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蛇鮈
鲤形目鲤科蛇鮈属的一种鱼类
长蛇鮈是鲤形目鲤科蛇鮈属鱼类,又名船钉子、船丁鱼、麻鲦鱼。体长、呈圆筒状,腹部平坦,尾柄细长,后部略侧扁;头较小、稍平扁,头长大于体高;吻短、前端略尖,鼻孔前方稍下陷;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背鳍无硬刺,位于体前部;尾鳍浅分叉。腹膜白、具多数小黑点;体背部及侧面青灰色,腹部银白色;体上鳞片基部有圆形或不规则黑斑;各鳍基部浅黄色,边缘灰白色。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6;胸鳍Ⅰ-14~15;腹鳍Ⅰ-7。侧线鳞55~61;背鳍前鳞14~16;围尾柄鳞12。第一鳃弓外侧鳃耙4~5。下咽齿5~5、4~5或5~4。脊椎骨4+49~53。
体长为体高的6.5~9.8倍,为头长的5.5~6.5倍,为尾柄长的5.4~6.9倍,为尾柄高的15.2~20.0倍。头长为吻长的2.4~3.1倍,为眼径的5.0~6.3倍,为眼间距白2.6~3.6倍,为尾柄长的0.9~1.1倍,为尾柄高的2.3~3.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白2.4~2.7倍。
体极长,圆筒形,背部在背鳍起点处稍隆起,腹面平坦,尾柄细长,后部略侧扁。短小,稍宽且略平扁,其长大于体高。吻短,前端略尖,鼻孔前方稍下陷。口下位,深弧形。唇具多数细小乳突,不显著,上唇中央部为吻皮所覆盖;下唇狭窄,中央有长圆形肉垫,不甚发达,光滑或具有微弱的褶皱(或乳突),肉垫呈横向,其间有浅沟与唇相隔,后缘不游离,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唇后沟向前不达下唇前端,间距较宽。须1对,位于口角,较粗,其长等于或稍小于眼径。眼小,圆形,位于头侧中轴的上方,较近吻端,至吻端的距离小于至鳃盖后缘。眼间宽,微隆起。泪骨发达,向前可伸达吻前部,由吻侧沟将其与吻皮分开。体被圆鳞,鳞片小,胸部具鳞。侧线平直,完全。
背鳍无硬刺,位于体的前半部,起点距吻端远较其基部后端至尾鳍基部的距离为小。偶鳍位近腹面,平展,后缘钝圆。胸鳍宽且长大,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腹鳍位于背鳍基部中央偏后,约与背鳍第四、五根分枝鳍条相对,距胸鳍基较至臀鳍起点为近。肛门距腹鳍近,约位于腹鳍基部与臀鳍起点间的前1/6处。臀鳍短,位置较后,距尾鳍基部近。尾鳍分叉略浅,末端微呈钝圆,上叶稍长于下叶。下咽骨发达,呈三角形,下咽齿第一、二枚粗壮,其余各枚侧扁,末端斜切。鳃耙不发达,呈瘤状突起。肠管短,不及体长。鳔小,2室,前室包被于圆形骨囊内;后室极小,长圆形,露于囊外。腹膜白色,上具多数小黑点。
体背部及体侧上部橄绿色,腹部银白,体上侧鳞片基部均有圆形或不规则黑斑。偶鳍粉红色,其他各鳍灰黑色。
栖息环境
长蛇鮈为淡水小型中下层鱼类。生活于江、河、湖泊、水库浅水的有流或缓流沙质底质处。
生活习性
长蛇鮈杂食性,主要摄食幼蚌、黄蚬、水生昆虫,兼食枝角类、藻类和植物碎屑。生长较快,太湖的个体系从长江通过河道进入,因水利设施建设等入湖数量受到限制,故在太湖为数较少。
分布范围
中国特有种,分布于辽河中下游、海河、黄河、长江、钱塘江等水系。
繁殖方式
2龄性成熟,怀卵量11374~27863粒;体长226毫米,体重93克的雌体,绝对怀卵量为26200粒。产卵期5~6月,产黏性卵。
主要价值
长蛇鮈可食用,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参考资料
长蛇鮈.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04 11:53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