳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导致的。根据测算,船帆座脉冲星的晃动周期大约是120天,这远远低于地球的自转轴进动2.6万年的周期。2013年1月10日,《天体物理学杂志》将刊载有关此项研究的论文。
【搜狐科学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
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研究人员对一个已经存在40年之久的理论产生质疑,这一理论旨在解释脉冲星自转突变的原因。
脉冲星是由超新星的遗骸组成的一种高度磁化的旋转中子星。它发出的电磁辐射扫过地球时,可被
高倍望远镜检测到。脉冲星通常以稳定速度旋转,但有时它会加快旋转速度,我们称之为“自转突变”。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一现象是由于行星内部的能量通过快速旋转的超流体,被转移到行星的地壳而造成的。尼尔斯-安德森教授曾解释道:脉冲星好比是一碗汤,当碗以一定速度旋转时,碗内的汤会以更快的速度旋转。由于碗的表面和汤之间存在摩擦力,正是这种力使碗的转速加快。所以,当汤越多时,碗转的越快。这个比喻形象说明了脉冲星为什么会突然增加速度,产生“自转突变”的现象。
但是,安德森教授与文尼博士以从
高倍望远镜获得的数据和核物理理论为基础,对脉冲星“自转突变”理论发出质疑。研究表明:存在于地壳中的大量超流体就好比是“汤”,其与地壳之间无法产生足够的摩擦力,无法使脉冲星产生巨大的自转突变量,即获得更快的旋转速度。
南安普敦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发表论文进一步解释他们所述理论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