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
臊,汉语一级字,读作sāo或sào,部首是月,五笔是ekks,其本意为腥臊。
字源演变
sāo 心纽、宵部;心纽、豪韵、苏遭切。
sào
形声字。肉或动物体上的腥臭味谓之“臊”。《说文》:“臊,豕膏臭也。从肉,喿声。”此谓猪肉之臊味。《礼记·内则》:“狗赤股而躁,臊。”此谓狗体臊。《荀子·荣辱》:“鼻辨芬芳腥臊。”此乃泛指。引申而有丑恶之义。《魏书·抱嶷传》:“臊声布于朝野。”以上读sāo。“臊”又有害羞义。《金瓶梅》三三回:“平白臊剌剌的。”又“臊子”,指细切的肉、肉末。《金瓶梅》六七回:“一碗臊子韭。”以上读sào。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蘇遭切《韵会》《正韵》蘇曹切,𠀤音骚。《说文》豕膏臭也。从肉,喿,意兼声。《广韵》腥臊。《周礼·天官·庖人》夏行腒鱐膳膏臊。《注》臊,豕膏也。
又《韵会》一曰犬臊也。《正韵》犬膏也。《礼·内则》夏腒鱐膳膏臊。《注》犬膏臊。
又凡肉之腥者皆曰臊。《史记·晋世家》犯肉腥臊,何足食。
又《韵补》叶音摗。《易林》东家杀牛,汗臭腥臊。叶下周。
说文解字
【卷四】【肉部】臊
豕膏臭也。从肉喿声。稣遭切
参考资料
康熙字典.汉典.
.千篇国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6 06:35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