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舞(拼音:wǔ)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舞的初文是無(“”的繁体),“无”的古字形模拟一个人手持兽尾等舞具跳舞,舞则由無字加旁分化而来。舞本义有名、动两用,作动词指表演舞蹈,即按一定的节奏转动身体表演各种姿势;作名词指舞蹈这种艺术形式。后来“舞”词义扩大,指手、脚的动作。
文字溯源
会意兼形声字。“舞”的古字是“無(无)”。在商代甲骨文中,“無(无)”像一个人张开双手,拿着两条牛尾(或鸟翎、草把子之类)在蹁跹而舞(图1),这就是“舞”字的初文。商代卜辞提到“舞”字时,十有八九会提到雨,例如《合集》 12835:“其舞,㞢(有)雨。”《合集》12836反:“贞:舞,㞢(有)雨。”可见当时人们跳舞是为了娱神求雨。后来“无”字被用来表示“没有”“不”“不要”“不论”等意思。于是,西周早期的“隁侯舞铜泡”的“舞”字下部增加了两脚向下跳踏的形状“”(新附①),同时人所持的兽尾上端多了个“口”形的东西,这可能是一种花饰;战国时代的“仆儿钟”(图3)里的“舞”以“無”表音、以“”表意。“辵”左部的“彳”是示行意符,右部的“止”是示动意符;同时“口”形变为“廿”形,兽尾变为“木”字形。秦代篆书(图5)沿袭从“舛”的形体。汉代隶书(图6-8)又将笔画合并简化。以后,又据此发展为楷书“舞”。
“舞”的本义作舞蹈讲,这也是無的本义。由于任何舞蹈主要特征是手脚的舞动,所以“舞”又引申出了“舞动、挥舞”的意思,如舞剑,舞棍。打鼓能使人精神振作,跳舞能使人身心愉快。“鼓舞”联用就表示振作、激励、兴奋的意思。跳舞是人体动作的变换花样,所以“舞”又有“搞花样耍花招”的意思。如“舞刀弄棍”或“舞刀弄枪”就泛指耍弄刀枪棍棒。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五】【舛部】文抚切(wǔ)
乐①也。用足相背,从舛②,無声。
𦐀,古文舞从羽、亡。
〖注释〗①乐(yuè):蔡邕《月令章句》卷上:“舞者,乐之容也;歌者,乐之声也。”②从舛:象两足左右舞蹈。从羽:舞者所持。
说文解字注
“乐也。用足相背”注:说从舛之意。
“从舛,無声”注:文抚切。五部。按诸书多作儛。
“𦐀,古文舞,从羽亡”注:亡声也。攴部曰:𢻲,读与抚同。然则以亡为無也古矣。
广韵
文甫切,上麌明‖无声鱼部(wǔ)
舞,歌舞。《左传》曰:“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也。”《周礼》曰:“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敎国子小舞也。”《山海经》曰:“帝俊①八子始为舞。”又姓,出何氏《姓苑》。
【校释】①俊,原作“後”,据四库全书原本、重修本及《山海经》改。《山海经·海内经》:“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
康熙字典
【未集下】【舛部】 舞;康熙笔画:14;部外笔画:8
古文:𦐀
《唐韵》文甫切。《集韵》《韵会》罔甫切。《正韵》罔古切,并音武。《说文》:舞乐也。《玉篇》:足相背也。《周礼·春官·乐师》: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左传·隐五年》: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前汉·高帝纪》: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又锺体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凫氏》:铣间谓之于,于上谓之鼓,鼓上谓之钲,钲上谓之舞。注:此四名者,锺体也。
又变弄也。《前汉·张汤传》:舞文巧诋。又:舞知以御人。
又官名。《周礼·地官》:有舞师。
又地名。《战国策》:秦绕舞阳之北,以东临许,则南国必危矣。《前汉·地理志》:舞阴,县名。
又姓。
字形书写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❶上半部居上半格;第三笔横居中,略宽于上部“𠂉”;四竖两两分写在竖中线左右;末笔长横写在横中线上侧。❷“舛”,居下半格,“夕”略窄,“𡕒”略宽;“夕”,短撇起笔于横中线;“𡕒”,㇗(竖折)的竖段在竖中线
书法欣赏
韵书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1 08:05
目录
概述
文字溯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