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晓望》是唐代诗人
孟浩然创作的一首
五言律诗。这首诗主要记述的是诗人开元十五年从越州水程往游天台山的情形。首联描写诗人扬帆出发的情景;颔联描写的是诗人赶路的情形;颈联点明诗人要去的地方;尾联描写诗人看到霞光时的美好想象。该诗构思巧妙,格调清新,通过美好的想象营造出一种非常唯美的景象,在平淡的叙述中表达出诗人对天台山美好的向往之情,语言流畅,叙述自然,首尾相互照应,整体感十分强烈,表现出诗人非常高涨的游览兴趣。
作品原文
舟中晓⑴望⑵
挂席⑶东南望, 青山水国⑷遥⑸。
舳舻⑹争利涉⑺, 来往接⑻风潮⑼。
问我今何适⑽? 天台⑾访⑿石桥⒀。
坐⒁看霞色⒂晓, 疑是赤城⒃标⒄。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⑴晓:早上,早晨。
⑵望:遥望,远望。
⑶挂席:挂帆,扬帆。
⑷水国:水乡的意思。
⑸遥:遥远。
⑹舳舻(zhú lú):指首尾衔接的船只。舳,指船尾;舻,指船头。
⑺利涉:意思是卦象显吉,宜于远航。出自《
易经》“利涉大川”。
⑻接:靠近,挨上。
⑼风潮:狂风怒潮。
⑽今何适:现在到哪儿去。
⑾天台:天台山中国东南部名山。据《太平寰宇记》引《启蒙注》:“天台山去天不远,路经油溪水,深险清冷。前有石桥,路径不盈尺,长数十丈,下临绝涧,惟忘身然后能济。济者梯岩壁,援葛萝之茎,度得平路,见天台山蔚然绮秀,列双岭于青霄。上有琼楼、玉阙、天堂、碧林、醴泉,仙物毕具也。”
⑿访:造访,参观。
⒀石桥:天台山上的石桥,为胜迹。
⒁坐:因为的意思。
⒂霞色:云霞的颜色。
⒃赤城:赤城山,在天台县北,属于天台山的一部分,山中石色皆赤,状如云霞。
⒄标:山顶。
白话译文
扬帆起航,远望着东南方向,山清水秀的南国他乡还很远。
出门时的卦象显吉宜于远航,趁着好日子乘风破浪前进吧。
若要问我现在要到哪里去啊?我这是要到天台山观赏石桥。
看朝霞映红的天际璀璨美丽,那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诗人孟浩然沿曹娥江、剡溪登天台山,写下了诗篇《舟中晓望》。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实地登览在大多数人看来要有奇趣得多,而孟浩然更乐于表现名山在可望而不可即时的旅途况味。
船在拂晓时扬帆出发,一天的旅途生活又开始了。“挂席东南望”,开篇就揭出“望”字,可见情切。“望”字是一篇的精神所在。此刻诗人似乎望见了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望见,因为水程尚远,况且天刚破晓。这一切意味都包含在“青山——水国——遥”这五个平常的字构成的诗句中。
既然如此,只好暂时忍耐些,抓紧赶路吧。第二联写水程,承前联“水国遥”来。“争利涉”以一个“争”字表现出心情迫切、兴致勃勃,而“来往接风潮”则以一个“接”字表现出一个常与波涛为伍的旅人的安定与愉悦感,跟上句相连,便有乘风破浪之势。
到此自然想要知道他“何往”了,第三联于是转出一问一答来。这其实是诗人自问自答:“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这里遥应篇首“东南望”,点出天台山,于是首联何所望,次联何所往,都得到解答。这一联初读似口头常语,无多少诗味。然而只要联想到那些关于名山胜迹的奇妙传说,就会体味到“天台访石桥”一句话中微带兴奋与夸耀的口吻,感到作者的陶醉和神往。而诗的意味就在无字处,在诗人出语时的神情风采之中。
正因为诗人是这样陶然神往,眼前出现的一片霞光便引起他一个动人的猜想:“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在诗人的想象中,映红天际的不是朝霞,而当是山石发出的异彩。这想象虽绚丽,然而语言省净,表现朴质,没有用一个精美的字面,体现了孟诗“当巧不巧”的特点。尾联虽承“天台”而来,却又紧紧关合篇首。“坐看”照应“望”字,但表情有细微的差异。一般说,“望”比较着意,而且不一定能“见”,有张望寻求的意味;而“看”则比较随意,与“见”字常常相联,“坐看霞色晓”,是一种怡然欣赏的态度。可这里看的并不是“赤城”,只是诗人那么猜想罢了。如果说首句由“望”引起的悬念到此已了结,那么“疑”字显然又引起新的悬念,使篇中无余字而篇外有余韵,写出了旅途中对名山向往的心情,十分传神。
此诗似乎信笔写来,却首尾衔接,承转分明,篇法圆紧;它形象质朴,却又真彩内映;它没有警句炼字,却有兴味贯串全篇。从声律角度看,此诗是五言律诗(平仄全合),然而通体散行,中两联不作骈偶。这当然与近体诗刚刚完成,去古未远,声律尚宽有关;同时未尝不出于内容的要求。这样,它既有音乐美,又洒脱自然。
名家点评
南宋·
严羽:有律诗彻首尾不对者。盛唐诸公有此体,如孟浩然诗(即本篇略);又“水国无边际”之篇;又太白“牛渚西江夜”之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八句皆无对偶者。(《
沧浪诗话·诗体》)
明·
胡应麟:结句之妙者:……“坐看霞色起,疑是赤城标。”(《
诗薮》内编卷五)
明·
许学夷:浩然五言律,如“少小学书剑”、“挂席东南望”等篇,彻首尾不对,然皆神会兴到,一扫而就,非有意创别业。李太白亦然。(《
诗源辩体》卷十六)
清·
吴昌祺:李、孟俱以此法为胜场。(《
删订唐诗解》卷十七)
清·
王尧衢:前解只是舟中望,留“晓”字于后解作结。(五六句)以古行律,不用对偶。(《
古唐诗合解》卷八)
清·卢麰、王溥:后半一笔下,即拈“天台”作趣语结,雅足成章。又引徐中崖曰:前四一气自爽,后半复成别调,纯作散行,已开供奉津梁。又摘经语“利涉”二字,法自六朝。(《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卷三)
清·
黄培芳:一气旋折,后来屈翁山喜学此格。(《批唐贤三昧集笺注》卷中)
清末民国·
王闿运:(五六句)有兴气。(《手批唐诗选》卷四)
中国近现代·
吴闿生:一片神行,此王、孟之绝诣也。(《
唐宋诗举要》卷四引)
原南开大学教授
王达津:首四句写舟行,以动态起;后四旬写观景,以静态收。(《王维孟浩然诗选》)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年—740年),唐初诗人。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人与
王维并称“
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代表作品有《
过故人庄》《
春晓》《
宿建德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