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愧不如
汉语成语
自愧不如(拼音:zì kuì bù rú)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鲁·左丘明《战国策·齐策一》。
成语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战国策·齐策一》:“明日徐公来,熟视之,自以为不如。”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自愧不如”。
成语典故
战国时的齐人邹忌,身高八尺,体形容貌潇洒漂亮。在齐威王时任齐相,辅佐威王改革政治。
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能跟您相比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所以,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就又去问他的妾:“我跟徐公谁漂亮?”他的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
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面来,邹忌与他促膝而坐,交谈中,邹忌问:“我和徐公,谁漂亮?”那个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发现自己不如他漂亮;再对着镜子瞅瞅自己,更是自愧不如。晚上,他躺下来反复琢这件事,终于领悟到:“我的妻子说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说我漂亮,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说漂亮,是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去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欲有求于我,所以都说我比徐公漂亮。现在,齐国的领土方圆千里,有120座城池,大王的后妃和左右近臣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朝廷上的臣子没有谁不怕大王,全国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受到的蒙蔽是非常深的。”
齐威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下令:“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受上等奖赏;上书向我进谏的,受中等奖赏;在街市和朝廷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中的,受下等奖赏。命令下达时,群臣进谏,宫殿门前犹如闹市。几个月后,就只是断断续续有人进谏。一年之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魏、韩国听到后,都到齐国朝见,齐国威望与日俱增。
成语寓意
自古以来,人们最大的“盲区”之一,就是不能正确估价自己。于是,眼高手低者有之,好高骛远者有之,刚愎自用者有之,自暴自弃者有之。故老子认为,认识别人的可以说得上机智,而认识自己的才算得上是高明。
在《老子》第33章里,老子提出精神修养的问题,“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说,善于识别人的人,可谓智慧;善于认识自己的人,可谓明通。人必须正确估价自己,“自卑”固然不足取,但“自负”同样不足取,只有恰如其分地估价自己,在此基础上给自己在社会中“定位”,才是可取的,也是明智的。如果说一个普通的人,正确给自己“定位”会有助于自身发展的话,那么,作为一个欲成大事者,是否既能“知人”,更能“自知”,能否正确给自己“定位”,则会事关人生兴衰。人贵有自知之明,无论个人的成就有多高,一定要清楚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有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自愧不如”指自己惭愧比不上别人。主谓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自愧不如”也作“自愧弗如”“自惭弗如”。
运用示例
唐·元结《七不如七篇序》:“元子常自愧不如,孩孺不如,宵寐又不如,病又不如,醉有思虑不如,静而闲有喜爱不如,忘其情及其甚也不如。”
元·耶律楚材《和景贤》诗之五:“文章自愧不如君,敢以玄言渎所闻。”
明·林鸿《谪居寄冶城同志》诗:“自愧不如闲草木,也承雨露沐恩私。”
明·王世贞《陆叔平先生传》:“而杨指挥卒于褰,君复为治冢封树,素衣冠谢吊客,客自愧弗如。”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邵女》:“妻亦心贤之,然自愧弗如,积惭成忌。”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狐梦》:“我自惭弗如。然聊斋与君文字交,请烦作小传,未必千载下无爱忆如君者。”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四部三十章:“他深深感到自愧不如,铁算盘究竟是高人一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9 08:58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