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过程
心理学术语
自我过程是指影响自我意识形成、自我意识方向和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个体作为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者,有着不同的目的,也为此追求着不同的目标。自我过程可以分为自我评价、自我美化和自我表现三个内容。
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指个体对自身状况所作出的肯定与否定的判断。通常依赖自我估价和社会比较实现。
自我估价
通过完成能提供有关自我能力或品质的准确信息的任务来检验自我观念的过程。有时候我们会更乐于相信自己、相信事实。当我们无法确认自己是否有某方面有才能的时候,最简单的方法是直接去做它来检验自己的实力。
社会比较
通过自己与他人比较以获取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费斯廷格(L·Festingger)社会比较理论认为,当个体需要认知自己但又缺乏判断的客观标准是,往往就会通过与自己地位职业年龄等相似的人,进行比较来认知自己。当当我们与他人进行比较时,总会遵循两条路线:一是下行社会比较;二是与之相反的上行社会比较。下行的社会比较即和本来不如自己的人进行比较,这种比较的结果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比如陌生人或组内其他人进行比较,发现他们不如你时你会感觉很好,提升自尊;但如果比较的对象是至亲的人,那就会是一件降低自尊的消极事件,这说明你与“低下”联系在一起,产生了同化效应。上行的社会比较发生在你注意到比你好的某个人的时候,参照群体的不同同样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你比较的对象是一个你遥不可及的陌生人的时候,对自尊心是没有影响的,但如果你比较的是群体内的成员是,自尊心可能就会受挫,解决的方法就是找到适合你的计较群体。如果你比较的对象是比较亲密的人,也会产生同化效应,因为你与“高上”联系到一起。
自我美化
自我美化是指个体用以避免自尊心受损或增加自尊感的过程和结果。自我美化过程往往采用下面几种方式。
该词源于弗洛伊德的记忆抑制学说,他认为人通常会遗忘自己不愿保留的记忆。当回忆的事件有损个体的自尊,个体常常会出现对回忆事件的选择性遗忘。这方面的研究能够帮助理解那些曾经受到人身侵犯或性侵犯的人为什么在经常与施暴者经常见面的情况下也记不得被侵犯的经历。
自我照顾归因
归因指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论。这种方法是通过强调个体对积极的合乎期望的好结果的作用,缩小对消极的不合乎期望的坏结果的责任来保护自尊。
自我设障
人们有时会积极主动的预先设置障碍,为以后的失败找到理由,从而找到保护自尊的目的。
向下的自我比较
当个体为了弄清自己在群体中的价值位置,而既定的自我价值目标落空时,向上的和自己类似的人比较就可能大大的挫伤个体的自尊,这是人们常常会进行向下的社会比较,想象有些人的价值还不如自己。向下的社会比较可以避免自信心的降低和妒忌心的上升。
有选择的接受反馈
但行为结果的的判价性反馈有损于自尊时,个体便有可能选择性的接受反馈信息。
缺陷补偿
人们在充当社会角色时,不可能事事成功,但自我角色目标失败时,便可对相关的社会角色的重要性重新评价,以此进行自我定义,补偿自己的角色缺陷。
自我表现
自我表现是指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已形成、维持、加强或澄清他人对自己印象的过程。在多数情况下,个体的公开形象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是相当一致的,个体一般都希望别人了解一个“真实的自己”,力图通过自我表现给人留下一个与自己真实情况相一致的公开形象,我们称之为真实的自我表现。
另一种自我表现形式呈为策略性自我表现:在某些情况下,自我表现是出于策略性的考虑,努力去形成或控制他人对自己的知觉印象,称之为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的情景线索对自己进行的自我观察、自我控制和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施耐德(Snyder,1974,1976,1987)对高低水平的自我监控者最出进一步的解释:高自我监控者对其行为的情境和人际适应线索特别关注,和敏感,而且可以使用这些线索进行监控其语言、非语言的表达性行为和自我表现;而低自我监控者表现则恰好相反,他们很少注意那些适合于情境的自我表现方面的信息,行为表现更多的受情绪情感态度脾气秉性的制约,表现的往往是真实的自我。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18 21:49
目录
概述
自我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