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貔貅
广州地区的传统舞蹈
舞貔貅,流行于广州地区的传统舞蹈,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流行地区
舞貔貅是增城市客家人的传统舞蹈,又称舞客家猫,主要分布在派潭、正果、荔城等镇乡。据当地民间流传,大约兴起于明末清初客家人大批迁入增城的年代,距今已近300年。
舞貔貅是客家地区的传统舞蹈节目,其貔貅造型似猫头,又似狮,所以又名“舞客家猫”“客家醒狮”。
文化起源
舞貔貅,又名“紫薇降貔貅”,是民间习俗。舞貔貅的由来,相传,古代有一猛兽貔貅常危害村民,后被神童紫薇用计降服,自此造福人间。貔貅是龙的第九子,五大瑞兽(龙、凤、龟、麒麟、貔貅)之一,被称为招财神兽。据当地民间流传,舞貔貅大约兴起于明末清初客家人大批迁入增城的年代,距今已近300年。
文化意义
舞貔貅不仅是增城客家人特有的传统表演节目,也是广东客家文化的代表之作,它反映出岭南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除了表达喜庆吉祥和祈求好运的意图外,它更承载着当地客家人的古朴民俗风情,是客家各宗族间和谐相处的重要纽带之一。
传承保护
保护措施
舞貔貅是增城客家人逢喜事、年节以至开店铺、建新房都要举行的习俗表演。除了表达喜庆吉祥和祈求好运的意愿,还蕴含驱邪之意,有较丰富的民俗和文化价值。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貔貅制作和表演技艺的传承正面临断代失传的危险,亟需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为了防止舞貔貅制作和表演技艺出现断代失传的危险,自2005年以来,增城区相继制定了不少有关舞貔貅技艺的保护措施,并予以经费支持。
2007年,佳松岭舞貔貅正式被列为广东省第二批、广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派潭中学和佳松岭村建设了2个市级非遗传承培训基地。
传承人物
舞貔貅广东省级传承人、第四代掌门人张永木带领“翠英堂”貔貅队。
参考资料
-非遗中心-舞貔貅.广东省文化馆.
吴川“舞貔貅” .广东文化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0 17:16
目录
概述
流行地区
文化起源
文化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