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物品是相对于人造物品而言的,为自然生成的未经过人工干预或制造而产生的物品。如天然形成的铁矿、石油等。根据对人类的价值大小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程度的稀缺性。如石油、天然气作为现代不可缺少的能源,价值较大,稀缺性较高。
几乎所有的自然资源与物品量都不是无限的,这对于人来说就具有稀缺(短缺)性,不能免费供人使用。因此它是有价值的,自然物品的稀缺性越大,它所呈现的价值性就越大。
但这违背价值的“人类劳动耗费”本质吗?这个本质告诉我们,物品的价值只由人类的劳动耗费所形成,除此而外物品不再具有任何价值,---即如果物品没有凝结着人类劳动的代价耗费,则物品就没有价值。
问题如何解决呢?
实际上,虽然几乎所有自然形成的物品都不同程度地具有稀缺性,但人类劳动的作用正是要消灭这种稀缺性,使人能够更容易得到自己所必需的物品。同时,自然物品的稀缺性越大,为消灭这种稀缺性所花费的人类劳动也就越大。比如如果物品的稀缺度是100%(这表明自然界并没有这种物品,如人类今天的文明所使用的绝大多数物品,都不是自然界事先具有的),那么人类为得到它们所耗费的劳动度也是100%。同样,如果物品的稀缺度是50%,则人类劳动就需花费50%的劳动度来获得它们,比如土地,原先已经留存土地,但还难以直接用来做耕作或建筑等用途。最后,如果物品的稀缺度是0%,表明自然界已经为我们完全充足地准备好了,不再需花费人类劳动来获得它们,因此此时所耗费的人类劳动度是0%,比如自然空气就可以认为是稀缺度等于0%的极其重要的自然物品,它对于人类来说使用价值最大但其价值却等于零,没有人能够用一把空气来换取任何其它物品。
可见,自然物品的稀缺性及其所包含的价值完全可以用人类劳动耗费的程度来衡量。人类的本性,就是不容许任何自己所需要的具有经济意义的物品---“经济物品”具有太大的稀缺性,人类总是想方设法消灭这种稀缺性。比如,可用土地稀缺吗?就会开荒更多土地以供使用,如果没有原始土地以供开荒,则会创造发展出相应的替代品,比如移山填海,造出一片可用的土地来。又如某野生性的食物稀缺又无法自然开采得更多,人类就会想办法创制出其替代品来取代这些野生食物,以供人类需要,就象
野生人参十分稀缺就想办法培植园参来代替其药用功能一样。所以人类劳动是要消灭物品的稀缺性的,这是它的根本作用。
但是名画古董之类的文物之价值则是另外一类性质的问题,因为它们只是一些非经济的物品,人类并不希望这类东西丰富起来,反而希望它们永远处于稀缺地位,它们处于稀缺状态对人的生存生活没有什么影响。但如果是食粮之类的经济物品,它们的短缺对人的生存就具有重大影响了,因此人类不容许它们过于短缺,人类生存的富裕程度与它们的丰裕程度直接相关。在古代,每一种粮食在人们还没有掌握种植技术时也是短缺的,它的短缺便直接影响到人的生存度,迫使人类费尽办法使它们不再短缺,丰富起来。
所以不能以文物的稀缺价值来说明经济物品中人工代替品与其对应的自然品之间的价值关系,文物的价值不能以其工人代替品的价值来衡量,比如名画代替品的低廉价格就无法影响名画真品的高昂价格,但对于经济物品则可以这样衡量,如种植人参的价格完全可以影响野生人参的价格,(这种影响的方式是:当野生人参价格太贵又有价格低廉的种植人参出现时,人们就会大量选购人参,使野生人参的需求量减少,迫使其价格下调。当然任何时候野生人参的价格总比种植人参贵得多)。
这样,所谓自然资源的价值---因自然资源稀缺所形成的价值,完全可以归结为人类劳动的代价耗费,至少可以人类耗费的劳动度来衡量,放宽些说可称为“近似衡量”---用人工替代品所耗费的人类劳动量来近似衡量稀缺的自然物品所包含的价值。这样,当人工替代品廉价时,自然品的价格也不会贵到那里去,相反,当人工替代品贵时,自然品的价格也会按比例变贵。不过自然品的价格总会高出人工替代品价格的一定程度。实际上,某种自然资源如果没有受到人类的需要,哪怕它非常稀缺,也谈不上有什么价值,只有人类需要的物品,才引起人类劳动的投入,以求更多的制造。因此物品的价值最终要由人类劳动决定或衡量。
最后,人类劳动同样非常乐意看到将自身“消灭”,即能够不再需要人类劳动,直接利用自然的力量源源不断地创制出无穷无尽的物品来,比如自动生产线就是这样,它是机巧地利用自然力及自然资源自动创造人类所需物品的生产线。此时,创制出来的物品所凝结的人类劳动越来越少,其数量越来越多,其价值趋向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